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居》:年度“焦虑轰炸机”

最近唯一有关注度的国产剧应该是《心居》。我一路追过来,发现一个事实是现在连狗血套路都不能使我快乐了,有网友也一边吐槽「狗都不看」,但又说总是忍不住点开给自己找不痛快。咱就是说,追这部剧感觉被深度PUA了。

它的题材本身是写实的(在拍得好的情况下),生活化的情节也有呈现,演员配置不错。

另外海清重回国民媳妇领域,实力还是厚实,靠吃老本也能带出一些表演名场面。她演这种带点市侩跟精明感、一看就会过日子的普通女人还是挺适配。

但这剧最大的问题在于想当然。剧情推进需要冲突的编排,但它安排矛盾根本不讲基本法,就像「焦虑轰炸机」一样不间断扫射。《心居》的冲突戏,都是为了「撩架」而生的。它甚至根本不想跟你探讨某个问题,国产剧已经傲慢至此。 海清在剧中饰演的冯晓琴,是个嫁到上海来的外地媳妇,她一心想落个稳当婆家,好在上海站稳脚跟。童瑶演的姑姐顾清俞一直知道她的心思,所以跟防贼一样防着她。 大背景设定就是顾家人嘴上说把冯晓琴当自己人但行动却很诚实,冯呢,找了个不中用但好掌控的姐宝老公,算盘打到飞起。这两拨人眼珠子溜溜转各自都精得很。 首周的剧情——紧锣密鼓的焦虑输出。 冯晓琴想借钱买房,她自己不好开口,给老公写好纸条,让他在家庭聚会上对着阿姐念台词。买房首付100万,就得借100万,好巧不巧顾清俞自己也计划买房,一口回绝。

「借个百八十万」,从冯晓琴嘴里说出来轻飘飘,哎你这个借钱的人还理直气壮,凭啥啊?姑姐凭啥要当伏弟魔顺带奶弟媳一家子啊?观众大怒。 可剧情并不给人喘息的机会,马上来端水了。姑姐一把拉着亲弟弟到阳台,问是不是冯晓琴出的主意,姐宝老公回答。(不是,生怕人听不到嘛)

在正常人的认知里,要想媳妇姑姐关系好,老公必须周旋在中间当润滑剂,自己唱黑脸媳妇唱白脸,可这个老公倒好,生怕矛盾激化得不够,阿姐找他开小会就有话直说了,没有半点把原生家庭和自己的家庭看成两个独立个体的意思,分分钟卖了媳妇。你没事吧?《心居》算是把「拱火」这件事玩明白了。冯晓琴婆家的问题很大。嫁进顾家做了八年免费保姆,一家子不沾阳春水,冯一个人累死累活,你也搞不懂她图什么。

顾家没把她当自己人看,每次顾清俞回家,一家人都要关起门来开小会,姑姐分析弟媳头头是道,处处怕她占了便宜,挑拨离间最在行。和朋友聊弟媳,顾清俞也总是居高临下,说人家图一个上海户口。

现实里,背后开小会的情况有,但没人会把这种事摆在台面上说,大家都要做人的,格外讲体面。

顾家人的护短、尖酸刻薄也经过了夸张处理,极端到追究一个鸭腿鸭翅膀去向的地步,看得人频频握紧拳头。(海清当年成名作《双面胶》里,她吃了多少块红烧肉,都要被婆婆饭后复盘得一清二楚)

给人添堵是编剧的硬指标吗?? 剧方太清楚对轰才有意思,骂完姑姐也骂骂冯晓琴呗。 冯晓琴前面的人设,像极了急于变现的投资者,这个设定并不太能让人信服。 她不是在鸡娃,就是在鸡老公,指着老公有出息,可以,但真的有点拎不清。

她嫁到顾家其实门不当户不对,勤勤恳恳八年,有功劳有苦劳,后期肯定可以置换到想要的,但你要置换,必须得付出代价,不能又当又立坐等高回报率。 手上没钱,竟然美美计划买房,口头上说是借,其实大家都明白没可能还。她没想过靠自己买房,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姑姐身上。现实生活中,同辈人之间巴不得保持关系清爽,根本不可能有大额金钱牵扯弄得黏黏糊糊。 冯晓琴算盘打得很长远,首套房还没上车,就已经想着以后要换大房子,把娘家人搬过来。

她把妹妹带在身边跟婆家人同吃同住就已经够奇葩了,现实生活中,即便小两口自己单独的房,这种操作也不太妥当,而她本人埋怨被人看扁却时常做着让人瞧不起的事,直接一个电话打给姑姐,请她帮忙给妹妹介绍工作和相亲对象,这是指望人家一站式服务到底呀?

