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張陽】每年的3月底到4月初大約是華為P系列機型釋出的日子,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目前還沒有看到華為新一代旗艦機型釋出的确切消息,既讓人頗感遺憾,又多了些許期待。

華為手機之是以會引起如此大的期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華為手機已經在國人心中樹立起了高端形象,華為手機融入了華為在科技創新中的最前沿思考和實踐,尤其是華為手機在影像能力上的表現在消費者中口碑極佳,也是不少消費者會選擇購買華為手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智能手機出現的早期,大家更多關注于手機系統、CPU、記憶體容量等硬體性能,攝影功能對于智能手機而言還是一項附屬功能,不同的廠商搭載着差不多的鏡頭,使用着差不多的算法,那時肯定沒人想到如今手機可以擁有媲美專業相機的影像能力,也鮮有人會意識到,攝影功能會成為消費者選擇是否購買一部手機時的重要考量。

技術創新拓寬手機影像邊界

如今,在所有手機品牌的釋出會上,我們都會看到對于影像能力的介紹部分,是整個手機釋出過程中的重頭戲。而華為是較早洞察到消費者對手機拍照功能有着強烈需求的廠商之一,是以在幾年前,從華為P9系列的雙攝系統,到華為 P10系列的人像攝影,從華為P20系列的超級夜景模式,到華為P30系列的潛望式變焦架構,再到華為P40系列的全時段、全焦段超清影像等。在不斷進行産品疊代過程中,華為不斷探索手機影像能力的邊界,每一次創新都會深入移動影像領域的痛點,最終在影像能力上自成一派,在創新過程中形成了華為影像品牌的三大支柱。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第一大支柱毫無疑問就是技術創新,持續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是華為影像堅定不移的戰略。華為影像從光學系統、成像技術、圖像處理三個次元,建構起了未來計算攝影的産業技術規範,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移動攝影技術體系,成為了影像行業發展的裡程碑。

華為在影像技術上的創新總結起來是“光”、“電”、“算”、“機”四個方面。

“光”是指光學的技術,通過多攝像頭采集多幀高資料量原始圖像,比如,華為P50系列就搭載了全新的雙影像單元,跳出堆砌單個參數的“圍城”,采用超級主攝單元與超級變焦單元,系統性整合了多顆鏡頭,釋放出強大的影像實力。

“電”是光電轉換、傳感器技術、圖形圖像以及動态視訊處理、ISP等等,基于華為對于廣電轉換技術的了解,從華為P30系列主攝像頭就配備1/1.7英寸超大型傳感器,并創造性地将傳統CMOS采用的RGGB像素排列方式替換為RYYB陣列,将綠色像素替換為黃色超級像素,這意味着它能夠同時透過紅光、綠光,進而在像素層面極大地提升進光效率,這就賦予了華為手機全時攝影能力的基礎,也是以華為P30系列釋出的時候赢得了“夜視儀”的美譽,至今華為手機的夜拍能力一直在消費者中有口皆碑。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算”是基于大資料和模型的AI算法,它包括場景計算、意圖計算、感覺計算、情境分析等等。2017年,搭載全球首款AI晶片麒麟970的華為Mate10系列首次推出AI攝影,此後AI攝影成為國内外同行紛紛跟進的移動影像标配。華為P50系列那個使用的“計算光學”概念,堪稱業界畫質改良和行業革新的一個新引爆點,它一改業界純硬體和純算法的解決方案,匠心獨運地架起“真實世界-成像系統-後處理算法”的橋梁,在系統層去僞存真,将自然場景原汁原味地呈現,光學系統、機械結構、電子器件各自的特性在算法的指揮棒下被統一整合再一起,構成了新時代的全新影像系統。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機”是新形态的結構設計。在手機上做出畫質優秀的中長焦攝影并不容易,受限于手機的尺寸和重量,在手機上實作潛望式長焦,無可避免地會讓傳感器的尺寸更小,而這自然會讓“拍不清楚”的問題更突出。華為P50系列的變焦單元搭載了一顆6400萬像素潛望式長焦鏡頭,支援3.5X光學變焦以及100X數字變焦。通過計算光學的加持,使3.5倍光學變焦實作了不亞于10倍實體光學變焦的成像效果。

