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自1929年被發現以來,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以其不同于中原地區的文化面貌、璀璨的出土文物聞名于世。對三星堆文化來源的讨論,時而溢出學界,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的《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對三星堆遺址的發現過程、文化分期、城址布局及其功能、族群構成乃至宇宙觀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原刊《文史知識》,2017年第6期。

此外,4月1日,文研院将組織“三星堆文化與三星堆國家”論壇,進一步為讀者揭開三星堆文化的神秘面紗,敬請期待。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縱目人面具

高66、寬138cm

三星堆文化是分布在中國西南的四川盆地内,年代範圍大緻在公元前1700年至前1200年間的青銅文化。該文化以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三星堆遺址為典型遺址,範圍廣大,因該遺址最主要的考古工作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都集中在名為“三星堆”的土丘周圍,故名。三星堆遺址是成都平原持續時間最長的先秦聚落和城邑,也是長江上遊地區已知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古遺址,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是四川盆地最早的青銅文化,在中國青銅時代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三星堆遺址和三星堆文化為研究探索傳說中古蜀國的早期曆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三星堆遺址的三種文化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區西北約7千米的鴨子河畔,行政區劃地跨南興鎮和三星鎮,南距成都市區40千米,地理坐标為北緯30°59′38″、東經104°11′58″(圖1)。遺址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東西長5千米至6千米,南邊寬2千米至3千米,總面積約12平方千米,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北部的“月亮灣”和“青關山”,以及城西的“仁勝村”等地點最為重要。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1、三星堆遺址的位置

遺址發現于1929年。當時一位姓燕的農民在該遺址的月亮灣地點偶然發現了一個玉器坑,根據這個線索,1934年,華西大學博物館對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進行了調查和發掘。1951年,四川省的考古學家調查了三星堆遺址,首次在遺址南部的三星堆地點發現大片文化堆積。從1980年到1986年,四川省的考古學家在三星堆遺址連續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基本上把握了該遺址的縱向演變過程,并提出了三星堆文化的命名。1986年,在三星堆遺址南部名為“三星堆”的、後來證明為人工堆築的土丘西南側,先後發現了兩個器物坑,出土了大量金、銅、玉、石、骨、牙、陶質的器物,從此,三星堆遺址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1987年至1996年,考古學家先後确認了三星堆東、西、南三道外城牆,并對遺址西北部的縱橫兩道内城牆遺迹進行了解剖,進而認識到夏商時期的三星堆遺址是一座被寬大土城牆圍繞、西北部還有一個内部小城(月亮灣小城)的規模宏大的城邑(圖2)。1997年,在三星堆古城的西城牆外,發現了仁勝村墓地,使得人們對三星堆遺址的生者與死者空間有了更全面的認識。2000年迄今,三星堆遺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一直都在進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家不僅對遺址做了全面鑽探,還通過考古發掘新确認了三星堆東北小城(倉包包小城),新揭露了西北小城北部的青關山大型建築群,進而對三星堆遺址的分布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開始從三星堆兩個器物坑轉向三星堆城址,并從三星堆城址擴充到三星堆文化及其相關考古遺存,進而把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文化、四川青銅文化系統以及古蜀曆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2、三星堆古城平面圖

根據三星堆遺址的地層關系、遺迹狀況和器物風格,考古學家已經知道,三星堆遺址跨越了相當長的時間,從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山時代一直到青銅時代的商周之際(約公元前2500年至前1000年),前後延續達1500年。遺址可以劃分為早、中、晚三個大的時期(有的考古學家将中期即三星堆第二大期劃分為兩期,這樣三星堆遺址就被劃分為四期),三個時期代表着三種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三星堆遺址第一大期是寶墩村文化(前2500年至前1700年),第二大期是三星堆文化(前1700年至前1200年),第三大期屬于十二橋文化,除了第三大期外,其馀兩大期都經曆了所屬文化發展的全過程。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寶墩古城遺址建築基址

