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我有一個朋友,小鎮青年,“北漂”,28歲了,在北京待了5年,“廣告狗”,經常加班熬夜,作息時間颠倒。

半年前,聊天中感覺他不太對勁,情緒特别消極,有抑郁傾向。原來他正在經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首先是身體熬不住了,長年熬夜,飲食、作息都不規律,日積月累,胃出了毛病。

正巧又碰上項目不好做,丢了客戶,項目組面臨解散。然後,相戀多年的大學同窗女友把他甩了,愛情敗給現實。

一連串的不如意,讓他意志消沉。

有一天淩晨3點,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态:“人生終極三問——愛情是什麼?現實是什麼?活着是為什麼?”

我發資訊問他:“你沒事吧?”許久之後他回複:“沒事,就是有點想跳樓。”

之後他在朋友圈消失了半年,給他發消息他也很少回複,我一度擔心他邁不過這個坎了。兩周前,突然看到他在朋友圈發了幾張美食的照片,配文:“聞着飯菜香,覺得終于活過來了。”

原來,那半年他一直過得郁郁寡歡,甚至真的想過自殺,直到某天他經過菜市場,進去溜達了一圈。

聽着小販清亮的吆喝聲、熱熱鬧鬧的讨價還價聲,看着五顔六色、新鮮水靈的瓜果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朋友突然覺得心裡溫暖又亮堂。

一路上禁不住小販的吆喝,他買了一條魚,還有各種新鮮蔬果,回家簡簡單單做了一頓飯。

當熱騰騰的飯菜擺上桌,原來覺得冰冷的房間,似乎也多了點生機。吃一口親手做的飯菜,一股暖流從嘴裡湧進心裡。

“那一刻,我覺得我活過來了,我覺得不管遇到什麼事,我都能自己走下去了。”朋友說。

從此他愛上了逛菜市場,那裡成了偌大的北京城最能治愈他的地方。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想起古龍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這話有些誇張,但意思是對的。要講生趣,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菜市場。

古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飲食,永遠是人最原始、最強烈的欲望,一個還吃得下飯的人,是不會放棄自己的。

而菜市場正是能勾起飲食之欲、讓人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的地方。

我自己也有被菜市場治愈的經曆。

那年我失戀,想用旅行來療傷,在雲南大理,吹過上關風,看過下關月,曬了高原明媚的陽光,仍覺得心底是冷的。

一個清晨,我在古城閑逛,突然就闖進了熙攘的菜市場。地上竹簍裡擺滿了各色菌子、竹筍等鄉野山貨,火腿、臘肉的香氣老遠就能聞到,到處是招搖的茶花。

我買了一棵竹筍和一塊火腿,回到客棧廚房做了一碗火腿竹筍湯。正是那口溫熱的湯,壓下了那一刻我心底的悲傷和漂泊感。

從此在旅途之中,菜市場成了我必去的地方。

汪曾祺先生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

“到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甯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我總覺得,愛逛菜市場的人,是不會垮的,他們自會從這個熱鬧的市井之地吸取讓自己走下去的能量。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去了趟菜市場後,我不想尋短見了”

菜市場,是一個城市裡最接地氣、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菜市場裡沒有風花雪月,沒有咖啡、紅茶,沒有詩和遠方,有的隻是腳踏實地和一蔬一飯,以及人和人之間雖然不知根底,卻願意釋放的善意和人情味。

我有個朋友,是一位3歲寶寶的媽媽,她說一天之中最自由的時刻,是洗澡、上廁所和逛菜市場。隻有這些時刻,她可以脫離社會賦予她的身份,隻做純粹的自己。

我們煩惱太多,是因為所求太多。多去菜市場看看,會發現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其實不多,簡單平凡,就讓人滿足。

如果你失戀了,我建議你去逛一下菜市場,那裡會比咖啡、酒精、找人傾訴更能治愈你的傷;如果你感到悲傷,你也可以去菜市場,那裡有飯菜溫暖你心底的冰涼;如果你感到無聊,我還是建議你逛菜市場,那裡熱鬧的市井氣息和普通人的努力勤勞,會讓你看見什麼是真正的生活。

作者:格格邬。來源:《讀者》雜志2018年第14期,原标題《去趟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