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拾荒媽媽”的名字叫張菲,自幼也是一名棄嬰,在她剛出生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父母悄悄丢在了人迹罕至的荒野。幸運的是,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貴人,那就是撫養她的養母。養母盡己所能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料,但是也僅僅隻陪了她一小段路。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在張菲八歲左右的時候,養母因為疾病不幸離世。此時的張菲就像一個徹底被這個世界抛棄的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風雨裡飄搖,很難想象一個八歲的孩子如何自立獨行在這凄苦的世界上生活下去。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張菲沒有被現實的打擊所影響,而是用盡自己所有的勇氣與堅毅去和這個世界抗争,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志力頑強地向前奔跑。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日子一天天地如流水般逝去,轉眼間,曾經在風塵中零落的小姑娘已經長大了。在張菲26歲那一年,她收養了人生中第一個棄嬰,與棄嬰的相遇也算是一場緣分。張菲撿到孩子的地點是在養母家附近,再加上這個女嬰和自己一樣都是被遺棄的孩子,便給她取名為“吳敏”。

她想像她的養母一樣,把這份對棄嬰的關懷與愛傳遞下去。張菲的骨子裡,深藏着慈愛、樂于助人的情懷與精神,這種精神在以後的生活裡讓她幫助了更多被父母遺棄的孩子。

1982年,張菲家裡因為有了吳敏的存在,日子過得很拮據。她不得不帶着吳敏四處尋找工作、尋找掙錢的路子,就在這樣一個時間段裡,張菲遇到了生命裡的第二個棄嬰。

這讓本不富裕的日子又雪上加霜,但是張菲完全顧及不到這些,也不管外在的條件如何,接二連三地收了許多個小孩。在以後打工的路上,隻要看到或者聽到小孩的哭聲,望着他們被遺棄的身軀,就會忍不住走向前去,用慈愛的手将他們抱起,把他們帶回自己的家。從第二個孩子到第三個孩子,從第三個到後來的好多個,無一例外。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正值青春貌美的年紀,其實自己一個人本可以找一戶人家好好地嫁了,可是張菲的選擇令我們都很意外,她說到:“如果我不養他們,孩子們就沒法生活下去了。”她秉着這樣的态度,即便有熟悉的朋友給她張羅對象,也很難牽手成功。

因為張菲的家裡面還有一群需要她照顧的孩子們,而相親對象提出的要求是讓她把孩子們都送走,張菲無論如何都不願意。也許,對于張菲而言,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而這個重要性勝過她自己的婚姻甚至後半生的幸福。

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看着孩子們臉上逐漸綻放的笑容,她自己心裡面也樂開了花,這應該就是一種别樣的收獲吧。

由于孩子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是以再到後來,張菲便隻顧忙于生計。至于自己的婚姻大事,她似乎沒有放在心上。經濟上的重擔讓張菲難以承受,她沒有想着再嫁人了,而是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掙錢,如何讓自己收養的孩子們能夠吃飽飯。

因為如果還想着嫁人的話,就是給别人徒增經濟負擔,會拖累别人。現在她有時候一天下來也沒有撿到多少垃圾,可是生活還得繼續下去,面對這種窘迫的情況時,張菲不得不把臉面踩在腳底,去挨家挨戶找小販們賒賬。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其實世界上還是好心人比較多,很多小商販看到張菲女士的善舉其實心裡面也不願意看到孩子們挨餓,隻要張菲前來求助,大多數人都是很樂意幫助的。

日子這樣一天天平穩地度過倒也無妨,但是并不是每一份善意都能換取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言外之意就是,張菲拾起的棄嬰中有的嬰兒并不那麼健全。有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的疾病或者一些遺傳疾病,這讓張菲一時間不知所措。

眼看着孩子們在一天天長大,可是疾病一天沒有得到醫治,張菲的心中的石頭難以落地,始終旋轉在半空中。張菲心想,孩子們的疾病不能一直拖下去,這樣可能日後會更加嚴重,但是自己的家境确實也難以支撐起這個巨額的治療費用。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張菲隻得去求助社會上的一些組織和機構。

