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梅縣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承載着曆代客家人的坎坷與榮耀,踟蹰與奮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梅縣區打造文旅名城的瑰寶。

據統計,目前梅縣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共9類54項,包含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如何讓深藏于鄉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如何讓浸潤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藝、民俗藝術煥發新的光彩?

借光影之手,感非遺之美。《南方日報·梅縣視窗》即日起推出“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系列報道,多個視角走近非遺,把鏡頭對準傳承人,在一曲一歌、一招一式、一雕一刻、一筆一畫,了解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敬請垂注。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逢山必有客,有客就有歌。

曆經千百年孕育,梅縣區松口鎮,儲存着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它是明末以後客家人遠涉重洋的第一站,有着“自古松口不認州”的盛名。作為客家山歌中典型代表的松口客家山歌,便是從這裡開始孕育,開始流傳。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在松口火船碼頭上,客家阿哥阿妹用悠揚動聽的客家山歌歡迎來自四方的客人。 受訪者供圖

2007年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松口客家山歌起初是松口勞動人民在山中田野勞作歇息時,随興而唱,隔山隔河相唱時的一種歌謠,在鼎盛時期普及到客家城鄉。”松口客家山歌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廖勝華介紹,松口山歌流傳廣,素有“自古山歌松口出(“松”在客家方言中與“從”同音),哪有山歌船載來”之譽。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松口元魁塔是松口鎮的标志性建築,從古至今松口的民間歌手常常在此唱山歌。 受訪者供圖

“音随字轉,字正腔圓”是松口山歌最突出的特點,與其他地區客家山歌不同的是,松口山歌以松口口語組詞,且其基本曲調與其他地區客家山歌相差別。據介紹,其曲調豐富多彩,腔闆多種多樣,行腔如串絲、繞繞韌韌,委婉圓潤,極富感情色彩,并于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老一代客家人愛唱山歌,普及梅縣區各鄉鎮,所到之處都能聽到甜甜的歌聲在梅江兩岸回蕩,在圩鎮鄉間飛揚,正如山歌所唱“日日山歌歌送飯,夜夜睡覺歌枕頭”。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松口鎮中山公園是廣大群衆自發演唱山歌的場所,常常聚在一起随口演唱原生态的松口山歌。 受訪者供圖

但随着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松口山歌曾面臨傳承和傳播的困境,群衆自發唱歌的習俗也日漸式微。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古老的山歌藝術,早在1998年,松口鎮衆多愛唱山歌的老年人自發組織成立了松口山歌協會,自辦定期刊物《松口山歌簡報》,用行動傳承山歌文化。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松口山歌協會自辦的定期刊物《松口山歌簡報》。 受訪者供圖

除了民間組織,近年來,政府部門和專業的山歌劇團十分重視對客家山歌的挖掘與保護、傳承與創新。梅縣區獲批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是集傳承教育訓練、排練、演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該基地對松口山歌的發展史進行研究,建立非遺傳承人的學術平台和教研傳承示範基地,結合非遺傳承人在非遺保護、承傳、發展以及培養提升群眾素質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松口山歌協會緻力于山歌的收集、編排、整理和出版,老歌手定期相聚研讨山歌藝術。 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保護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發揮非遺傳承人“傳幫帶”作用,結合客家非遺教育訓練學習方式,培養年輕一代非遺人才,更好地傳承發展非遺藝術。

多形式弘揚山歌文化 打響文化名片

“我們常邀請湯明哲老師、張獻雲老師等前輩來開班,把老一輩老師的專業腔調學起來。”松口客家山歌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謙隆說,在一代代藝術家和老前輩的“傳幫帶”帶領下,新一代的梅縣區客家山歌的傳承弘揚有明顯成效。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今年88歲高齡的盧月英是松口山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對山歌深有研究。圖為盧月英教小朋友唱山歌,攝于2016年。 受訪者供圖

走進梅縣區新城中心國小,便聽到陣陣悠揚婉轉的客家山歌從教室裡傳出,循着歌聲走去,該校山歌班的孩子們正有闆有眼地學習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身段。

“山歌班以一學年為一屆,分為唱腔初級班和提高班,每屆會挑選出50名聲音條件比較好、對山歌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到學校山歌初級班學習山歌知識和演唱基本功。”該國小副校長黃文斌說。

“梅縣區堅持打響文化品牌,積極開展了客家山歌進農村、進社群、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豐富了群衆文化生活,不斷推動了客家山歌傳承保護和發展。”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公共服務股股長方宇平介紹。

非遺新視界 梅縣緻匠心|從傳統到傳承,松口客家山歌唱出新氣象

梅縣區積極培育山歌“幼苗”,圖為小朋友們正在認真學唱客家山歌。 受訪者供圖

一方面是邀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和省、市專家深入中國小校、幼稚園進行授課輔導,開展客家山歌進課堂活動,并自編山歌,形成校本教材。如新城中心國小要求音樂老師充分用好山歌的校本教材,每班級每學期至少要教會兩首客家山歌。如今,該校學生到國小畢業時,幾乎人人都能随口唱20多首道地的客家山歌。

另一方面則是開展梅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巡回演出,到全區19個鄉鎮舉辦客家山歌教育訓練班,進行慰問演出和開展送戲下鄉演出活動。資料顯示,近三年來,梅縣區累計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18場,服務81萬人次,累計組織山歌教育訓練140多場。

梅縣區堅持“弘揚山歌文化,打響文化名片”的工作思路,打造民間文化藝術特色品牌,加大客家山歌的傳承保護力度,深入挖掘客家山歌優秀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推動梅縣區客家山歌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梅縣視窗

【南方日報記者】汪思婷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