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不增收,反增利。華為2021年收入6368億元,同比下滑28.6%,但淨利潤則高達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

“2021年,我們活下來了。”2022年3月28日,在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釋出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總結道。

在郭平說出這句話前,華為CFO孟晚舟回歸後首次公開露面,釋出了華為2021年年度報告:2021年,華為實作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2020年下滑28.6%,這是華為自2006年公布年報以來曆史上首次收入下滑,可見來自美國的制裁對這家公司的打擊依然巨大。不過,這一年,華為的盈利能力突出,淨利潤高達1137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高達75.9%。

華為為何能做到在不增收的情況下淨利潤暴增?财報顯示,在主營業務帶來的營收外,2021年華為獲得了一筆高達607.97億元的“其他淨收支”,這一資料在2020年僅為6.92億元,由此變動造成淨利潤陡增。年報顯示,“其他淨收支”包含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574億元以及政府補助25.7億元等。

2020年11月,華為與深圳智信達成協定,将榮耀全部出售給深圳智信。2021年,榮耀業務相關資産和負債完成交割。如果剔除掉這574億元,華為在2021年實作淨利潤約為563億元,同比下滑約13%。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制表:肖麗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公司整體經營情況符合預期,營運商業務表現穩定,企業業務穩健增長,終端業務快速發展新産業,生态建設進入快車道。”郭平強調。孟晚舟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我們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擷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可見華為管理層對這份成績單是滿意的。

在網際網路大廠紛紛啟動裁員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從華為公布的資料來看,華為員工總人數基本維持不變,員工總數由2020年末的19.66萬人變動為2021年末的19.5萬人,隻減少了1000多人。

郭平透露,過去兩年,華為大概招聘了2.6萬應屆畢業生,其中300多人為華為定義的“天才少年”。華為今年将繼續招聘1萬多應屆畢業生,“優秀的人才才能解決華為現在的狀況,使得華為進一步發展”。

華為是否度過了至暗時刻?

對此,孟晚舟回應:“2021年對華為而言,我們也許已經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她還談道,“華為公司的真正價值在于,長期在研發上的投資,所沉澱和積累起來的研發能力、研發隊伍、研發平台,這才是華為公司建構長期、持續競争力的核心。”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華為CFO孟晚舟。來源:被訪者

不增收反增利

2019年5月15日,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過去三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對華為經營帶來了困擾。”郭平感慨道。

2011年以來,華為将業務分為三大塊:營運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華為消費者業務一度成為公司半壁江山,但近兩年受到晶片供應和移動作業系統切換的影響,下滑得比較嚴重。

2019年之前,華為手機在全球突飛猛進,其智能手機2018年的出貨總量為2.406億部,排名全球第二。實體清單事件發生後,晶片斷供,華為手機出貨量明顯下降。根據資料調研機構Omdia的最新報告,華為手機2021年的出貨量僅為3500萬部,跌至全球第九。

手機業務的下跌也展現在了華為年報裡:三大業務闆塊中,消費者業務實作銷售收入2434億元,同比減少高達49.6%,幾近“腰斬”;營運商業務實作銷售收入2815億元,同比下降7%;企業業務實作銷售收入1024億元,同比增長2.1%,是三大主業中唯一實作正增長的業務。

不過,華為依然守住了營運商業務的基本盤。市場調研公司Dell'Oro集團的資料顯示,按銷售額計算,華為2021年占全球通信裝置市場28.7%的份額,同比增長7%,位居全球第一,市占率接近第二名愛立信與第三名諾基亞相加的份額。

在手機業務仍将受制于人的背景下,華為消費者業務該如何增收?