那是2013年1月18日,張菲帶着孩子們來到了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她抱着4個孩子一同前往這個城市,這4個孩子身患不同的疾病,種類不盡相同。張菲想要在這個城市裡尋求給孩子們治病的機遇,哪怕可能性很小,她也要抓住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城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家庭、事業來回奔波、忙碌,很少有人會了解到“拾荒媽媽”的事迹。但是,就算遇到萬般苦難和阻礙,張菲也未曾想過要放棄。她時常穿梭在各個兒童醫院和慈善機構裡,她相信,隻要自己不放棄,就一定可以遇到那些幫助她們的組織或者群體。

經過不斷的努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拾荒媽媽”張菲這麼些年是如何過來的,羊城晚報也對“拾荒媽媽”的事迹進行了報道。這樣一來,張菲算是真正走進了大衆的視野。于是有很多媒體群組織對張菲這個小家庭給予了經濟上的扶助和支撐,但是随之而來的還有對張菲個人做法的質疑。

這種質疑來自哪兒呢?雖然在媒體等衆多組織的幫助下,這四個孩子的病情都得到了緩解,但是社會對張菲卻産生了一定程度的質疑。這是因為,在孩子們被救治的前一周,河南蘭考“民間福利院”發生了一起悲劇。

袁厲害是一位和張菲一樣樂于助人的愛心人士,平時在生活中隻要遇到有困難或者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們時,他也會自主收留下這群兒童。但是,這起悲劇就在于突發的一場火災讓7個小孩的生命從此消失在了世間。

于是很多人都認為,是袁厲害照顧不當,沒有嚴加看護,當然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要怪就怪自己的失責。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是故意釀下的過錯。有些災難一旦發生了,就很難改變現狀。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如果為了防止錯誤再次發生而避免了一切善舉的開始,我認為,這才是最得不償失的。我們應該從袁厲害的經曆中吸取經驗,這樣可以減少以後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由于這一起悲劇地發生,機構的從業人員想讓張菲把自己收留的孩子都送到福利院,這樣一來可以給孩子們更好地生活保障,另一方面福利院對于孩子們意外的風險承擔力更高,相對于個人在家裡撫養要好得多。

這個消息對于張菲來說,發自内心的難以接受。孩子們是張菲生活的精神支柱,而且她也習慣了孩子們每一天的陪伴。這麼突然的決定,讓張菲的情緒處在崩潰的邊緣。

她一直在向福利院的從業人員保證,自己一個人可以把這些孩子都照顧好,因為自己在這二十年間和孩子們之間建立起的真情實感難以割舍。而張菲自己也強調,她不是袁厲害,同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第二次。

張菲按照自己的意願,執拗地把孩子們留在了身邊。在一次采訪活動中,張菲表示:“之前幾年,有很多人來找過我。他們想讓我把孩子們送去福利院,那裡的生活條件比家裡面好,而且孩子們還可以念書。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可是我沒有把孩子們送過去,我不想讓孩子們以後看着别人的臉色生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被别人嘲笑,我隻想給他們一個家。”短短的幾句話,讓人聽了既感到非常的無奈又深受感動。這隻是一個母親小小的心願,雖然不是親生母親,但卻勝似親生母親,因為暖暖的愛意在話語中悄然流露。

随着媒體對“拾荒媽媽”事迹的報道,全國越來越多的人都相繼了解到了她的生活與故事。很多友善人士紛紛開始組織起募捐活動。少則十來塊,多則百來塊,慢慢積攢在一起,張菲就得到了很多善款。

這是因為面對福利院從業人員的勸說,張菲不為所動,依舊不願意把孩子們送到福利院。在這種情況下,從業人員隻得想出這種辦法來幫助張菲。畢竟關愛孩子的心是不會改變的,無論孩子在家裡面還是在福利院,從業人員和張菲始終是一條心,都希望孩子們健健康康地成長。

除了愛心人士的幫助,政府了解到“拾荒媽媽”張菲和孩子們的生活現狀後,也給予了3000元的補助金,希望可以為這個小家庭減輕一些生活開支的負擔。

實際上,這些援助金對張菲這個小家庭來說,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有一次,記者又對張菲進行了采訪,張菲說道:“我這個家庭算上我一共有10口人,每天的開銷加在一起,一個月最少得需要6000。但是政府的補助金隻有3000元,按照這樣算的話,我們每個月還有3000元的缺口。”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記者又繼續提問張菲,很想知道她為什麼不願意向政府坦白自己的苦處,然後進一步申請更高的補助額度。張菲給出的答複是:“一直向别人要錢,這種行為不太好,會讓自己難堪。”這應該是她個人的想法,也許是張菲自己擁有一身傲骨,不願意放下身段去求助。