在三星堆第一大期時,三星堆已經出現規模很大的聚落,卻沒有營建城牆(或隻在鴨子河與馬牧河間修築有兩道南北向的防禦設施),聚落的中心區一直延伸至後來三星堆古城的西城外。當三星堆第二大期開始建造城牆時,原先的聚落已經被毀棄,因而有不少前一時期的房址被疊壓在新修建的城牆或大型建築下。從原聚落消失到新都城營建,無疑是三星堆遺址發展的一大變化,應該将建城以前與建城以後的三星堆遺址分别開來,各自作為該遺址的一個大的發展階段。在三星堆第三大期時,原先的宮殿、神廟、城牆都已經毀棄,原先神廟中的像設和用具都被毀壞并掩埋于地下,遺址範圍内隻有部分區域發現有這一時期的遺存,一些先前的特殊場所(如三星堆宗教場所和青關山宮殿基址)還出現了這一時期普通居址的堆積。從中心都城跌落至普通聚落,這無疑也是三星堆遺址又一個大的轉變,将三星堆的中心都城時期與普通聚落時期各自作為一大期,這應該是很合理的(圖3)。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3、三星堆城、堆、坑朝向示意

通過三星堆遺址的分期研究,可以知道,在寶墩村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轉變的時期,成都平原許多寶墩村文化古城先後廢棄,唯有三星堆這個聚落開始崛起并成為一個區域中心;而當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橋文化轉變的時節,三星堆古城也應該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會變故,城中的主要居民很可能遷移到了其他地方,其中一部分有可能遷徙至成都市西郊,在那裡建立立了金沙村古城,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三星堆城址的功能布局

三星堆第二大期的古城,北依大河鴨子河,南跨小河馬牧河,使得城址呈現被河流分割為南、北兩區的跨河分布形态。大城南北長1800米至1900米、東西寬800米至2000米,城址平面形态呈北窄南寬、東短西長的梯形,面積約3.6平方千米。城址四周有很厚的城牆和寬大的壕溝,城牆用土斜向堆築,牆體一般由主城牆和内、外側牆三部分組成,牆基寬四十馀米,頂部現存寬度約二十馀米。東城牆現存約1090米,南城牆現存約1150米,西城牆現存約650米,北城牆原先可能兼有防洪的功能,現已被鴨子河水沖毀,無蹤迹可尋(考古學家前不久在遺址北部發現的兩段疑似城牆,距離鴨子河還有一段距離,且其北面還有同時期文化堆積豐富的區域“西泉坎”等,可能并不是大城的北城牆)。大城東、西、南三面城牆上各有若幹缺口,其中有的缺口可能是城門所在,但目前還難以确定。在這些缺口中,大城西城牆上的一個缺口最值得注意,這個缺口與西城牆外的城壕相連,缺口處泥沙和卵石堆積很厚,很可能是古馬牧河入城的“水門”所在。當初穿城而過的河流從這裡入城,而不是從大城西南角入城的,現在馬牧河的河道是洪水改道後的結果。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

根據城内殘存的内城牆遺迹,目前已知在大城的北部中央,有一道南北縱向的城牆和城壕将整個城址劃分為東、西兩部分。這樣,東西貫穿全城的河流和南北貫穿全城的牆濠,把整個三星堆城址劃分為四個區域,其中西北區沿着馬牧河北岸還築有城牆,使之構成一個封閉的西北小城,城的中央偏北有高達3米的人工土台“青關山”,土台上有土木構築的大型宮殿建築,已發掘的一座建築東西長達65米,南北寬約十六米。從青關山的宮殿建築遺迹,結合先前在西北小城東部出土的多種形式的瓦件,可以判斷西北小城是三星堆城最重要的“宮城”,是該城中心行政區的所在。與西北小城相對的西南小城,雖受馬牧河水破壞較嚴重,但從儲存下來的三星堆地點的兩個器物坑以及坑内埋藏的具有濃厚宗教祭祀色彩的器物來看,西南小城很可能是三星堆人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是該城的宗教區。在大城的東北部,近年來也确認存在一座規模較小的東北小城,該小城在三星堆第二大期偏晚階段才營建,從城内出土較多的玉器殘器來看,這裡有可能是以手工業作坊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此外,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還發現有分布密集而有序的成片墓葬,這裡應當是三星堆遺址的一處重要的墓葬區。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廣漢鴨子河,2017年5月

