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汽藍谷兩年虧損超117億:極狐成為破局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杜巧梅、何芳 北京報道在2020年虧損64.82億後,2021年北汽藍谷(600733)的業績依然不容樂觀。

3月26日,北汽藍谷披露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北汽藍谷全年營業收入86.97億元,同比增長64.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44億元,虧損同比減少12.39億元;2021年,北汽藍谷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49.85億元,現金流轉正。

從賬面上來看,雖然業績有所好轉,虧損幅度實作收窄,但不可否認,北汽藍谷的業績依然不樂觀,僅2020年和2021年兩年,累計虧損金額高達117.26億元。

對此,北汽藍谷方面表示,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原材料供應短缺等影響,産銷量未達到預期,現有毛利無法覆寫固有成本費用,對業績影響金額約20-25億元。同時,持續的營銷和研發投入影響了公司業績。财報顯示,2021年北汽藍谷研發費用為12.08億元,同比增長24.14%。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1.6倍。而北汽藍谷2021年的銷量僅為2.6萬輛,同比僅微增0.82%。即便是公司重點打造、并打上華為烙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極狐,2021年全年批發量也剛剛超過6000輛,終端零售僅有4993輛。

在外界看來,盡管入局很早,但面對近兩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北汽藍谷和極狐已經落後。

北汽藍谷兩年虧損超117億:極狐成為破局關鍵

可喜的是,以劉宇、代康偉、樊京濤、王秋鳳為核心的管理團隊正在全力以赴,并确立了今年全年10萬輛的銷量目标。其中,極狐的銷量目标為4萬輛,北京品牌新能源車銷量目标為6萬輛。

以目前銷量來看,若完成2022年銷量目标,北汽藍谷銷量将同比預增282%,其中極狐品牌銷量将同比預增701%。

“極狐對我們是新的品牌,是北汽集團高品質發展的關鍵。”3月25日,北汽藍谷總經理、北汽新能源總經理代康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2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面臨原材料及物流成本上漲、晶片供應短缺等一系列挑戰,小米、百度的入局以及更多自主高端新能源産品的投放,北汽藍谷将面臨更為激烈的競争環境。極狐,需要加速奔跑。

極狐的使命

在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準确抓住過新能源汽車行業風口的北汽藍谷,也曾經走出一波很好的行情,但目前的競争态勢并不樂觀。

2009年元旦,以科技部、财政部、發改委、工信部共同啟動的“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為開端,大陸新能源汽車開始了大規模産業化之路。

也是在2009年,北汽藍谷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并控股,成為大陸首家獨立營運、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産資質、首家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試點國有企業員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公司成立初期,北汽藍谷以微型車、小型車等經濟适用型入門級别産品為主,憑借較高的成本效益優勢迅速搶占細分市場,在網約車、計程車等以營運、出行為主的純電動車市場打開了一條通道。當時EC系列作為代表車型,是北京地區重要的出行工具。曾被視為純電動汽車領域的“占号神器”。

2018年,北汽藍谷新能源銷量就已達到15.8萬輛,已連續7年蟬聯國内新能源汽車銷冠。而這也是北汽藍谷的銷量巅峰。

也就是在這一年,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其上市公司北汽藍谷成為國内資本市場新能源整車第一股。

不過,隐患也将顯現。北汽藍谷銷量過度依賴B端市場。以2019年資料為例,其中有70%的貢獻來自B端,産品主要面向網約車、計程車以及公務用車,私人用車市場的貢獻率占比不到30%。

2020年,随着網約車逐漸進入成熟期,北汽藍谷銷量也一落千丈。北汽藍谷遭遇了成立十年來最大的銷量危機。受市場環境及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北汽藍谷全年銷量僅為2.59萬輛,較2019年的15.06萬輛下滑了82.79%。

當然,面對2020年的銷量頹勢,北汽藍谷不是沒有努力過,隻是當時的C端市場已無其立足之地。

除此以外,率先發力高端市場、被北汽藍谷甚至北汽集團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極狐,自産品上市以來,市場表現平平。

2021年,在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的單月銷量紛紛破萬的對比之下,北汽藍谷全年銷量僅為2.6萬輛,其中極狐全年批發量僅為6006輛。同時,從目前推出的兩款産品來看,極狐目前尚未形成爆款現象。

與華為深度合作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自去年上海車展亮相已經接近一年卻依然沒有批量傳遞,外界質疑聲音不斷。

有業内人士認為,極狐傳播的太早了。“真正搭載華為系統的極HI版吊足了消費者胃口但是将近一年時間還沒有批量傳遞,這個周期多少拖的有點過長。随着汽車銷售越來越像快消品的節奏,廣告已經打出去了,但是鋪貨沒有跟上,的确有點遺憾。”

