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文 | 嗷嗷胡

如果新車的換擋杆再繼續變小,我們媒體拍車怕是要帶上微距鏡頭了。

你一定留意到了近來新車換擋杆的五花八門,這裡說的不是遠古時代“手動or自動”之争,手動擋瀕臨滅絕已經是過氣的舊事。哪怕現在一水的自動變速器當中,一個能填滿手心、盈盈一握的“正常”換擋杆也不多見了。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像保時捷911(992),采用了一個别緻但分外小巧的電子換擋杆,幾乎隻能用幾根手指操作。大概是一脈相承,大衆第八代高爾夫、奧迪A3等車型上,我們又見到了尺寸更小更激進的換擋杆——如果這還能叫“杆”的話。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保時捷911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高爾夫MK8

如果你以為這換擋杆已經沒法再小了,天真。看看蔚來的撥杆式換擋,看看寶馬iX按鍵化的水晶撥杆,再看看标緻2008徹底陷入凹槽内的撥動開關,可以說是傳統中控台換擋杆一步步縮小到極緻後的形态。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蔚來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寶馬iX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标緻2008

在這些袖珍擋杆與“擋杆近似物”之外,還有像旋鈕換擋、按鍵換擋、懷擋等等,一樣是這場“去換擋杆運動”的排頭兵。

大衆ID.系列将換擋杆變成了儀表盤右側延伸出的結構,保時捷Taycan則是将992那根小“棍”移到了傳統的點火開關位。從操作層面上講,它們都可以看作“不是懷擋的懷擋”。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現在這屆新車,如果你坐進車裡十分鐘,依然找不到換擋杆在何處,搞不明白怎麼挂入D擋起步,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正常現象。

從機械舊社會,到電控大解放

對于傳統的手動變速器,換擋杆天然就應該待在中控地台。

原因無他,早期的汽車是縱置引擎,于是變速器那一坨通常就位于前排中控台下方。手動變速器顧名思義,擋位切換是靠着肱二頭肌純人力掰的,換擋杆從變速器的頭上長出來,自然而然就在我們熟悉的那個位置。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後來有了橫置引擎汽車、有了自動變速器,但人們對于汽車操縱的基本布局已經習慣成自然,哪怕是自動變速器,換擋杆也同樣留在了中控台上。

其實對于自動變速器,換擋杆向變速箱輸入資訊靠的是導線中的電信号,而不再是機械傳動,理論上講換擋杆是可以被做成各種形态的。

美系車的懷擋設計廣為人知,不過懷擋并不是全部,按鍵換擋也是50~60年代美式豪車偏愛的設計。換擋鍵的位置不一而足,有放在中控附近的,有單獨做一個小平台的,有放在儀表盤左邊的,有藏在左手燈光面闆的,還有妖怪放在了方向盤中央。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水星Monterey,精緻的紅白配色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福特Edsel,方向盤中央的換擋鍵

不過此時,換擋杆的造型并沒有被徹底解放。

首先,除了當時紙醉金迷的北美,全球其他地方尤其是歐洲手動擋仍是絕對主流,那麼内飾設計就還是要重點照顧傳統的換擋杆。自動擋使用類似的換擋杆造型,既避免了駕駛者重新學習适應,也不用内飾設計師在這方面額外費腦筋。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其次,當時的自動變速器雖然是電信号輸入,但數字化程度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90年代大哥大和今天iPhone 13也都是用電。駕齡較久的駕駛員朋友,應該記得早年自動換擋杆上一系列的防呆設計:倒擋必須按下某個鈕啊、行車時無法推入倒擋啊。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自動擋換擋杆内部的機械鎖止結構

這些是靠變速操作杆内部精巧的機械構造實作的,是以自動變速器的換擋杆也不光是一個簡單的電開關。擋杆下面“一大坨”裡面,既有電子元件識别換擋杆動作,向導線另一端的變速器輸出指令,也有彈簧、塑膠卡扣、滑塊等機械構造,提供适當阻尼和防呆保障。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當然也并不是沒有小體積的解決方式——否則人家美式豪車怎麼懷擋用得歡,但對于大多數車型,中控台下面的空間閑着也是閑着,簡單、廉價、可靠的“笨辦法”才是主流之選。直到近幾十年,随着汽車數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自動換擋杆中的機械累贅才一點一點被剝離。

于是電子換擋杆的時代到來了。

我們對電子換擋杆的初印象,大體上是從21世紀初寶馬著名的“大雞腿”開始。電子換擋杆不再是各個擋位之間橫跳串門,而是靠識别輕撥動作來切換擋位,擋杆本身始終站得筆直。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寶馬的初代電子擋杆尚有機械式防誤操作:擋杆阻尼是受電信号控制的,停車熄火時無法被推動,諸如行車中推入倒擋也不可實作。不過很快擋杆就徹底電子化,你可以随時随意把它推向任何方向——車載電腦會自動識别過濾掉你的作死操作。

初代“大雞腿”因為電控機械機構的存在,擋杆下方的體積并沒比傳統的自動換擋杆小太多。而今天寶馬的電子擋杆除了換擋杆本體,剩下隐藏部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現在它其實完全可以被布置在車内任何地方。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寶馬X5 E70的電子擋杆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現在3系的一體化中控擋杆總成

