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作者:刘明

编辑:David

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似乎正在从整车走向零部件环节。“电动智能将催生大量增值零部件,国产零部件凭借响应速度、前瞻布局、性价比等优势,有望在电动智能化过程中诞生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3月27日,浙商证券首席战略官邱冠华在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发言中这样指出。

同日,德赛西威负责投资的高级副总裁严晓洋在发言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其看来,未来的五到十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快速提升。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智能化里,汽车产业的格局重塑也会加速。而在这种背景下,其认为未来的投资是集中在产业链和汽车生态上,而不再是整车制造。

在严晓洋看来,未来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会有三个明显的投资机会。第一个是智能化带来产品技术格局的变化。比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这三个产品域,这三个领域正在相互融合。严晓洋认为,现在应该快速地去完成在整个价值链条中、特别是在上游的关键技术的布局。从增长性来看,这个方向与我们熟悉的汽车产业链投资微笑曲线的理论相符合;

第二个投资机会是智能化带来的产业生态演进。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汽车功能变化,汽车功能的变化又带来使用方式的变化,甚至是属性的变化。与发展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汽车产业链利润结构中,产品硬件(如整车)制造和销售环节利润占比过高,超过40%。在在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浪潮下,以技术提供、互联服务和出行服务为主的产品利润占比将大幅提升;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第三个投资机会是汽车产业链全球分工重塑所带来的海外市场新机遇。在智能化浪潮下,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应用、新应用场景创建等方面会领先于全球。这些领先优势会使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等方面的输出成为可能。

邱冠华认为,这种产业链上的投资爆发是与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黄金时期”密切相关的。在其看来,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拐点,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化,实现了换道超车的梦想。到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1.7倍,渗透率从之前不到5%,快速提升到月度渗透率突破20%。从2022年前两个月销售情况来看,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到45%。

“自主品牌崛起还将持续演绎。”邱冠华认为,这主要由三个因素驱动:第一,纯电主流价格带也就是10万元左右的汽车供给改善,车型进一步丰富。第二,自主品牌迎来混动元年,有望挑战10-20万元燃油车市场。第三,智能化加速,自主优势更为明显。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整车及相关产业链互相成就,国产汽车产业链也将崛起,借助规模优势实现赢者通吃。

而在这三个因素变动下,零部件和生态建设环节中,会出现不少投资机会。

首先,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整零配套大部分是外资零部件车行业给外资整车配套,电动智能车时代将发生迭代,这使得车企对零部件响应服务效率大幅提高,部分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迎来国产替代破局点。另一方面,电动智能将催生大量增值零部件,国产零部件凭借响应速度、前瞻布局、性价比等优势,有望在电动智能化过程中诞生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在这个过程中,比如一体化压铸、驾驶智能化、座舱智能化、乘用车座椅国产化等都是高增长的潜力板块,这四个细分领域是邱冠华认为最具有的投资价值的方向。“国产崛起与电动智能是汽车板块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最确定的投资主线,需要自上而下把握国产崛起与电动智能双击的产业趋势和机会。”其指出。

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姚志鹏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未来投资的长期主线,这是因为在房地产之后,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而新的增长点是在未来全球分工中,中国有重大话语权的行业,“大概率是一些长周期能够制胜的制造业”。姚志鹏表示。他认为,这些制造业包括了汽车、电子、化工、机械等,其中汽车作为高端制造业是典型的具备新增长点的行业,他甚至把能源汽车的意义提升到了新高度。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智能座舱

“它的背后本质上是国家国力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国运之战’。”姚志鹏指出。在其看来,在汽车转型的关键档口,中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德国和日本的精密制造业和批量化的工业能力,这是过去这些行业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积淀,但这已经属于过去。智能汽车时代,正在把机械领域的差异化缩小,基于这样的电子和互联网的时代来临的时候,中美两国在汽车领域的相对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这是一个行业变局点。”姚志鹏判断说。从新能源智能汽车来看,其市场渗透率曲线高于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周期。从2014年至2016年,政策的介入带来商务车电动化的启动和大巴车电动化的基本完成;到2017年至2019年,随着补贴的退坡,行业进行着渗透率的整固,2020年至今渗透率的快速上行。这样的渗透率的斜率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快,中国市场中正在面临着消费端启动的大机遇。

参考相对渗透率比较高的国家,包括瑞典、挪威,按照这样的曲线演进,姚志鹏判断大概率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月度层面的渗透率有望达到70%。而在这个过程中,姚志鹏认为汽车智能驾驶会成为最佳的投资点。“汽车企业或者生态系统有望获取的软件收入可能会超越智能手机硬件本身。在汽车里面还有一个先天的、具有重大变现潜力的场景就是自动驾驶,而这个场景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回报。”其指出。

电动车的“国运之战”!投资人不爱造车者了,力捧产业链上创业|明镜pro

但姚志鹏指出,尽管可以预判未来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场景是自动驾驶,但整个行业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这里面到底变现渠道多大,有多少的可能性,还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陆续去印证。正如同2014、2015年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后面的手游等应用场景成为智能手机很重要的变现来源。”姚志鹏表示。

实际上,早在2020年的时候,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说零跑已经是造车新势力中,资本可以抢夺的最后一张船票时候。不过,当时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其在王婆卖瓜。当随着2021年资本的新一轮前年抢夺,格局已经非常明显。目前,没有上市的整车新造车企业中,且累计销量超过1万辆的,仅剩下威马、零跑、哪吒等少量车企,而现在已经被资本抢夺完毕。

随着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逐步发力,新势力获得成长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这也是资本逐步转向汽车零部件和生态建设的原因。对后续加入造车的企业而言,尽管有蔚小理等在前但要如何打动资本恐怕是比以前更难的事情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