針對極狐目前的銷量,極狐總裁王秋鳳表示,“極狐推出的産品正處于爬坡之中,去年底的終端月銷量超過了1000輛。此外,從目前訂單來看,今年一季度已達到去年一半的銷量。”

盡管銷量規模不大,但代康偉認為,極狐承載了北汽藍谷的初心,為此,公司以高端品牌極狐為着力點,向高端制造轉型。

“目前,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消費者對新能源的接受度遠大于供應鍊端對新能源發展的預期,如何讓新能源行業實作從嘗鮮到普及、推廣,我認為是需要先從高端走起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新技術的加持,沒有高端、豪華的定義,是沒有辦法支撐消費者購買力的,是以極狐承擔的使命是真正兌現當年在成立這家新能源公司的初心——在新能源闆塊持續穩定發展下去。”代康偉告訴記者。

多方突破

雖然這兩年北汽藍谷陷入虧損,但其也在努力尋找突破的方法。

早在2020年8月,北汽藍谷就募資55億元,用于極狐品牌高端車型開發及網絡建設項目、5G智能網聯系統提升等項目。2021年5月,北汽藍谷募資的55億元投入旗下智能新能源汽車業務。其中,極狐高端電動車型開發及網絡建設項目拟投入資金約26.28億元。

“雖然這兩年北汽藍谷面臨困難和挑戰,但是研發的投入依然占比非常高,去年大概占到20%以上,今年研發投入還會翻倍。這是為了應對2023年、2024年更加激烈的市場競争,提升産品力,塑造企業經營的成功靈魂。”代康偉告訴記者,為了走出低谷,北汽藍谷将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把精力和投入集中放到極狐和BEIJING兩個品牌上。

此外,為适應市場對品質要求的提升,北汽藍谷在2021年進行了深度改革,以穩定經營、産品更新、結構調整、做強極狐為主線,努力開拓C端市場。

在組織機構上,北汽藍谷進行了内部改革,大力啟用一批年輕的專業人才。

在研發上,北汽藍谷已與華為、麥格納、滴滴、甯德時代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北汽藍谷與華為已展開深度合作,聯合設立了“1873戴維森創新實驗室”,共同打造世界級的智能電動汽車。

據了解,極狐與華為共同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預計于2022年上半年批量傳遞,成為全球首款支援城市道路智能駕駛的量産車。

“今年将在産品上持續發力,結合2023年兩款A級極狐産品——一款SUV,一款轎車,整個極狐産品矩陣會進一步豐富。”代康偉告訴記者,現在的節奏是每半年一款,2023年之後的産品将更趨向于場景,明年下半年會推出針對特定人群的場景化的産品。

在管道上,極狐将在2021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布局。截至2021年底,極狐汽車已累計完成授權的建設網點超過120家。尤其是在高端純電市場銷量占比80%以上的15個重點城市,已實作100%覆寫;對具有潛力的21個城市,也已完成35家店面的建設。預計2022年,營銷店面達到150家,并計劃在2025年做到覆寫100+城市、380+家網點的營銷服務網絡規模。

下一步,如何增強在私人消費市場的競争力,進而通過規模效應帶動降本增效,是極狐亟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2022年,現車價格的“漲”與“不漲”,對極狐而言既有沖突又有壓力。

“原材料價格,今年非常不樂觀。如果國家層面、行業層面的高層開始關注這件事,這可能是短期行為。但當下的狀态對極狐來說無疑是面臨着成本壓力,甚至面臨供應的壓力。目前市場發展速度遠超過供應鍊體系的預估,自然就會出現短期的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代康偉表示,成本和供應的挑戰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極狐也不例外。

針對價格是否調整的問題,北汽藍谷副經理、北汽新能源常務副總經理樊京濤表示,目前也在做探讨,不可能不調整。

“極狐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目前正在考量是調價格還是調權益。”樊京濤告訴記者,極狐主銷産品定價在30萬元以下(補貼後價格),尴尬的地方是,如果調整價格就要沖破補貼線,對消費者而言,沒了補貼終端售價會更高。是以,要考慮調整權益,包括金融的貼息、置換的補貼等客戶權益。此外,近期将推出兩款車型,有些車型在配置上會做一些調整,通過這種方式應對原材料不正常的漲價現象。

不可否認,在中國央企和國企中,北汽是最早布局新能源、并且獨立發展、最早布局新能源高端品牌的企業,沒有之一。北汽新能源也曾經走出一波很好的行情,但目前的競争态勢并不樂觀。真正留給北汽集團、北汽藍谷、極狐管理層的時間不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