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居》:年度“焦慮轟炸機”

最近唯一有關注度的國産劇應該是《心居》。我一路追過來,發現一個事實是現在連狗血套路都不能使我快樂了,有網友也一邊吐槽「狗都不看」,但又說總是忍不住點開給自己找不痛快。咱就是說,追這部劇感覺被深度PUA了。

它的題材本身是寫實的(在拍得好的情況下),生活化的情節也有呈現,演員配置不錯。

另外海清重回國民媳婦領域,實力還是厚實,靠吃老本也能帶出一些表演名場面。她演這種帶點市儈跟精明感、一看就會過日子的普通女人還是挺适配。

但這劇最大的問題在于想當然。劇情推進需要沖突的編排,但它安排沖突根本不講基本法,就像「焦慮轟炸機」一樣不間斷掃射。《心居》的沖突戲,都是為了「撩架」而生的。它甚至根本不想跟你探讨某個問題,國産劇已經傲慢至此。 海清在劇中飾演的馮曉琴,是個嫁到上海來的外地媳婦,她一心想落個穩當婆家,好在上海站穩腳跟。童瑤演的姑姐顧清俞一直知道她的心思,是以跟防賊一樣防着她。 大背景設定就是顧家人嘴上說把馮曉琴當自己人但行動卻很誠實,馮呢,找了個不中用但好掌控的姐寶老公,算盤打到飛起。這兩撥人眼珠子溜溜轉各自都精得很。 首周的劇情——緊鑼密鼓的焦慮輸出。 馮曉琴想借錢買房,她自己不好開口,給老公寫好紙條,讓他在家庭聚會上對着阿姐念台詞。買房首付100萬,就得借100萬,好巧不巧顧清俞自己也計劃買房,一口回絕。

「借個百八十萬」,從馮曉琴嘴裡說出來輕飄飄,哎你這個借錢的人還理直氣壯,憑啥啊?姑姐憑啥要當伏弟魔順帶奶弟媳一家子啊?觀衆大怒。 可劇情并不給人喘息的機會,馬上來端水了。姑姐一把拉着親弟弟到陽台,問是不是馮曉琴出的主意,姐寶老公回答。(不是,生怕人聽不到嘛)

在正常人的認知裡,要想媳婦姑姐關系好,老公必須周旋在中間當潤滑劑,自己唱黑臉媳婦唱白臉,可這個老公倒好,生怕沖突激化得不夠,阿姐找他開小會就有話直說了,沒有半點把原生家庭和自己的家庭看成兩個獨立個體的意思,分分鐘賣了媳婦。你沒事吧?《心居》算是把「拱火」這件事玩明白了。馮曉琴婆家的問題很大。嫁進顧家做了八年免費保姆,一家子不沾陽春水,馮一個人累死累活,你也搞不懂她圖什麼。

顧家沒把她當自己人看,每次顧清俞回家,一家人都要關起門來開小會,姑姐分析弟媳頭頭是道,處處怕她占了便宜,挑撥離間最在行。和朋友聊弟媳,顧清俞也總是居高臨下,說人家圖一個上海戶口。

現實裡,背後開小會的情況有,但沒人會把這種事擺在台面上說,大家都要做人的,格外講體面。

顧家人的護短、尖酸刻薄也經過了誇張處理,極端到追究一個鴨腿鴨翅膀去向的地步,看得人頻頻握緊拳頭。(海清當年成名作《雙面膠》裡,她吃了多少塊紅燒肉,都要被婆婆飯後複盤得一清二楚)

給人添堵是編劇的硬名額嗎?? 劇方太清楚對轟才有意思,罵完姑姐也罵罵馮曉琴呗。 馮曉琴前面的人設,像極了急于變現的投資者,這個設定并不太能讓人信服。 她不是在雞娃,就是在雞老公,指着老公有出息,可以,但真的有點拎不清。

她嫁到顧家其實門不當戶不對,勤勤懇懇八年,有功勞有苦勞,後期肯定可以置換到想要的,但你要置換,必須得付出代價,不能又當又立坐等高回報率。 手上沒錢,竟然美美計劃買房,口頭上說是借,其實大家都明白沒可能還。她沒想過靠自己買房,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姑姐身上。現實生活中,同輩人之間巴不得保持關系清爽,根本不可能有大額金錢牽扯弄得黏黏糊糊。 馮曉琴算盤打得很長遠,首套房還沒上車,就已經想着以後要換大房子,把娘家人搬過來。

她把妹妹帶在身邊跟婆家人同吃同住就已經夠奇葩了,現實生活中,即便小兩口自己單獨的房,這種操作也不太妥當,而她本人埋怨被人看扁卻時常做着讓人瞧不起的事,直接一個電話打給姑姐,請她幫忙給妹妹介紹工作和相親對象,這是指望人家一站式服務到底呀?