孩子們一天天長大,有幾個孩子已經長成大人了。除去已經離開這個家的,家中還剩下她和9個小孩。到目前為止,“拾荒媽媽”張菲已經把撿來的28個孩子成功養大成人。

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放棄了自己整個青春,日夜奔走在救助那些被遺棄的小孩兒的路上。按照“有恩必有報”這個說法來看,張菲的晚年生活應該是能受到衆多子女的回饋的。但是,最後的結局卻令人愕然不已。

離開家以後的孩子們,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再需要張菲的關照了。可是,隻要是離去的孩子,一大半以上的人都杳無音信。不知道是自己的情況窘迫不想讓母親有過多的擔憂,還是自己已經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就是不想認這個年邁的“拾荒者”。

無論是出于哪一種原因,作為養母的張菲心裡面都五味雜陳。後來,張菲也沒有抱怨什麼,反而又時常樂觀地說道:“我隻希望他們能平安地生活在這世界上,不奢望他們拿重金回報我,自己好好生活,我就已經很滿意了。”

張菲愛孩子們的心始終沒有改變,從這一刻起,我們對愛似乎有了新的了解。愛,可以不論性别、年齡、家庭處境,隻要張菲心裡滿滿當當被那些孩子占據,此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對于孩子們成年後的消失,張菲認為是人之常情,畢竟大部分人都很普通。但是,真正斷了聯系倒也罷了,有些孩子在離家後竟然又伸手向張菲要錢。

有的人表示生活費用不夠,希望張菲能夠支付一些,有的孩子想購車,但是手頭資金又不夠,聽聞母親得到了一些社會資助,想從母親手裡面拿一些錢。張菲聽到了孩子們的呼聲,自己表示非常無奈,但又不得不給他們錢。

因為在她的心中,牽挂着的人始終都是孩子們。面對孩子們的“求救聲”,張菲那一顆柔軟的心讓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前面提到過,張菲第一個拾到的孩子叫“吳敏”。這個孩子在成年以後,幾乎沒有再和張菲聯系過了。但是不久前,他突然打電話說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急需一筆資金來治療。可是自己手頭比較緊,暫時錢不夠。

張菲收養的第一個孩子,自然印象最為深刻,感情也最深厚。張菲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苦,最終也是把錢借給了他們。時光催人老,現如今張菲即将邁入70歲的大門,距離自己收養的第一個孩子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在所有收養的孩子裡,也并不是每個人都隻會“啃老”,有6個人會逢年過節往張菲家裡面寄一些物品,算是對這麼多年來張菲養育之恩的一種報答吧。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對于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應盡己所能給予一定的回報。無論是自己貧窮的時候,還是富裕的時候,滴水之恩都應當作湧泉相報。

“拾荒媽媽”張菲,終身未嫁撫養30名棄嬰,長大後卻無一人聯系她

張菲為孩子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到自己六七十歲高壽的時候,也依舊沒有停止照顧孩子。眼看着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一個個從身邊離開去更遠的地方,她的心裡面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舍的情愫。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辛辛苦苦認真栽培的一片森林,最後突然從自己的世界裡面消失了。或許這種感覺讓人一時間難以接受,但是,隻要想起他們以後可以生活得比現在好,或許張菲心裡就沒有那麼多的遺憾。

畢竟,孩子們總有一天會長大,總有一天會尋找适合自己翺翔到一片天地。如果以後能時常回來看望張菲,我想,就不枉這一場養育之恩了。

小結:人是有情有義的一類生物,在衆多的選擇面前,張菲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救助之行。她永遠懷有一顆慈悲、樂觀的心,在風風雨雨面前,從未退縮過、放棄過。如果當初收養張菲的“吳媽媽”還在,想必一定會為張菲現在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

因為張菲把“吳媽媽”身上濟世之心傳承下來了,将拾起的棄嬰一個個都撫養成人,給予了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拾荒媽媽”張菲是我們大衆都應該欽佩的對象,她值得被每一個人所尊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