對此,郭平表示:“美國連續多年的制裁給華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尤其是在手機業務,因為手機基帶晶片有強算力、低功耗、小體積的需要,我們在獲得性上有困難。”他坦言:“解決晶片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漫長過程,需要有耐心,未來我們的晶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結構,以提升晶片性能。”

華為在積極與有關各方探讨手機的可持續發展方案的同時,也在探索在可穿戴等領域發展的可能。“目前,華為可穿戴裝置出貨量超過1億台,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裝置已超過2.2億台,同時華為也會尋找新的産品機會。”郭平表示。

事實上,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本不需公布年報。但自2007年開始,華為每年3月下旬都會公布審計後的上一年度年報。對此,前華為中國區規劃咨詢總監、進階管理顧問鄧斌解釋:“商業客戶購買華為裝置産品往往要使用10~15年,是以客戶普遍很關心兩個方面:華為目前能否扛得住?華為未來将往哪裡走?是以華為選擇每年按時公布年報。”

那麼,透過最新的這份年報,客戶是否能夠看到,華為的未來将往哪裡走?

華為管理層把公司的未來更多集中在人才招攬和研發投入上。

年報顯示,2021年,華為的研發費用為1427億元,占銷售收入的22.4%,研發費用額和費用率均處于近十年的最高位,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華為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位居第二,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

同時,年報透露,2021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54.8%。2020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為10.5萬名,這表明,2021年,華為研發人員較上一年增加了2000人。

雖然銷售收入下降了28.6%,但孟晚舟強調:“截至目前,華為淨現金2412億元,這将是華為的研發保障。未來華為會在研發領域保持持續的高強度的投入,主要投向基礎理論、架構涉及、軟體三個領域。”

軍團作戰

雖然極度重視研發,但華為并非蒙眼投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表示:“我們是一個科技集團,更是一個商業集團,成功的标志還是在盈利的能力,沒有糧食,心會發慌。”

2021年,華為正式成立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和資料中心能源軍團五大軍團,勵志“用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打出一個未來30年的和平環境”。在對話華為科研人員時,任正非說道:“以前公司鼓勵大家去做長期研究的工作,但現在因為受美國打壓,我們需要有品質地活下去。”

按照内部說法,這些軍團是由任正非親自督導,從各個BG中抽取最精銳的精兵強将,但平行于各個BG,由總裁帶隊,鼓勵天才少年加入,整合雲、網、智等基礎能力橫向打擊行業。

任正非指出:“我們要聚焦在5G+AI的行業應用上,要組成港口、機場、逆變器、資料中心能源、煤礦等軍團,準備沖鋒。”事實上,在面對to B的能力中,5G、AI、雲技術等不可或缺。

而從to B起家的華為,一直在嘗試将各項技術結合起來應用到行業中。

2018年7月,華為雲提出“黑土地”,意為華為雲是可供千萬家公司種“莊稼”的“黑土地”。“将來所有應用都會長在雲土地上,但現在還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我們努力的任務,應一步一步來。”任正非說,“我們現在讨論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數字化的機遇,在網際網路、政企兩個賽道上都獲得更好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

華為雲業務在年報釋出會上屢次被郭平和孟晚舟提到,是2021年度一個典型的“優等生”。“華為雲在2021年的收入為201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34%,在全球排名第五,在中國排名第二。”郭平表示。

孟晚舟回歸後首發年報:華為走過“黑障區”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來源:被訪者

事實上,在雲計算市場,華為是一個典型的後來者。

2017年,在當年的華為中國生态夥伴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宣布華為成立雲BU部門,意味着華為正式進軍雲計算領域。彼時,阿裡雲已成立8年并憑借着先機搶得第一位置,占領國内絕大部分市場,騰訊和百度也因自身的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穩固市場地位,BAT包攬了中國雲計算市場超七成份額,姗姗來遲的華為并不被人看好。

但華為再次證明,晚到依然可以創造奇迹。在沒有像阿裡、騰訊這樣在SaaS端的流量和使用者優勢的情況下,華為把政務雲作為切口。恰逢新基建下工業用雲量飙升,華為在雲計算市場後來居上。

Canalys釋出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華為雲的市場佔有率在2021年第一季度為14.1%,第二季度為15.5%,第三季度又提升至16.2%,連續3個季度排名中國公有雲市場第二,超越了騰訊雲。

和沖在最前方的雲業務一樣,整個華為軍團都需要赢得一場場超越戰激勵士氣,繼續“活下去”并活得從容。正如郭平所說,“我們面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2022年還要繼續‘求生存、謀發展’。”

參考資料:《任正非親自督導,華為新“四大軍團”起底》智東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