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婆媳關系作為一道“千古難題”,在很多家庭裡都是一團亂麻。

尤其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小兩口不得不請婆婆幫忙帶娃,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婆媳之間非常容易鬧沖突。

比如前天看到有位寶媽發文,表示婆婆在家幫忙帶娃3年了,親戚朋友人人誇她有福氣,攤上這麼一位任勞任怨的“好婆婆”,孩子也不用自己帶。

這位寶媽也承認,3年來婆婆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帶孩子從不喊苦喊累,按時準備好每一頓飯,偶爾寶媽幫忙刷個碗,婆婆都會說自己來。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在經濟上,婆婆也從不吝啬,寶媽坐月子時,紅菇一斤七八百說買就買,知道兒媳喜歡吃榴蓮,婆婆三天兩頭買回家,可以說在很多方面,這位婆婆都堪稱“模範”。

然而即便如此,這位寶媽還是忍不住抱怨:實在是不想和婆婆住在一起了。

因為盡管婆婆真的很好,但在生活中,仍然難免和寶媽有許多分歧,時不時地出現一些小摩擦。

比如老家房子外面就是公路,每天機動車呼嘯而過,寶媽一再對婆婆強調,不要在這樣的環境遛娃,非常危險,可婆婆卻表示大家都會看路,不可能有事,是寶媽擔心太多。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婆婆還會經常在家裡放一些“廣場舞神曲”,時不時地把音量調到最大自我沉醉,偶爾還會放給孩子聽,寶媽對此感覺十分吵鬧,專門提過好幾次建議,可婆婆依然我行我素。

雖然從大方向來說,婆婆确實是位公認的“天使婆婆”,但正是由于生活中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使得這位寶媽對婆婆越來越抵觸,甚至産生自我懷疑,難道自己是個不懂感恩,不識好歹的人嗎?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失去邊界感,是導緻婆媳沖突的根源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寶媽都有類似的煩惱,老人辛辛苦苦幫忙帶娃,按理說作為子女應該秉持感恩之心,即便有一些細小的摩擦,也該多了解尊重,“退一步海闊天空”才對。

然而很多婆媳關系之是以不可調和,恰恰就在于這些沖突“積少成多”,久而久之,成為了婆媳關系破裂的導火索。

作為家庭關系中最特殊的一種,婆媳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卻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彼此既沒有“感情基礎”,也沒有相同的生活習慣,如果兩者之間失去邊界感,幾乎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沖突。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尤其有些婆婆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才和兒子是“一家人”,兒媳是外人,經常性地對小家庭指手畫腳,幹涉對方的生活,雖然幫助子女帶娃、打理家務,在外人眼中兢兢業業,操勞不已,實際上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子女一家的生活,未必有他人眼中那麼幸福。

而一旦婆媳之間差異過大,或者是性格上存在沖突,很容易使得沖突被進一步激發,導緻婆媳關系破裂,乃至于産生婚姻問題。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保持距離,才能減少婆媳沖突

對于婆媳關系問題,保持一定距離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所謂“遠香近臭”,與婆婆保持一定距離,能為婆媳關系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如果婆媳雙方都能保持清晰的界限,不去肆意打擾幹涉對方的生活,為彼此留下一定的家庭系統邊界,婆媳問題自然會減少許多,婆婆對兒媳關心體諒,兒媳也能對婆婆尊重了解。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當然,在很多現代家庭中,将婆婆請回家幫忙帶娃本就是無奈之舉,不得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而在這樣的情況中,兒子的存在至關重要。

如果兒子作為一家之主,可以處理好婆媳關系,給媽媽界定好權利範圍,當婆媳之間産生沖突時,可以居中調和,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做到将心比心,也能很好地解決婆媳沖突,使家庭關系更和睦。

是以要想更好地解決婆媳沖突,婆婆和兒媳都要具備邊界感,保持一定距離,不去幹涉對方的生活,并且兒子在其中也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隻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我的婆婆大家都誇好,我也認同,可我還是不想跟她住在一起了”

歪媽結語: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婆媳關系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婆媳之間存在着太多的差異,強行融合、适應隻會讓彼此互相折磨。

好的婆媳關系,需要兩者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如果婆媳之間實在無法好好相處,适當增加距離,減少聯系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類似的婆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