天天看點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作者:薄文軍

《國朝山左詩鈔》,是清人盧見曾編纂的清朝早期山東詩歌總集。所謂“國朝”,即“本朝”,是指作者所生活及成書的清朝。山左,即太行山以東,是山東的别稱。《國朝山左詩鈔》現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盧氏雅雨堂刻本存世,其編纂成書應該不晚于這一時間。

盧見曾(1690—1768),字澹園、抱孫,号雅雨、道悅子,山東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辛醜科第二甲第22名進士。曆任洪雅知縣、灤州知州、永平知府,長蘆、兩淮鹽運使等職。學詩于王士祯(漁洋山人),素有詩名,愛才好客,名士鹹集,流連唱和,時稱“海内宗匠”。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國朝山左詩鈔》刊刻的這一年,兩淮鹽引案發,盧因收受鹽商價值萬餘之古玩被拘押,病死揚州獄中。跟其有姻親關系的紀昀亦因漏言獲罪,譴戍烏魯木齊。盧見曾著有《雅雨堂詩文集》等,刻有《雅雨堂叢書》。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國朝山左詩鈔》凡六十卷,選錄清初山東詩人620餘家詩作5900餘首,又附見詩119首,為儲存清朝早期山東詩人作品作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作為私家編纂刊刻的書籍,《國朝山左詩鈔》也存在選人選詩不夠均衡等情況。若以作者籍貫劃分,其收錄詩作比較集中于德州(49人)、掖縣(44人)、淄川(37人)、諸城(35人)、益都(35人)、曲阜(30人)、安丘(28人)、萊陽(25人)等州縣,其中博山詩人趙進美選詩163首,萊陽詩人宋琬選詩162首,德州詩人田雯選詩127首,安丘詩人王士祿選詩123首。而許多的州縣,則隻有一人一詩入選。盡管文學作品不能按地區平分秋色,但如此苦樂不均也值得玩味。是編纂過于倉促?是作者不夠重視和積極?還是多數地區真的乏善可陳?不好妄下結論。但以今東營市境内當時設縣的利津、樂安(廣饒)而論,即有李煥章、張志奇等人作品未予收錄。檢索《國朝山左詩鈔》,共選錄樂安籍詩人徐振芳詩作11首,陳荀會詩作1首;利津籍詩人紀之健詩作2首。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徐振芳(1597~1657),字太拙,明末清初山東青州府樂安縣段河村(今屬廣饒縣稻莊鎮)人。自幼穎慧,工古詩文,尤擅作詩,13歲時,就受到樂安文化名人、新科進士李中行的賞識,贊之曰“愚谷(明會元李舜臣)後一人也!”明天啟七年(1627),徐振芳鄉試業已中舉,但因試策有忤逆宦官魏忠賢的句子,被降為副貢。徐振芳詩風初學竟陵派,後又融會李白、杜甫風格,博采衆長,獨成一家,境界高遠,蒼涼悲壯,海内多知其名。曾題詩龍山驿,兵備道吳廷簡見了大為驚訝,與之結為兄弟之交。山東鄒平人邱磊曾為秀才,後因功擢升為山東總兵,為人慷慨,深明大義,徐振芳一直幫他參贊軍機。當時北京已經被清軍占領,徐振芳協助邱磊積極組織抗清武裝。後世傳誦的“申包胥在終複楚,魯仲連生不帝秦”句,即是徐振芳《閱操所招各義旅詩》中的句子。後邱磊為南明大将、東平伯劉澤清所妒殺,妻子兒女被囚禁,徐振芳積極營救。因為劉澤清也非常賞識徐振芳,便将邱磊的妻兒傳遞徐振芳。邱磊被害後,徐振芳感覺大明王朝再無勤王之師,于是漫遊江浙山水之間,吟詠賦詩,抒發憂國憂民情懷。後被清廷猜疑,無法在家安居,便出家為僧,隐居安東衛(今江蘇漣水)以終天年。徐振芳善古文詞,尤精于詩。著有《雪鴻草》《三素草》《楚萍草》等,《四庫全書》著錄有《徐太拙詩稿》。其詩作現存500餘首,收于《徐太拙先生遺集》。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國朝山左詩鈔》選錄的徐振芳11篇詩作為:《宮詞》(二選一)《滁州懷李繪先魏雲襲》《海陵寄李子傚》《齊安》《登紫薇閣看黃鶴山積雪》《樂遊原早雁》《安慶》《秋赓》(十選三)《雲谷寺詠梅》,均見于民國時期編纂的《徐太拙先生遺集》及今人編纂的《徐太拙詩集》,多出自《三素草》《楚萍草》,個别篇目題目不盡一緻。作者小傳中對徐振芳籍貫未能确準為樂安人,作了“或曰安丘人”的标注,顯系編纂者掌握資料不夠完備。

