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作者:劉明

編輯:David

資本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似乎正在從整車走向零部件環節。“電動智能将催生大量增值零部件,國産零部件憑借響應速度、前瞻布局、成本效益等優勢,有望在電動智能化過程中誕生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企業。”3月27日,浙商證券首席戰略官邱冠華在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的發言中這樣指出。

同日,德賽西威負責投資的進階副總裁嚴曉洋在發言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在其看來,未來的五到十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會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快速提升。在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智能化裡,汽車産業的格局重塑也會加速。而在這種背景下,其認為未來的投資是集中在産業鍊和汽車生态上,而不再是整車制造。

在嚴曉洋看來,未來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會有三個明顯的投資機會。第一個是智能化帶來産品技術格局的變化。比如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這三個産品域,這三個領域正在互相融合。嚴曉洋認為,現在應該快速地去完成在整個價值鍊條中、特别是在上遊的關鍵技術的布局。從增長性來看,這個方向與我們熟悉的汽車産業鍊投資微笑曲線的理論相符合;

第二個投資機會是智能化帶來的産業生态演進。汽車智能化帶來的汽車功能變化,汽車功能的變化又帶來使用方式的變化,甚至是屬性的變化。與發展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汽車産業鍊利潤結構中,産品硬體(如整車)制造和銷售環節利潤占比過高,超過40%。在在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浪潮下,以技術提供、互聯服務和出行服務為主的産品利潤占比将大幅提升;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第三個投資機會是汽車産業鍊全球分工重塑所帶來的海外市場新機遇。在智能化浪潮下,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新産品應用、新應用場景建立等方面會領先于全球。這些領先優勢會使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高端制造等方面的輸出成為可能。

邱冠華認為,這種産業鍊上的投資爆發是與中國汽車行業進入“黃金時期”密切相關的。在其看來,202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消費拐點,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化,實作了換道超車的夢想。到了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7倍,滲透率從之前不到5%,快速提升到月度滲透率突破20%。從2022年前兩個月銷售情況來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達到45%。

“自主品牌崛起還将持續演繹。”邱冠華認為,這主要由三個因素驅動:第一,純電主流價格帶也就是10萬元左右的汽車供給改善,車型進一步豐富。第二,自主品牌迎來混動元年,有望挑戰10-20萬元燃油車市場。第三,智能化加速,自主優勢更為明顯。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整車及相關産業鍊互相成就,國産汽車産業鍊也将崛起,借助規模優勢實作赢者通吃。

而在這三個因素變動下,零部件和生态建設環節中,會出現不少投資機會。

首先,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整零配套大部分是外資零部件車行業給外資整車配套,電動智能車時代将發生疊代,這使得車企對零部件響應服務效率大幅提高,部分相對封閉的供應鍊迎來國産替代破局點。另一方面,電動智能将催生大量增值零部件,國産零部件憑借響應速度、前瞻布局、成本效益等優勢,有望在電動智能化過程中誕生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企業。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在這個過程中,比如一體化壓鑄、駕駛智能化、座艙智能化、乘用車座椅國産化等都是高增長的潛力闆塊,這四個細分領域是邱冠華認為最具有的投資價值的方向。“國産崛起與電動智能是汽車闆塊未來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最确定的投資主線,需要自上而下把握國産崛起與電動智能輕按兩下的産業趨勢和機會。”其指出。

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姚志鵬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将是未來投資的長期主線,這是因為在房地産之後,中國經濟的未來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而新的增長點是在未來全球分工中,中國有重大話語權的行業,“大機率是一些長周期能夠制勝的制造業”。姚志鵬表示。他認為,這些制造業包括了汽車、電子、化工、機械等,其中汽車作為高端制造業是典型的具備新增長點的行業,他甚至把能源汽車的意義提升到了新高度。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智能座艙

“它的背後本質上是國家國力的展現,我們稱之為‘國運之戰’。”姚志鵬指出。在其看來,在汽車轉型的關鍵檔口,中國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德國和日本的精密制造業和批量化的工業能力,這是過去這些行業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積澱,但這已經屬于過去。智能汽車時代,正在把機械領域的差異化縮小,基于這樣的電子和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的時候,中美兩國在汽車領域的相對優勢就會凸顯出來。

“這是一個行業變局點。”姚志鵬判斷說。從新能源智能汽車來看,其市場滲透率曲線高于以往任何一次産業周期。從2014年至2016年,政策的介入帶來商務車電動化的啟動和大巴車電動化的基本完成;到2017年至2019年,随着補貼的退坡,行業進行着滲透率的整固,2020年至今滲透率的快速上行。這樣的滲透率的斜率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快,中國市場中正在面臨着消費端啟動的大機遇。

參考相對滲透率比較高的國家,包括瑞典、挪威,按照這樣的曲線演進,姚志鵬判斷大機率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月度層面的滲透率有望達到70%。而在這個過程中,姚志鵬認為汽車智能駕駛會成為最佳的投資點。“汽車企業或者生态系統有望擷取的軟體收入可能會超越智能手機硬體本身。在汽車裡面還有一個先天的、具有重大變現潛力的場景就是自動駕駛,而這個場景其實隐含着巨大的回報。”其指出。

電動車的“國運之戰”!投資人不愛造車者了,力捧産業鍊上創業|明鏡pro

但姚志鵬指出,盡管可以預判未來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場景是自動駕駛,但整個行業仍存在不确定性。“未來這裡面到底變現管道多大,有多少的可能性,還需要在未來的時間陸續去印證。正如同2014、2015年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後面的手遊等應用場景成為智能手機很重要的變現來源。”姚志鵬表示。

實際上,早在2020年的時候,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說零跑已經是造車新勢力中,資本可以搶奪的最後一張船票時候。不過,當時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其在王婆賣瓜。當随着2021年資本的新一輪前年搶奪,格局已經非常明顯。目前,沒有上市的整車新造車企業中,且累計銷量超過1萬輛的,僅剩下威馬、零跑、哪吒等少量車企,而現在已經被資本搶奪完畢。

随着傳統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的逐漸發力,新勢力獲得成長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小,這也是資本逐漸轉向汽車零部件和生态建設的原因。對後續加入造車的企業而言,盡管有蔚小理等在前但要如何打動資本恐怕是比以前更難的事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