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豐田的苦,福特懂

豐田的苦,福特懂

新眸汽車組作品

作者|劉思璇

編輯|桑明強

福特和豐田,已經被新能源逼到谷底。

根據美國汽車媒體car industry Analysis統計:2021年,豐田、福特的銷量在美國汽車市場中分列1、2名,均在百萬台以上,但和這個資料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兩家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截至去年底,豐田市值2567.6億美元,福特市值830億美元,兩者相加還不到特斯拉的1/3。

在燃油價格起伏不定、碳中和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傳統老牌車廠紛紛陷入吃老本、短增長的滞漲期,即便是豐田和福特,在造車新勢力崛起下也黯然失色,試圖改革尋找出路:

去年12月,豐田章男(豐田汽車社長)攜16款電動車型亮相,回應了此前外界對它在電氣化中落伍的質疑;無獨有偶,福特也在近日宣布将電動汽車與燃油車兩個業務部門分拆,加上商用車部門,構成了三個業務單元,并預計在2023年實作獨立營運、自負盈虧。

變則通,不變則壅,以豐田和福特為首的老牌車廠正面臨一場大洗牌。

01

優勢後遺症

優勢陷阱是任何人都繞不開的坎,企業也不例外。

作為第一家将流水線引進汽車生産的企業,福特不僅改變了汽車行業,也為整個機械制造業開了先河。福特的創新在于把整體拆分為細小零散的部分,再分派給特定的單一員工,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既實作了SOP(标準化)生産,也能把利益鍊條切割開。

按照福特的流水線作業模式,1913年時的每名勞工生産一台汽車的時間,就已經縮短到了2分18秒,相當于手工方法下每人8個半小時1/250,最終締造了整車93分鐘出廠、每24秒誕生一輛新汽車的奇迹。

一體兩面,優勢背後往往掩藏着緻命缺點,那就是對産品差異化的高度限制。機械化的流水線生産容不得變化,哪怕僅僅是一個零部件調整,也要根據新的工藝流程、工作時間統籌變動整條流水線的工作安排,是以從1908年到1927年,福特隻賣T型車一個型号,并且隻提供黑色一種顔色。

這種為了效率犧牲差異化的做法,很快被曆史所淘汰,于是就有了後來的通用取締福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的故事。

豐田汽車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是一個善于融會貫通的人。在參觀了福特的汽車場後,他便一陣見血地指出了福特困于庫存的問題,生産各個零部件所需的勞動時間不同,造成工廠各部門的工作量不平均,最終導緻部分零件存在大量庫存堆積,這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捆住了福特,成了差異化産品嘗試必須要支付的沉沒成本。

為了克服高庫存的問題,在福特流水線生産的基礎上,豐田創造了TPS生産方式,打造精益生産。所謂精益生産,就是讓産品線上的員工成為“多能工”,掌握多品種零部件的加工技能,這樣就可以站在整條生産線的角度去調整單個員工的工作,讓所有零部件生産、工序操作能夠齊頭并進,消除産能不平衡的情況。

但現在的問題是,就算培養的是多能工,也沒辦法脫離生産“由燃油驅動的功能車”的大設定。豐田的創新,終歸還是在前工業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政策,到了電氣時代,現有的生産線需要推倒重建,原有的組織架構、人才儲備也不再适用,當小規模車廠車企紛紛轉型換道時,體量龐大的豐田卻和福特站到了同一位置:大象卡在了轉身時刻。

02

治标容易治本難

“電動汽車年産量到2026年将超過200萬輛,相當于全球銷量的1/3,預計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全球的1/2。”在把2022年的電動汽車業務支出提到50億美元後,福特曾立下了這個flag,與福特相比,豐田的胃口隻多不少,“2030年将電動汽車銷量目标提高到350萬輛,并計劃到2030年斥資8萬億日元(約合700億美元)推動産品電動化。”

從目前兩家的進展來看,福特已經領先一步,眼下有野馬Mach-E跨界車、E-Transit貨車和即将傳遞的F-150閃電皮卡三款純電動車在售,其中,F-150閃電皮卡開啟預售兩日内就收到了4.5萬張訂單;反觀豐田,雖然曾經展示過原型車和實物模型,但至今仍未有純電動車型正式釋出,傳聞今年中旬上市的bZ4X眼下消息也不明朗。