剧中冯晓琴的老公倏地去世(连去世都是因为吵架),从后面剧情看,家庭主妇打工挣钱发现财富密码、创业逆袭的戏码应该是不会差了。那才真的是梦幻开局。 进入顾清俞的婆媳线,也是在用十倍放大镜炮制焦虑。就离谱,打着灯笼火把也难在本剧找到一个情绪和心态都正常的上海老太太。得知儿子要和顾清俞谈朋友开始,她就傲慢地考古女方的家庭背景,更离谱的是儿媳妇第一次上门就给人家摆了一道。

有弹幕说真实的上海土著就是这样,啊这,上海人追《心居》,要连夜起来反黑了吧?主角焦虑完配角焦虑,有婆婆和丈母娘两方都不对付的,婆婆刚磨完儿媳妇,紧接着丈母娘又火上浇油挑拨关系。我的建议是恶人自有恶人磨,你们双方亲友团不如拉个群直接对线吧,我看着真的累。

《心居》片方知道观众的情绪爆发点,所以像极了没啥事干的饭圈小学生一样,有意无意地在广场撩架。比如一家人聚会必吵架,且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七姑八婆总要嚼嚼舌根,说女强人找不到好男人也是白搭,仿佛单身是对女人最大的惩罚。

观众认真了,片方就赢了。从片方到演员,这次几乎把口碑以外的(短期)红利吃了个遍。刚开播就强势占领讨论热榜,丝毫不惧和流量剧对打,《心居》的确有跳出粉圈以外的「有效热度」。各大社交平台的观点反馈截然不同,一二线市场和下沉市场两手抓。

有人痛骂冯晓琴姐妹是小地方来的捞女,另一派则痛骂顾清俞刻薄没人情味......即便本周矛盾有所缓和,也有人骂「早这样还有那么多破事啊?」 有些剧在立项之初就很明确,如果是拍给下沉市场的人看,那就迎合他们,追剧者甘之如饴目的就达到了。《心居》没有迎合哪一方,剧中大量的冲突都精准踩在了每个细分市场的肺管子上,就着一句台词都能吵个天昏地暗,它走的是「争议为王」的策略。如果说首周剧情是高密度传播焦虑,那本周就属于缓和与冲突交替进行,节奏上有所调整。进入婚恋模式的顾清俞短暂地变了个人,公公也开始主动下厨体恤儿媳妇不容易了。与此同时,制造焦虑的整体节奏仍然被片方牢牢拿捏,让观众感受和解后,立马进入「黄连模式」,启动新的冲突点。

*怀疑冯晓琴偷东西......

我们疏理了一下本周剧情重点,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工作日和周末,看上去经过了排兵布阵,周末冲突更集中:

所以说整个节奏,还是片方在主导。

本剧演员,这次也吃到了红利。 海清仍然在主抓自己舒服的领域,巩固国民媳妇式演技,在同行衬托下,她成了全剧「表演托盘」; 童瑶的角色有人骂,比无人问津要好。收视率到目前为止也能打,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这部剧是赢麻了。

现在做剧,大家都带着市场洞察来做,尤其是在大环境遇冷的当下,内容营销从一开始就拿出搏杀的势头。哪里只有撒狗血是刚需呀?制造焦虑也是刚需。并且还要密集输出,毫无逻辑地安插到剧情里。 所以我追《心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仿佛一下被拉回几年前咪蒙们争相制造焦虑的周期,带节奏可耻但奏效。 这种奏效不一定是价值认同,情绪对立是第一位。 这类剧本,其实是艺人团队需要保持警惕的项目。乍一看有题材红利,短期热度KPI能够完成,但从长远来看就很鸡肋。童瑶自己也在采访中说了,接《心居》很大程度上是渴望跟海清合作,并且透露一开始拿到剧本并不相信顾清俞的人设,也很难演,后面才慢慢调整心态。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角色的人设也很糟糕呢。《心居》就像一个巨大的社会议题拼盘,把买房焦虑、多子女家庭的帮扶关系、女性个人成长、婆媳矛盾、妈宝男、全职妈妈、原生家庭的破碎......全部糅在了一起,保证冲突能够持续供应。

片方的确想往接地气的方向走,看起来每一个话题都很现实,实际上又无比梦幻。《心居》里的女强人,闲而多金,口头上赋予她工作实绩,但工作时间还没有瑜伽时间多;

上海太太们,也并没有像剧中那样上不得台面,说剧情挑起了地域黑也不为过。从《蜗居》和《双面胶》开始,影视剧里的地域黑冲突一直屡试不爽,可是十年过去,文艺创作继续沿用这种冲突手段,会不会有风险?毕竟已经有人批评,《心居》为了激化矛盾,在人物塑造上彻底失真。 另外,记忆中是从樊胜美开始,好像没有一点原生家庭痛点就不能叫现实题材。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对成功案例的复制依旧乐此不疲,但真正触达生活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不追热点,编剧们就像无计可施的编辑:咱今天又写什么呢? 往后看,刚刚完结的《我们的婚姻》、《婚姻的两种猜想》也是差不多的思路,把热门款萃在一起,我们能赢。有网友调侃,要是哪天给AI设置一下程序,套写出来的剧本说不定比真人写得更真情实感,好笑又心酸。聚焦婆媳关系、全职太太的家庭矛盾剧已经做了十几年,但我们知道,在新时代的语境中、90后和95后成为这一代结婚主力的环境下,两代人的思维与相处模式都发生了改变,未来十年,做剧还需要带着这样的思维去做么?

一定程度上,碎片式追剧方式、金句台词的营销打法,帮助剧方在创作上偷了懒。把最有对抗性的cut、一些似是而非的鸡汤放到社交媒体上也能拿到可观的营销数据。 只是,用简单粗粝的方式来做剧,观众还能看到多少写实的细腻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