當最後的機械結構也不再是必需的,那麼限制換擋杆形态的,就隻剩下使用習慣和想象力了。

特别的杆,給特别的你

電子擋杆的另一個名字是“線控換擋”(Shift-By-Wire/SBW)——事實上,這是線控底盤這張大餅中,唯一已經實用化甚至逐漸普及的一塊兒。

你會發現開頭我們提到的神奇換擋機構,大多是來自電動車。這倒并不是油電有什麼結構原理上的分别,隻是燃油車、傳統車企的換擋杆“放飛”得相對克制,而電動車、新興品牌更加“不在乎”固有習慣。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最克制的方法是:位置不變、造型“去握感化”。AMG GT将擋杆退化成了一個“小枕頭”,可以給前面的觸控闆當腕托,标緻搞出了一個飛航式搖桿擋杆,奧迪e-tron的擋杆吸取了航空元素,同時也能起到觸屏承托手腕的功能。

至少,如果你是第一次坐進車裡,不難找到“哪個東西是用來換擋”的。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還有一些造型離換擋杆很遠,但因為已經漸成氣候,是以不至于讓你摸不到頭腦的,比如旋鈕換擋、懷擋、按鍵換擋。

旋鈕換擋早在2008年的捷豹XF上驚豔世人,一度成了捷豹路虎的标志性設計。爾後旋鈕被各個層級各個定位的諸多車企一窩蜂相中,已經有些泛濫過度之勢,現在比較看重設計的品牌一般不會視其為首選。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捷豹曾經的升降式換擋旋鈕

懷擋在古代是美系車的标志,近代是奔馳車主的痛并快樂,當代随着電子擋杆的普及、電動車的帶動,終于修成正果重新入圍主流。

懷擋将日趨擁擠的中控區域讓了出來,同時兼具傳統換擋杆利于盲操作的優點,特斯拉還賦予了懷擋新的曆史使命:兼任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操控杆。

缺點是常被诟病缺乏駕馭感,但随着電動車身份的改變而不再那麼重要。懷擋要占用有限的轉向柱空間,不過現在随着雨刮和燈光的自動感應化,與懷擋共存不再是難題。另外還有像大衆ID.那樣,将換擋杆融合于儀表盤,形成“不是懷擋的懷擋”。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按鍵換擋的前世是60年代美式豪車,早年還有阿斯頓·馬丁、林肯一直堅持,現在也是漸漸有了泛濫之勢。按鍵換擋對于布置的要求基本為零,車内随處都能安排;按鍵的排布方式随心所欲,可以一字排開、可以形成陣列、可以采用鋼琴鍵,突出一個随便。

但按鍵換擋有不利于盲操作的不足。不論怎樣布置擺放,都需要駕駛員将較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按鍵,才能確定點按準确無誤;因為按鍵通常布置在中控台表面,右手需要伸出更遠距離才能觸及。在窄路掉頭、側方停車等頻繁切換D/R擋時,會顯得尤為繁瑣和不便。

哪怕是極小化的撥動開關換擋,因為隻有前後兩個操作方向,這種場景下也要比分布式按鍵更加友善。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看上去很美”

按鍵式換擋若要兼顧便利性,一種做法是結合“按壓”與“撥動”。讴歌将倒擋設計為向後按壓,進而與其他擋位區分開;别克的換擋按鍵排成一列,其中R和D擋為向上撥動開關,中間以向下按壓的N擋隔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盲操作。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再進一步,徹底幹掉換擋杆——無論還能不能稱作“杆”,也不是不可能。

奧卡姆的忠實信徒當屬特斯拉,去年新款Model S Plaid不僅帶來了科幻的Yoke·手忙腳亂·方向舵,更有讓人驚呆的無換擋操作裝置:由車載電腦判斷前進或後退,自動切入對應擋位,或者……咳咳,在觸控大屏滑動換擋。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但話說回來,如果把格局放小隻看換擋杆,徹底去掉“杆”這還真不是第一次。一些注重極限駕駛的超級跑車就将擔子全交給了換擋撥片,空擋通常是同時撥動兩側撥片,最多留下一個用來挂入倒擋的按鈕或者撥杆。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法拉利曾經的倒擋按鍵設計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LFA的倒擋撥杆孤零零待在儀表左側

超跑尚且如此,論極限競速時的操作效率,撥片已經遠優于換擋“杆”。手握杆換擋的需求,現在隻展現在那些很看重體驗的性能車。保時捷911(992)系列中,GT3擁有全系唯一的“正經”換擋杆(PDK),目标使用者和夢中使用者們長出了一口氣。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992 GT3的PDK換擋杆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燃油動力在緩緩走向盡頭,對于無需變速器的純電動車,所謂的擋位不過隻是“前進”、“後退”、“停車”。即便是尚存續的燃油車,絕大多數也不再需要駕駛者長時間、頻繁操作換擋杆了,實體形态上的縮水、異化也就是必然結果。

人們慣常認為該是最後聖地的高性能跑車,投向了撥片這種實用主義的更優解;至于芸芸衆生,則隻需要前進和後退。依然追求中控台上那根“正統”換擋杆的,除了手動擋車型,就隻剩GT3那樣“即便是自動換擋并且有撥片也不能剝奪我擺弄擋杆的權利”型選手。

曾經是車内荷爾蒙的換擋杆,正在演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開關”。

擋杆不死,隻是凋零|技術流

路特斯Eletre

不過這并不是什麼需要唏噓之事。

從根本上講,換擋杆這一實體存在的源頭是手動變速器。當自動換擋變速器(包括AT/DCT/CVT等)出現的時候,其操作機構繼續以(類似手動變速器的)換擋杆的樣式存在,本來就是順應現實與習慣的結果,而非功能所緻的必須。這一點50~60年代的美系車已經證明過。

那麼當燃油車高度自動化數字化,再當電動時代來臨,擋位失去了意義,進與退本來就更适合以某種開關的形式來操作,又有什麼必要人為地強行加戲呢。

它們走正如它們來,都是形制順應功能的誠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