劇中馮曉琴的老公倏地去世(連去世都是因為吵架),從後面劇情看,家庭主婦打工掙錢發現财富密碼、創業逆襲的戲碼應該是不會差了。那才真的是夢幻開局。 進入顧清俞的婆媳線,也是在用十倍放大鏡炮制焦慮。就離譜,打着燈籠火把也難在本劇找到一個情緒和心态都正常的上海老太太。得知兒子要和顧清俞談朋友開始,她就傲慢地考古女方的家庭背景,更離譜的是兒媳婦第一次上門就給人家擺了一道。

有彈幕說真實的上海土著就是這樣,啊這,上海人追《心居》,要連夜起來反黑了吧?主角焦慮完配角焦慮,有婆婆和丈母娘兩方都不對付的,婆婆剛磨完兒媳婦,緊接着丈母娘又火上澆油挑撥關系。我的建議是惡人自有惡人磨,你們雙方親友團不如拉個群直接對線吧,我看着真的累。

《心居》片方知道觀衆的情緒爆發點,是以像極了沒啥事幹的飯圈國小生一樣,有意無意地在廣場撩架。比如一家人聚會必吵架,且赤裸裸地擺在台面上;七姑八婆總要嚼嚼舌根,說女強人找不到好男人也是白搭,仿佛單身是對女人最大的懲罰。

觀衆認真了,片方就赢了。從片方到演員,這次幾乎把口碑以外的(短期)紅利吃了個遍。剛開播就強勢占領讨論熱榜,絲毫不懼和流量劇對打,《心居》的确有跳出粉圈以外的「有效熱度」。各大社交平台的觀點回報截然不同,一二線市場和下沉市場兩手抓。

有人痛罵馮曉琴姐妹是小地方來的撈女,另一派則痛罵顧清俞刻薄沒人情味......即便本周沖突有所緩和,也有人罵「早這樣還有那麼多破事啊?」 有些劇在立項之初就很明确,如果是拍給下沉市場的人看,那就迎合他們,追劇者甘之如饴目的就達到了。《心居》沒有迎合哪一方,劇中大量的沖突都精準踩在了每個細分市場的肺管子上,就着一句台詞都能吵個天昏地暗,它走的是「争議為王」的政策。如果說首周劇情是高密度傳播焦慮,那本周就屬于緩和與沖突交替進行,節奏上有所調整。進入婚戀模式的顧清俞短暫地變了個人,公公也開始主動下廚體恤兒媳婦不容易了。與此同時,制造焦慮的整體節奏仍然被片方牢牢拿捏,讓觀衆感受和解後,立馬進入「黃連模式」,啟動新的沖突點。

*懷疑馮曉琴偷東西......

我們疏理了一下本周劇情重點,不知道是不是考慮到工作日和周末,看上去經過了排兵布陣,周末沖突更集中:

是以說整個節奏,還是片方在主導。

本劇演員,這次也吃到了紅利。 海清仍然在主抓自己舒服的領域,鞏固國民媳婦式演技,在同行襯托下,她成了全劇「表演托盤」; 童瑤的角色有人罵,比無人問津要好。收視率到目前為止也能打,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這部劇是赢麻了。

現在做劇,大家都帶着市場洞察來做,尤其是在大環境遇冷的當下,内容營銷從一開始就拿出搏殺的勢頭。哪裡隻有撒狗血是剛需呀?制造焦慮也是剛需。并且還要密集輸出,毫無邏輯地安插到劇情裡。 是以我追《心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仿佛一下被拉回幾年前咪蒙們争相制造焦慮的周期,帶節奏可恥但奏效。 這種奏效不一定是價值認同,情緒對立是第一位。 這類劇本,其實是藝人團隊需要保持警惕的項目。乍一看有題材紅利,短期熱度KPI能夠完成,但從長遠來看就很雞肋。童瑤自己也在采訪中說了,接《心居》很大程度上是渴望跟海清合作,并且透露一開始拿到劇本并不相信顧清俞的人設,也很難演,後面才慢慢調整心态。咱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角色的人設也很糟糕呢。《心居》就像一個巨大的社會議題拼盤,把買房焦慮、多子女家庭的幫扶關系、女性個人成長、婆媳沖突、媽寶男、全職媽媽、原生家庭的破碎......全部糅在了一起,保證沖突能夠持續供應。

片方的确想往接地氣的方向走,看起來每一個話題都很現實,實際上又無比夢幻。《心居》裡的女強人,閑而多金,口頭上賦予她工作實績,但工作時間還沒有瑜伽時間多;

上海太太們,也并沒有像劇中那樣上不得台面,說劇情挑起了地域黑也不為過。從《蝸居》和《雙面膠》開始,影視劇裡的地域黑沖突一直屢試不爽,可是十年過去,文藝創作繼續沿用這種沖突手段,會不會有風險?畢竟已經有人批評,《心居》為了激化沖突,在人物塑造上徹底失真。 另外,記憶中是從樊勝美開始,好像沒有一點原生家庭痛點就不能叫現實題材。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對成功案例的複制依舊樂此不疲,但真正觸達生活的作品卻越來越少。不追熱點,編劇們就像無計可施的編輯:咱今天又寫什麼呢? 往後看,剛剛完結的《我們的婚姻》、《婚姻的兩種猜想》也是差不多的思路,把熱門款萃在一起,我們能赢。有網友調侃,要是哪天給AI設定一下程式,套寫出來的劇本說不定比真人寫得更真情實感,好笑又心酸。聚焦婆媳關系、全職太太的家庭沖突劇已經做了十幾年,但我們知道,在新時代的語境中、90後和95後成為這一代結婚主力的環境下,兩代人的思維與相處模式都發生了改變,未來十年,做劇還需要帶着這樣的思維去做麼?

一定程度上,碎片式追劇方式、金句台詞的營銷打法,幫助劇方在創作上偷了懶。把最有對抗性的cut、一些似是而非的雞湯放到社交媒體上也能拿到可觀的營銷資料。 隻是,用簡單粗粝的方式來做劇,觀衆還能看到多少寫實的細膩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