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斌

銀行從業人員在使用電動紮鈔機
沒有鈔票之前,紮鈔機自然沒有被發明的需要。古代用于整理錢币的,就是雙手和繩子。最早的貝币到曆代銅錢,無一例外具有的一個特征就是“姓孔”,不管“孔方兄”還是“孔圓姐”,“孔氏”基因讓錢币變得易于整理和攜帶。就連貝殼,本來沒有孔,也要花功夫去磨出孔來,然後五個貝殼穿一串,兩串貝币稱為“一朋”。至于金銀類的貨币,不是用盤子裝就是用壇子藏,也不存在紮不紮的問題。“袁大頭”之類的銀币,通常都是一百個一卷,用紅紙包着,電視裡常能看到的。
金屬币不存在誕生紮鈔機的基礎,那麼從宋代出現交子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紙币在中國也用了一千多年,為什麼也沒有人發明一個紮鈔機呢?其因估計有三:其一是古時尚無銀行,除了國庫,大部分是私營的金融機構,規模小,沒有大量現金需要整理。就像現在的一般商家,可以有點鈔機,可以有pos機,但一定不會有紮鈔機。其二是古代以銀錢本位為主,大家還是相信真金實銀,紙币使用不夠廣泛。其三是紙币種類雜,币制不統一。民國時期銀行雖已出現,紙币使用極為廣泛,但市面上出現的紙币種類數以萬計,規格不一,銀行每天收進的錢可能有幾十種之多,要找齊完全一樣的錢币一百張,估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是以中國人用錢用了幾千年,卻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有了真正用于捆紮鈔票的機器。
大陸的第一台紮鈔機(左)
齒輪式紮鈔機(右)
紮鈔機的誕生可謂占盡“天時地利與人和”。所謂天時,當時雖是50年代末,但是政府相當重視發展和創新卻也是不争的事實。中蘇關系惡化後,蘇聯專家撤離中國,于是各行各業紛紛開展技術革新,要靠自力更生來發展。原子彈和衛星自不待言,銀行業也不例外,大量的銀行業務機具,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明出來的。所謂地利,紮鈔機的誕生地是上海。上海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當時的商品,比如手表、自行車、臉盆、熱水袋、隻要是“MADE IN SHANGHAI”的,那一定是品質交關好的。上海良好的工業基礎,也讓紮鈔機的誕生,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所謂人和,發明創造自然離不開勞工的巧思與巧手。紮鈔機彙聚了人行工具廠技術人員們大量的心血和創意,因為當時每一款發明,都要向“偉大領袖”報喜訊的,可一點都馬虎不得。
銀行紮鈔票有規定,一百張叫一把,十把為一捆,也就是一千張紙币。聽老銀行員工介紹,在沒有紮鈔機的時候,要把一千張紙币捆起來是非常吃力的,因為一把把的紙币很容易移動,處理起來費時費力,為了壓緊紙币,員工隻能用下巴緊緊壓住一捆紙币,然後再捆紮繩子。古有詩人“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估計銀行員工“紮安一捆錢”,搞不好也要“磨破下巴皮”吧。
電動式紮鈔機(左)
液壓式紮鈔機(右)
而有了紮鈔機,銀行員工的工作強度就大大減輕了,第一代紮鈔機叫杠杆式紮鈔機。杠杆是一種很“給力”的工具,交給阿基米德,連地球都能頂起來,交給銀行員工,捆紮鈔票自然也不在話下。隻要在紮鈔機底部鐵塊的凹槽上鋪好繩子,将十把錢放在上面,然後壓動杠杆,鈔票就被頂起,壓緊,再将繩子捆紮即可,下巴終于“翻身得解放”。
但是第一代紮鈔機還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塊頭大,操作需要兩人配合,一個壓住杠杆,一個捆紮。于是各種型号的紮鈔機陸續發明出來了,有液壓式、齒輪式等。這些早期的紮鈔機統稱為“機械式”。到現在各種電子類發明廣泛應用,半自動、全自動紮鈔機也已經進入了銀行的業務流程,隻要将錢放在紮鈔機上,按下“start”,鈔票就紮好了,簡直和“愛妻号”全自動洗衣機一樣體貼。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