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作者:謝人傑

随着汽車合資股比以及合資夥伴數量限制完全取消,整車制造業迎來了外資貌似全無阻礙的時代。但乘着政策火速修改股比的并不多,表面上,是時間操作來不及的問題,而實際上,該問題要複雜得多。

依賴才是問題

負面清單逐漸取消,這是4年前就定下來的政策。按照專用車、新能源、商用車,最後才輪到乘用車,為什麼是這個順序?直接原因當然是政策阻力不同,引發行業利益重新配置設定的動蕩越小,越優先辦理;越是關系到複雜、重大利益關系,越要把麻煩放後面。

其實也沒那麼難講,用時間壓平外資的優勢,希望中國企業利用時間積攢到足夠的競争力,絕大多數都能活下來。這個目的看來是達到了,業内并未引起大的動蕩。

要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就算推遲10年也沒戲。何況,股比變更并非世界末日,隻要還在簽約期,就算年終分潤少點,也無礙基本生存。其實吃不窮穿不窮,就怕自主大窟窿。

對,說的就是華晨。華晨寶馬作為合資企業帶來的利潤貢獻達到108%(2020财年資料),這說明華晨其他闆塊都是虧的。好消息是金杯汽車作為A股20年如一日的鐵公雞,2021年盈利1.5億元(未審計),但照樣不分紅。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華晨混到這個份上,寶馬要将合資股比改成75%,似乎不過分。淪為破産保護的主,有什麼資格反對?它隻能燒高香,當初把合約簽到2040年,至少幾任上司退休之前,都不會有大變化了。

華晨的案例雖然被“鞭屍”無數次,但好就好在,合資雙方關系的真實面目被認清了。對外方依賴度超過100%,隻能予取予求。這幾年,一直拖着沒交割,隻是礙于政策。是以搶着打響股比變更頭一槍,一點都不稀奇。

按照這個标準,北汽也懸。因為北奔對北汽集團的利潤貢獻也達到了危險的90%以上。但是北汽集團通過資本運作,把自己運作成奔馳最大單一股東,相當于提前放了緩沖墊。雖然北汽和李書福買奔馳股份都賠的一塌糊塗,但北汽暫時保住了股比。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資本隻能管一時。北汽心知肚明,對新能源業務積極投入,雖然極狐品牌不盡如人意,還在給北汽新能源當初的激進還債,但好歹沒躺平。

與其擔心合資股比變更,自己的分潤受損,不如投新能源。

合資這一塊,動作都慢一拍。原因在于,對于強勢品牌而言(譬如BBA),原來燃油車市場太香了,錢太好賺了。人都有待在舒适區裡的固有傾向,企業也是如此。隻有面臨生存危機才能煥發鬥志,從這個角度看,中方新能源業務越強大,傳統業務越安全。

廣汽、長安、一汽,都不擔心股比變更,是因為自主這一塊做起來了。利潤暫時放一邊,哪怕賠錢幹,品牌立住了是頭等大事。

全軍出擊,一把梭哈,紅旗重新崛起是一個典型的正面例子。國企很少有這個膽識,因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幹部。大家都想先不出錯,其實坐以待斃是最大的戰略錯誤。但隻有少數拿到充分授權、且膽識過人的國企高管,敢于這樣押注。

這不是莽,一把手不可能自己去畫圖敲代碼檢查生産線,重點是資源調集能力和向下一層一層傳遞壓力,激發執行力。這樣幹下面當然不會舒服,所謂慈不掌兵。

特斯拉獨資,是誰的鍋

而新能源業務是一個新賽道。自從特斯拉進來之後迅速拿穩了品牌優勢和銷量優勢,旗下有新能源品牌的國企也好,其他新勢力也罷,對特斯拉進來之後拿到的資源很不滿,譬如廉價土地、廉價貸款、授信額度等,認為不公平。

其實不是上海跪舔特斯拉,特斯拉在本土建廠,各州州長帶領的團隊紛紛上門求寵愛,特斯拉這邊也跟選妃似的。就算特斯拉那會兒還連年虧損,也是如此。這不難了解,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就你了,天選之子。

這哥們會炒作自己、炒作品牌,那是另一個層面的事。從沒聽說過沒有市場認可,就靠生炒一路火起來的汽車牌子。汽車産業界實在的很,又不是飯圈。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而且,每份禮物都有價簽。上海和特斯拉的對賭協定,當年還是半遮半掩的秘密,現在早就曝光。上海銀團給的貸款利率3.9%,提供90億擔保定期貸款和22.5億無擔保循環貸;以9.73億元出讓86.5萬平米土地,允許特斯拉持股100%,條件是2023年起特斯拉每年納稅22.3億元,否則将歸還相應土地。

特斯拉已經還清所有貸款,土地倒沒擴張。自從印度計劃涼了之後,特斯拉似乎打算在國内開第二家工廠。不用說,又是一次大規模選秀活動。其他對手吃點醋很正常,但提出要“對外資強化監管“,就有點過了。這相當于開曆史倒車。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特斯拉為什麼能開成國内首個獨家外資車企,國内業内大神們可能有點選擇性遺忘。2015年沸沸揚揚的騙補門,不說商用車,有多少家乘用車卷入?都當自己是白蓮花,網際網路有記憶,監管部門更有記憶。與其讓這些家夥擺爛、招搖撞騙,不如把鲶魚請進來,誰不努力就出局。而鲶魚變鲨魚,則是另外的故事。

自主崛起,合資開始新合資

特斯拉之是以能全球盈利,就因為中國産能上來了,背後國産供應鍊太給力了。6大闆塊、124家上市企業,全鍊都能替代,電池更是部署了一供二供三供。要不是特斯拉想給自己留點主機闆、ADAS系統之類的細活,100%國産化完全不是問題。

特斯拉的日子不會總好過。競争對手已經起來了,而且一天比一天氣勢洶洶。比亞迪在2月份拿到新能源批發量榜首(87473輛),特斯拉也升為第二(56515輛),但前者增速達到瘋狂的753.8%,後者“隻有”118.2%。雖然後者隻有倆車型,前者有一堆車型,分為海洋、王朝系列,但比起硬實力,大家都看規模,誰看單車型。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眼瞅着國産化的價格天花闆已經突破到20萬一線(也有50萬的新能源國産車型,但走量不行),而且在10萬以下和十幾萬這個檔次高歌猛進,特斯拉就不會像剛進來時那樣予取予求了。形勢的轉化,有時比認知還要快。國産化供應鍊完備的結果,就是吊打合資。

雖然它們也處于同一市場空間,但做BOM成本,就是做不過中國品牌。這個原因不展開,反正一旦技術代差消失,品質差異也就不複存在,品牌溢價消失也就不遠了。

合資中的外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有時難免視舊協定為新能源的負資産,索性另起一行。大衆江淮、寶馬長城(光束)、奔馳(Smart)吉利,都屬此列。這一水的還是都是德系,果然德系的危機感激發進取心的鍊路,比美系、日系對手都要更敏感一些。

“人汽”汽車獨資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這還是強勢的合資品牌,未來也都不那麼牢靠。與其擔心别人拿走蛋糕而自怨自艾,不如自己練練塊兒,把對手打回去。有時市場競争,和街頭争地盤的混混差不多。這麼比較可能不恰當,但市場規則下的實力能解釋很多事情。

合資股比調整不多,不等于江湖水波不興,有想法的都是鴨子劃水。時間站在積極尋求戰略改變的一方,還是站在順水推舟以不變應萬變的一方,幾年的時間就能給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