陳荀會,字星占,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東門街(今屬東營市廣饒縣廣饒街道)人。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第三甲第113名進士。陳荀會幼有異才,每逢考試必是第一。當時的樂安名宿李煥章,被奉為一方學界泰鬥,輕易不贊賞别人,惟獨與陳荀會結成忘年之交。清朝雍正十一年版《樂安縣志》說,陳荀會“嘗讀書山寺,夜聞鬼哭床下,不為動”。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也可以想見,他一是膽大,二是剛正,“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陳荀會中進士時,雙親已到垂暮之年,他不忍遠離父母,于是毅然放棄仕進,在家為雙親終養天年。著有《石琴草》《秋風草》等。《國朝山左詩鈔》選錄的陳荀會詩作為《淇源》。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紀之健,字秉乾,山東省濟南府濱州利津縣(今屬東營市)人。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科舉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第三甲第120名進士。紀之健家族“一門三進士”“兄弟雙進士”。其先祖紀繡為明朝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第二甲第60名進士、貴州按察司副使。其胞弟紀之從,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第三甲第132名進士,候選知縣。紀之健中進士後,先任河南南陽府南陽縣知縣,再任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今九江,1914年因與福建德化重名改)知縣,有政聲,事迹載于《南陽治略》、德化《去思碑》。行取至京,官至廣東道監察禦史。巡視中城,不畏強禦,不虐貧寡,後以終養告歸。卒後祀利津縣鄉賢祠。

康熙二十九年(1690),紀之健在南陽縣知縣任上,曾以當地名勝拱辰台改建文昌閣。在南陽,紀之健還留有五律《谒諸葛草廬》二首:

其一

何處求遺迹,閑閑十畝中。

草深孤卧綠,花落鳥啼紅。

山繞零無盡,江流恨不窮。

懸知漢日月,終古揭蠶叢。

其二

龍卧非藏用,梁吟豈負才。

未參賢聖意,空使俗愚猜。

業自昭雲漢,廬猶結草萊。

俨然崇俎豆,吊古奠椒杯。

清朝同治版《德化縣志》記述紀之健宦迹,與《利津縣志》略有不同:

紀之健,字野亭,山東利津人,壬戌進士,康熙三十五年知縣事,居官謹慎,以愛民為行,尤好獎士,勤課試,考評深細,經指授為文者,鹹有法度可觀。治獄,亦有能聲。以治行,擢河南道禦史。

《國朝山左詩鈔》中的利津樂安作者詩篇

紀之健著有《漫草》詩集等。有詩作《僧舍夜坐》《水月庵》《裕州遊練真宮》《遣興》《元日》《且耕圖雜詠三首》等傳世。

《國朝山左詩鈔》選錄的紀之健兩篇詩作為:《僧舍夜坐》《水月庵》,分别見于清代李佐賢編纂的《武定詩續鈔》及今人編纂的《利津明清詩選》。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東營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東營市精品旅遊促進會咨詢委員會委員、東營市地名委員會專家庫專家、東營市譜牒文化研究會顧問,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