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品讀: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1.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内;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毂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費盡心力了呀。河内發生饑荒,我就把當地的百姓遷徙到河東,又把别處的糧食運到河内。河東發生饑荒,也是這樣辦。你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我的百姓沒有增加,為什麼?”

梁惠王這樣處理受災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君王最基本的行政措施,可以說是本質工作,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本功能而已。

國家的存在,其中一方面就是它的集中整體組織能力。古時這個組織的維系靠祭祀、軍事、禮樂刑政制度來維持。

孟子回答說:“王喜歡戰争,請讓我用戰争來打比方。戰鼓咚咚一響,雙方兵刃相接,這時就丢了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可以嗎?”

王說:“不可以;隻不過還沒跑到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啊。”

這裡,就開始展現出孟子的善喻了。他用對方熟悉的事情,來了解不熟悉的事情。

其實,“王好戰”,這三個字,真是諷刺啊,這和愛民是相悖的。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孟子說:“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别指望百姓多于鄰國了。”

孟子說了這句話,就開始他的演講了。這一次的演說,是一次系統地談論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的文章。

不違農時,毂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會多得吃不完;細密的漁網不用到大池沼去捕魚,魚鼈就會多得吃不完;在一定的時候才進山林去伐木,木材就會多得用不完。糧食和魚鼈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這就讓老百姓養生送死都沒有什麼遺憾了。養生送死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

“不違農時,毂不可勝食也”,順應時令,這是我們這個文化的核心,就是處理好天人關系,處理好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的生活、勞作的節律。這是保證農耕。

“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捕大魚留下魚苗,做事情要留情,要合度。這是保證漁業。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山林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了林業和捕獵業。

“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是民生問題,群眾的生存、生活品質提上去了,達到了溫飽,這是王道的基礎。

“五畝大的宅園,在裡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綿襖了。雞狗和豬等家畜,不擾亂它們養育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大的農田,不去妨礙農夫适時耕種,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饑餓了。認認真真地辦學校,反複用孝悌的道理來教導子弟,須發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着或頂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都有絲綿襖穿,有肉吃,老百姓餓不着,凍不着,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沒有過的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這是制作衣服的手工業,大家在家裡周圍種上桑樹,就可以解決穿衣服的問題。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喂養一些家畜,按照家畜的生活習性養育,家裡的長者就可以吃上肉了。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什麼情況下會奪時呢?主要是力役和兵役,服役要避開農事,農忙的時候,要保證勞動力的足夠,錯過了農時,收成就差。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教育教化,以文化人,化民成俗,這裡主要展現孝道,這樣老人就老有所依。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群眾能夠得到溫暖,生活品質上得去,老有所依,群眾當然願意遷徙到這裡啊。

“狗和豬吃着人的糧食,卻不懂得去制止,路上有人餓死,卻不懂得發放倉庫裡的糧食;人死了,便說:‘不是我的緣故,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與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麼差別?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來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這是權貴裡才出現的情況,指向的貧富差距的兩極分化。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隻注意到大的災難,卻不關注那些受苦受難的人。真正的是君王的心中是不是真的對群眾慈愛啊,是不是真的愛民如子啊。

我們用現代的生活水準看,似乎覺得孟子的理念也一般啊,沒有多少高明的地方啊。這裡最要緊的是用心,把心思都放在民生上,都放在安民上,他所舉的生活水準是以當時的條件為水準的。古聖賢所傳的是用心之道,生産能力、技術一直在變化,提升,但是這個用心是不是像技術一樣往上走了呢?我們這樣觀察。

好,到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