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條大河南岸,城中央另有一條河流橫貫,将城内空間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城邑的功能分區呈現河北為世俗區而河南為宗教區的空間格局。除此以外,貫穿全城南北的内城牆将大城劃分為東西兩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會等級和職業的社群。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區,東、西并列雙城的城市結構。三星堆古城的規劃思想和文化傳統,對以後古蜀國的都城,乃至于秦漢帝國的都城規劃都有很大的影響。金沙村遺址和戰國時期的成都城,都是将城市規劃在一條寬闊的河流岸邊,卻另有一條稍小的河流從西向東穿城而過,将都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城區。城的北區布置宮殿等世俗建築,城的南區安排神廟等宗教祭祀場所,突出表現人與神分離的二進制思想。橫貫城市中間的河流,既起着分隔世俗之人與神職人員功能區的作用,也起着聯系河北面人的空間與河南面神的空間的紐帶作用。這實際上就是有學者所說的“象天法地”的都城規劃。秦國的都城鹹陽在渭河北岸,也先後建有舊、新鹹陽城,前者是秦孝公時營建的鹹陽都,後者則是秦始皇仿效六國宮殿陸續增築的宮殿區,他還将鹹陽城區擴充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橫貫大鹹陽的都城格局。由于秦始皇不斷神話自己,将自己視為三皇五帝的升華,追求神仙方術和長生不老,故他将原先古蜀國“象天法地”的都城規劃移植至鹹陽,更強化了天而弱化了地,變“象天法地”為象征天漢。古文獻記載的成都“與鹹陽同制”(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秦鹹陽的形态是“端門四達,以則紫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初學記》卷七地部下引《三輔黃圖》),就是這種規劃思想的産物。

三星堆文化與古蜀曆史

通過多年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考古學家對三星堆遺址及其文化,已有比較深入和全面的認識。盡管三星堆遺址還沒有發現文字,但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大量其他文化所不見的青銅像設等高品級文物,直覺地向我們傳遞了大量的重要曆史文化資訊,籠罩在遠古迷霧中的三星堆王國,已經露出了它部分的“廬山真面目”。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青銅立人像

通高260cm

首先,三星堆王國的族群構成是多元的,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當地新石器時代的族群外,還有從中原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遷徙而來的族群。考古研究已經表明,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現在被認為富庶的成都平原還是潮濕陰暗的叢林,還沒有長期定居的聚落。大緻在相當于龍山文化時代的早期,一些成都平原西北山區的族群逐漸進入到平原,成為這一地區的最初開發者。由于周圍山區和丘陵人群的大量湧入,成都平原很快就湧現出了很多村落,出現了資源和上司地位的争奪和沖突。為了保護自己,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以後,一些大型聚落開始在周圍修築土築的城牆,成都平原進入了古城林立的“城邦時代”。随着這些史前城邦間沖突的加劇,不少城邦被鄰近的強邦大族所兼并,原先的城邑也就越來越少。到了公元前1700年左右,位于成都平原北部邊緣的三星堆族群,由于其獨處沱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城邦置身于城邦間沖突的邊緣,坐收漁翁之利;也由于這時期一支來自中原伊洛地區二裡頭文化的族群,輾轉通過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天水地區,加入到了三星堆城邦中,帶來了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因而在激烈的城邦沖突中脫穎而出,先後消滅了成都平原上的其他古城,成為了成都平原甚至四川盆地唯一的古代國家。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戴金面罩銅人頭像

頭縱徑13.8cm,橫徑12cm,高41cm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4、三星堆王國上層的構成

其次,三星堆王國的社會結構主要由兩個族群組成,具有早期國家的一些特征。在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銅人頭像中,明顯分為兩種發式:一種是将頭發梳成一條辮子,拖在腦後的“辮發”人,好似清代的男人們;另一種是将頭發挽在腦後,然後用發笄即簪子将其别起來的“笄發”人,這是中國中原地區數千年來人們的主流發式(圖4)。“辮發”人可能是先前來自川西北山區的早期居民,屬于成都平原的主體族群,他們之中的上層可能掌握着國家的部分權力,而下層則是三星堆王國的基層居民。三星堆遺址的“辮發”人像,青銅人像頭上的頭發都梳向腦後,編結成大辮子,而石雕雙手捆縛的裸體人像頭頂的頭發被剪成“分頭”,隻是腦後的頭發被梳成一條小辮子;二者社會地位在發式上的差別十分明顯。在三星堆的銅人像群中,從事宗教祭祀儀式行為的全都是“笄發”人像,“笄發”人很可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外來族群,他們是掌握着天文和宗教等知識的神權貴族;那麼,與之共存的那些“辮發”人就很可能是成都平原的本土族群,他們是掌握着軍事和行政權力的世俗貴族。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神樹

