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宿主都感慨過“一開始在山裡造個大房子就歲月靜好得不行,第二年發現,沒泳池根本接不到訂單;又過了一年,還得有溫泉,冬天淡季的時候看起來死得不那麼慘。長此以往,上一年賺到的錢就得補貼到下一年的改造上去。”疫情的波及,讓民宿主反思:如果隻是“讨好”消費者,那将是個無底洞,這并不是民宿應該有的樣子。
民宿本來就是小而美、個性化的産品,人們最初願意花差不多的價格去住民宿,是因為“精神上”的慰藉,他們希望見到有趣的人,碰上有意思的事。與其硬體内卷,不如回到初心——盡管“初心”這個詞早被用爛了。
“藝術駐留”被越來越多民宿主用了起來。
藝術家駐留計劃(Artist in Residence,簡稱AIR),起源于海外。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文化藝術追求的深入,在中國逐漸引起關注。
大樂之野合夥人唐國棟在千島湖金山坪這個不到5000方的村子做了一個名為“自然與”的鄉村社群,其中也有一個“藝術家駐留計劃”,符合條件的藝術家可以申請到2-8周的現場創作。

第6屆黑松露獎入圍 自然與·千島湖
藝術家駐留比預期要火,目前為止有音樂、攝影、繪畫、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唐國棟看來,自然與不是一個單體民宿,藝術駐留隻是其中一部分内容,給藝術家們提供的食宿相當于品牌費,相反,駐留能為它帶來新的資源和流量。
而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些年在鄉村的探索,唐國棟認為,就鄉村談鄉村振興是不可行的,你需要帶給鄉村新的東西。
編劇張峽和向野而生(大樂之野子品牌)黃龍島合作了一個“訪地旅行”的藝術駐留項目,形式不複雜,一年邀請12位藝術家,在島上生活兩周,借着他們的視角,深入并發掘這座島嶼。定位為“微型人文紀錄片初創内容團隊”的訪地旅行用文字和視訊的方式展現藝術家的駐留。
過去的一年裡,作家甯遠、潔塵、畫家李中茂、作家包慧怡、音樂家常靜、出版人彭倫等各行各業的人都來應邀前來,因為島嶼的特殊性,駐留也變得不受控制。常靜駐留的時候遭遇十五級強台風,斷電斷網,在意外艱苦的條件下,創作了一曲《新·戰台風》;同期駐留的笛箫演奏家張笛就把他們在島上駐留期間拍攝的影像剪輯了一段視訊,以存留念這“屋裡屋外都是雨,鬼哭狼嚎戰台風”的特殊駐留經曆。
“黃龍島文學藝術駐留計劃将會是一個親切、友好、開放的平台,為當地的島村文化帶來多元的交流,也是鄉村振興的時代記錄者。”這是張峽為訪地所做的注解。
張峽在開拍訪地旅行的時候,桃野創始人孫迎盈問過她“你怎麼不和我合作呢?”張峽老實告訴孫迎盈:“你就一個單體民宿,擔負不了成本”。
孫迎盈一直惦記着這事兒,終于在去年(2021年9月),藝術駐留項目啟動,是一場名為“無恙”的藝術巡回展。
第6屆黑松露獎TOP100入圍 桃野
和訪地旅行不同,桃野的藝術家駐留沒有過高的影像記錄訴求,對于孫迎盈來說“如果不追求藝術駐留一定要形成入住率和收益轉化的話,我覺得成本可控,也承擔得起。”而且,真的做起來後,政府也給到了一些補貼。
藝術聯結鄉村,對孫迎盈來說本身是件有趣的事。功利點說,能獲得更多關注,滾雪球般倒入更多資源;從内心看,通過藝術家駐留、在地創作,給村裡的老人和桃野的客人多點樂子,和住在這裡的炫耀資本。
比如,村民藝術展,就是帶着村民在村裡繪畫,對孫迎盈來說,無非就是買點簡單的工具,更多的是時間和溝通成本。但對村民來說,自己的畫作能轉化成農産品包裝,銷售增長15%,獲得了提成;入住客人親曆藝術家創作過程獲得的是驚喜,遊客在村裡能打卡的點位增多。“以後來桃野不隻是大石橋了”,孫迎盈覺得藝術駐留是多赢,也是對産品的修煉。
如果按照時間計算,鄉村度假産業已經完整經曆了2年疫情的沖擊,從開始的慌亂、新鮮,再到逐漸摸索出路,找到疫情常态化下的出路。
這條路不好走,但一定有希望。
(圖檔來源于借宿平台)
責編: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