工廠中的房間可以更新,技術可以學習,但這些調整依然治标不治本,衆所周知,傳統車企轉身的最大困境在于人,隻不過,兩家公司受困擾的程度不同,導緻轉型速度出現了差異。

公司曆時越久、規模越龐大,組織内部的官僚氣也就越重,特别是在汽車這種各部門間關聯度很高的企業裡,豐田要想推進電氣化,就要對目前的人才儲備大換血,并關停、整合與内燃機設計制造有關的部門。

一台汽油車大約需要3萬個零部件,但電動車隻需要一半,有日本分析師計算,各大車企的電氣化将讓日本損失20萬個職位,将引發大規模失業問題,這都是豐田章男推行改革時不得不掂量的問題。

相比之下,福特的負擔要輕一些。經曆過敗退,福特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對組織進行調整,替換過時的企業文化,現任上司者吉姆·法利承襲了改革基因,從2020年掌舵以來,他主導的改革不計其數,特别是去年啟動的“福特+”重組計劃,到目前已經削減了約1000個就業崗位,向1.5萬名受薪員工提供買斷。

這次分拆業務部門、調整人員安排,也是福特在剔除傳統車企的老毛病。在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勢力打樣後,精簡、扁平化的組織架構開始在汽車産業平穩落地。打破原有的供應鍊分工,換來軟硬體一體化的内生能力,對于汽車行業來說,絕對是筆劃得來的買賣,在更年輕化的管理團隊的加成下,福特的路顯然要比豐田好走一些。

03

病愈後的追趕

福特、豐田亟需解決的,是如何搶回正在被瓜分的市場。

2008年,特斯拉推出了第一款電動車Roadster,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14年。在這期間,特斯拉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領域不斷深耕,已經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科技企業,被稱為汽車界的蘋果,市值高企一度打破了傳統汽車廠商過去所締造的神話。

福特的第一款純電動車型Mustang Mach-E在2019年推出,次年底才上市銷售,短暫的在場時間讓各項技術介入顯得倉促。就拿智能汽車“卡脖子”的OTA技術來說,特斯拉、蔚來等先行者已經能夠實作FOTA(固件更新),包括但不限于電動機、變速箱、底盤懸架等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統的遠端更新;可福特等傳統車企受業務布局限制,目前還停留在SOTA(軟體更新)層面,隻能更新車内導航、影音娛樂裝置,固件的更新仍要到4S店完成。

智能化的家底不夠厚,這一點在去年的缺芯問題上徹底暴露。由于沒有自研晶片,大量車企不得不自斷手臂,通過發售半成品的方式讓财報不那麼難看。前幾天福特的發言人表示,即将開始銷售的Explorer系列汽車将缺少部分非關鍵晶片(用于為汽車後部空調和加熱系統供能),而購買這部分“半成品”的消費者将得到價格優惠,反觀有芯無恐的特斯拉,19款MCU就是保持産量增長的最大底氣。

換句話說,以福特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們目前能做到的,僅僅是讓功能車變得智能,而非真正打造一款智能車。這是兩個看似相同卻千差萬别的邏輯:前者是耐用品,後者則是快消品。

就像之前特斯拉Model 3向車主推出的“2400元線上激活車輛後排座椅加熱功能”一樣,快消式的打法直接拓展了汽車的盈利空間,讓車企從單純的出售産品轉變為提供産品和服務,也讓消費者多了一個保留硬體、更新軟體的選項,也符合汽車滲透率大幅提高的現狀。

在電動、智能主導的時代,豐田、福特等傳統車企已經走下了潮頭,退為追趕者。在這種情況下,轉型是必然的,可是船大難掉頭,傳統車企要想做出耳目一新的使用者體驗,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原有的銷售模式、生産流程、供應鍊結構帶來的阻礙。

最簡單高效的辦法就是像福特一樣,拆分業務部門獨立營運,或是幹脆重建新品牌,而這又與當初新勢力們發轫時的曆程無異,還會陷入左手打右手的困境。新勢力給福特、豐田們留下了多少市場,我們很難猜測,但可以确定的是,留給他們拿回市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