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厲害的人,對以下四件事“不聞不問”

01

墨子曰:“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

一件事不管做得多巧妙,如果毫無用處,那就不如不做。

為人處事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之時,都要考慮是否“有用”,而不是盲目表現自己。

萬事皆能胸有成竹,以不變應對萬變,才是硬本事。

真正厲害的人,在很多場合,都是“不聞不問”的,結局卻是如初所料。

真正厲害的人,對以下四件事“不聞不問”

02

第一,人在職場,對身外的利益“不聞不問”,專心韬光養晦。

古人說:“外物為養生之具,故不可缺,但君子取之有道,用之有節;小人則取之不以道,用不以節。”

一切外物,都是用來養育自己的東西,不能少,但是不能盲目去貪求。否則,就和小人沒有兩樣了。

人在職場,你能夠得到什麼,自己心中有數。如果你嫉妒别人比你得到的東西更多,反而會“憤憤不平”,甚至對工作産生懷疑。緊緊盯着利益,反而會因為利益而迷失自己。

戰國時,孟子去拜見梁惠王。

梁惠王問:“你遠道而來,是為我謀求什麼利益呢?總不至于是閑聊吧。”

孟子說:“君王,如果你一開口就談利益,怎麼行呢?應該講仁義。如果一個君王手下的大臣們,都講利益,那麼财富就會往大臣手裡聚集,個個都會很貪婪,群衆就會很窮,無法生存。”

誠然,“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利益而工作的人,顯得非常卑微。

工作的本身,是為他人謀利,是展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勞動報酬,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搞清楚了“工作”和“利益”的關系,才能真正放手一搏,并且因為道德高尚,持續得到提拔。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在前,位置次之,金錢在最後。

03

第二,人在社會,對與己無關的事“不聞不問”,避免麻煩。

社會上有一條人際交往的潛規則:你别打擾我,我也不打擾你。

關系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你幫他忙,也許是幫倒忙,做了費力不讨好的事情;長期不交往的人,忽然找到你,你要是相信他了,也許是被欺騙的開始;路邊遇到的人,你和他走得太近,展現自己很笨。

一些亂糟糟的事情,你懂頭不懂尾,還參與其中,那麼你就是卷入了是非之中。以後要抽身而退,好難。

稻盛和夫說過:“不要有感性的煩惱,真正的智者,不會為這些無意義的事情而勞心費神。”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似很冷漠,其實是一種智慧。把一切煩惱,都拒之門外。

大事小事,每天都在輪番上映,你要去管,一定會精疲力盡。不如沉下心來,做自己的事情。

真正厲害的人,對以下四件事“不聞不問”

04

第三,人在家庭,對兒女“不聞不問”,讓他們自由成長。

我的一個表弟,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暑假的時候,表弟安排兒子去學跆拳道,女兒去學美術。事前也沒有溝通,他隻是認為,作為父母,這是應該做的。

到了暑假,兒子強烈要求去學乒乓球,女兒要去跳舞。表弟非常憤怒,認為兒女太不懂事了。是以,很長一段時間,家裡鬧得不可開交。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天性”,可是很多父母,卻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兒女身上。父母曾經沒有實作的夢想,逼着兒女代替自己去實作。

真正聰明的父母,一直把兒女當成“自由人”,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

兒女要學什麼技能,要看什麼書,要去哪裡遊玩,喜歡哪一座城市,和誰做朋友......父母應該尊重他們,在他們變壞的時候,進行糾正。

所有的兒女,都會做違背父母心願的事情,父母能夠調整思路,順着來,就很了不起了。

05

第四,人在情場,對親戚、夫妻“不聞不問”,保持适當的距離。

很喜歡一句話:“愛一個人,是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不是你低人一等,讓對方高高在上。”

每個人都要活成自己,而不是捆綁在别人身上,更不能捆綁别人。

和兄弟姐妹相處,應該是逢年過節在一起聚一聚,平時就各自管好小家庭;在父母走不動的時候,大家一起商量,父母過得很好的時候,一切都憑借父母做主。

和一般的親戚相處,也就是在紅白喜事的場合,一起做點什麼。誰都不要說三道四,把對方的家務事當成自己家的事情。

夫妻相處,應該有自由的空間,很多時候,不要去管。比方說,妻子要去出差,問清楚行程和陪同人員就行,不要時時刻刻跟蹤;男人和朋友去喝酒,女人不要動不動就去砸場子,拉着男人提前離席;夫妻各自的隐私,不要橫加幹涉,如果對方不願意說,就别追根刨底。

任何感情,如果達到了“親密無間”的地步,就應該放棄道而行了,各自退一步,否則就把一切不良因素,都暴露出來了,反而會結怨。

真正厲害的人,對以下四件事“不聞不問”

06

結束語。

日本音樂人鈴木健二說過:“所謂關心,就是對别人的體貼之心。 體貼不是煞有介事的,而是細微的,不露聲色的。”

一個人真正的厲害之處,往往是很安靜的,不會刻意曬出來給别人看。不管在什麼場合,扮演什麼角色,都展現出自己的成熟和穩重。正如鬼谷子所言:“聖人之道,在隐與匿。”

一個人找準定位,砥砺前行,又不破壞道德與規則,不強求别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