高396、底座直徑93厘米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5、三星堆人的宇宙觀

其三,三星堆王國的人們已有複雜的宇宙觀,有以太陽神為至上神的原始宗教,形成了與太陽相關的鳥和眼睛的象征寓意。三星堆器物坑内出土了高約五米的大型銅桑樹和銅柳樹各一棵,每棵樹的九根樹枝上各栖息着一隻太陽鳥,這應是天有十日、輪流巡遊周天的宇宙觀和神話的早期實物例證。綜合出土文物和神話傳說可知,三星堆人心目中的宇宙是穹窿形的天空籠罩大地,四周為浩瀚的海洋,東海盡頭有桑樹名叫“扶桑”,西海盡頭有柳樹名為“若木”,十個太陽鳥輪流從東方扶桑飛向西方若木,進而形成晝夜之分(圖5)。基于這種宇宙觀,三星堆王國的人們非常崇拜太陽,形成了以人首鳥身太陽神為中心的神祇系統。在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三具巨大的銅制凸目尖耳青銅面像,應該就是三星堆王國神廟中太陽神及相關神像的臉面裝飾(圖6)。原先完整的太陽神像頭部和身軀都是人首鳥身的木雕,木質的部分已經随着神廟的焚毀而消失,隻有凸目尖耳的青銅面部裝飾被保留下來。大概也因為太陽神等主神的形象是鳥,太陽神的眼睛又分外特别的緣故,三星堆文化的人們形成了崇拜鳥和眼睛形象的習俗。他們的巫師裝扮成鳥的模樣以取悅于神祇,他們的王者手持鳥首的權杖,他們的神廟内釘挂着許多巨大的銅眼睛,溝通人神的神職人員衣服上或身上也有眼睛的圖案。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鳥妝銅人像、足踏鳥形雲朵的銅人像以及衆多鳥和眼睛的形象,就是這種習俗和崇拜的反映。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青銅鳥

高33.9cm,寬19.3cm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圖6、三星堆主要神祇的組合示意

其四,三星堆王國還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古代國家,主要采取軍事殺掠的高壓手段進行統治,原先古城林立、村落密布的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已經基本空荒。在三星堆第一大期即寶墩村文化時期,成都平原至少有八個以上的古城,這些城邑的周圍還密集散布着同時期的村落,同一文化的聚落在巴渝地區甚至在雲貴高原北部都有分布。然而到了三星堆第二大期時,這些古城和村落一下子全都消失了,整個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發現的三星堆文化的遺址屈指可數,就說明了這一點。隻是到了三星堆文化末期,也就是三星堆第三大期到來的時候,成都平原及其周圍的聚落迅速增多,在整個四川盆地及其周圍地區發現了大量十二橋文化的遺址,其密度甚至超過寶墩村文化時期。三星堆文化與前後這兩個文化的時間跨度相差并不很多,但遺址的數量、密度和分布範圍卻相差很大,凸顯出三星堆王國時期實際上是四川盆地先秦文化發展的低谷。三星堆兩個器物坑的那些璀璨的文物,其光芒很容易遮蔽人們的眼睛。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青銅太陽形器

直徑85cm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玉串珠

尺寸:長1~1.8cm,直徑0.8~1.1 cm

其五,三星堆文化可能是早期古蜀國的遺存,有可能的古蜀王朝世系是傳說中的“柏灌”王朝。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記蜀人最早的先王蠶叢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三星堆文化都有突出表現眼睛的特點,突出表現眼睛的文化有可能屬于古蜀人的遺存,三星堆王國有可能是最早的古蜀王國。根據古史傳說,古蜀王國先後有蠶叢、柏灌、魚凫、蒲澤、開明幾個王朝,每個王朝都經曆了數百年的發展過程,其中最後的開明王朝有十二代三百五十年,最後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按照古蜀王國的王朝傳承順序,對照成都平原寶墩村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新一村文化(或稱之為“十二橋文化晚期”)、巴蜀文化的先秦文化序列,既然巴蜀文化相當于最晚的開明王朝,新一村文化就相當于稍早的蒲澤王朝,十二橋文化相當于魚凫王朝,而三星堆文化就大緻相當于柏灌王朝。當然,這種考古材料與古史傳說的系聯,還需要更多的材料來驗證。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陶雙耳杯

口徑13.5cm,高10cm

孫華丨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金面罩

殘寬21.5cm,高11.3cm

以上,就是我們對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文化和早期古蜀王國的當下認識。當然,這些認識還要随着新的考古資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來進一步補充、修正、強化和完善。

轉引自文明探源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