從這些年華為在影像技術的創新可以看出,這些創新不僅僅集中在硬體層面,還有很多是需要軟硬協同才能達成一拍即得的最佳拍攝體驗。

華為影像要做消費者體驗“第一象限”的王者

手機攝影和專業攝影最大的差別在于,專業攝影的器材體積足夠大,在光學鏡頭等方面有着天然優勢,而手機攝影要面臨有限空間跟圖像品質取舍和平衡的問題。如果用圖像品質和空間尺寸作為橫縱軸繪制象限,華為無疑希望成為第一象限裡的王者:既要輕薄便攜,又要兼顧圖像品質。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魚和熊掌要想兼得,就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場景創新,這就是華為影像的第二個支柱。

為了提升消費者的拍攝體驗,手機行業中有不少廠商進行過創新嘗試,例如有的廠商在手機背面安裝五個以上的攝像頭,希望以量取勝,也有在手機上裝上伸縮式鏡頭,希望提升鏡頭表現。這些創新雖然是有益的嘗試,但是明顯有些舍本逐末。消費者的拍攝體驗是場景化的,是使用者在某一個場景當中去使用這些技術和功能,比如旅遊中看到美麗的風景,我們希望拍照,看到美麗的花朵我們希望拍照,在美景前留張影,或者看到可愛的小動物,這都是使用者常見的希望使用影像功能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又可以細分為順光的、側光的、逆光的、夜景下的等等場景組合

是以在研發和産品工程化的過程中,華為影像的創新不僅僅隻考慮“新奇特”,更多是對于一個新的功能,要進行上千種場景的測試,最終保證使用者在拍攝體驗上的即得性和簡便性。

是以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場景體驗,是華為影像不斷打磨的第二個戰略方向。未來,華為還希望将積累下的影像技術、場景體驗不隻局限在手機攝影中,它們還将有廣闊的空間。

比如,在智慧出行場景中,可以幫助使用者行車記錄、識别駕駛員、疲勞駕駛提醒等等;智能家居場景中,智能門鎖搭載的智能貓眼能對訪客進行識别;智慧辦公場景中,視訊會議系統的優化;運動健康場景中,識别使用者運動姿态并進行提醒和糾正等等,這些影像力的創新将會發揮出更大價值。

人人可享攝影文化

華為手機在影像能力上的貢獻,不僅在于在方寸空間内所作的獨特創新,更在于将攝影這樣存在一定技術門檻的藝術形式,變為人人可享受、可創作的大衆藝術。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其實,無論是照片還是視訊,最重要的并不是拍攝手法或者拍攝技巧,甚至并不是也無關拍攝裝置,使用者喜歡去拍攝隻是因為能夠記錄下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在一些重要的紀念日上将來回看的時候,也是通過影像來回憶當時的故事和心情。

華為始終堅持和鼓勵廣大使用者一起用影像的手段去記錄生活,去記錄生活當中的美好瞬間,去用影像來表達情感,來表達審美,來提升審美,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享受攝影所帶來的樂趣。為此華為在2017年華為舉辦了第一屆新影像大賽,至今已經發展了五年,在2021年的華為新影像大賽中,共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參與活動,作品投稿累計數量高達300萬件,互動次數達10億次。這種随時随地可以觀看世界的方式,成為許多人的興趣出發點和媒介,華為影像文化也随之而生。

華為影像:建立全場景移動影像的範本

在一些活動中,華為手機使用者拍攝的照片通過遴選還有機會被制作成台曆,在這一年中享有自己拍攝的照片作為背景的獨特一個月。這種快樂無關于金錢,來自于被認可的成就感,來自于攝影的樂趣。

甚至,華為還在嘗試用手機的影響能力去拓展專業領域。華為攜手金雞百花電影節,共同将“華為新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打造成為了電影節的獨立單元,以此号召并鼓勵更多專業電影人和普通使用者使用手機進行影像創作。

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海量的影像是對生活對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的詳細記錄。是以移動影像的意義絕不僅僅止于影像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影像技術創新的期待,更多是在期待能夠通過影像便捷記錄自己的生活,看見更豐富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