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十歲之後,出門在外,要做到“六不愛”

01

人老了,反正閑着也是閑着,不如出門找點樂子,去串個門,逛逛街。

誠然,一個人不能太閑了,也不能一直窩在家裡。否則,會覺得很悶,失去快樂。

《人性的弱點》裡寫道:“心靈的成熟過程,是持續不斷地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

不要認為,我們在六十歲之後,就已經熟透了。要這樣想,活到老,學到老。世界上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一知半解的事情,需要我們觀察和了解。對于注定不能了解的,就應該放下。

在變老的路上,我們要避開人性的弱點,持續推動“心靈的成熟”。以下幾種“愛好”,是老年人本性使然,也是需要“逆向思考”的。

02

第一,不愛湊熱鬧,遠離是非。

老年人紮堆的現象,到處都有。因為人是害怕孤獨的。

可是,熱鬧要分場合,不能一概而論。過分的熱鬧,隻要卷入其中,是是非非就接着來了,讓人避之不及。

《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裡,有這樣一個例子:宋神宗時,京城裡的人,最喜歡鬧元宵。皇帝還會親自主持,參與活動。

有一個姓王的貴族,帶着一家老小去看燈,丫鬟們簇擁着他的女兒真珠,有說有笑。忽然,一個轎子出現在面前,轎夫說,是王家安排的。就這樣,真珠被騙走了。

熱鬧的地方,有吸引力,但也有陷阱。如果無法看清楚,那就離開為好。不管丢了人,還是丢了錢,都是麻煩。

03

第二,不愛奇人異事,避免上當。

記住兩句俗語:“事出反常必有妖;掐指一算是騙子。”

老人出門,常常遇到“天靈靈,地靈靈”的事情,而年輕人遇到的次數要少一些。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老人的意識淡薄,容易被欺騙、吓着。

世上沒有妖魔,真正的妖魔,是裝神弄鬼的人。無非是利用“懼怕心理”,制造亂象,蠱惑人心。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隻要手裡有錢,家裡有人關心,生病了有醫生,你就足夠幸福了,不要讓反常的事情,困擾了自己。

04

第三,不愛走生僻路線,防範危險。

小孩子,喜歡問“為什麼”,有探索欲。比方說,看到一個孔洞,就要停下來看看,一探究竟。

人到老年,探索欲變成了求知欲。希望什麼事情都知道,什麼地方都親自去看看。一些陌生的風景、沒有去過的城市、未知的領域,都很有興趣。正因為這樣,老人們常常弄丢自己,害得家人到處尋找。

人這一生,沒有辦法把全世界的任何事情都搞清楚,很多事情和風景,一輩子不能抵達,那就算了。不完美,也是人生。

05

第四,不愛與人争執,學會低頭。

卡耐基說過:“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會接受别人的批評,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喜歡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為自己辯解。”

我們都喜歡用“我過的橋,比别人走的路更多”這句話來為自己辯解。現實卻告訴我們,時代在進步——長江後浪推前浪。

和年輕人争執,說明我們的素質太低,如果動起手來,老人要吃虧;和老人争執,說明我們不和諧,不能夠互相關照;和爛人爛事争執,就是太糊塗了;和孩子争執,顯然是“沒大沒小”。一低頭,你就輕松多了。

所有的争執,都是在消耗自己。要這樣想,好日子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吵鬧”的。安靜的時光裡,才會聞到花香,聽到鳥語。

06

第五,不愛關心陌生人,小心提防。

老人喜歡“操空心”,把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

哪怕網絡另一端的人,老人也想知道。

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過分關愛陌生人,就很可能被陌生人傷害。

我的母親,在網絡上遇到一個可憐巴巴的女孩。

女孩說,她失業了,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她的父母離婚了,她和奶奶一起長大。當下,奶奶的身體不好,隻能靠種茶葉為生。

明眼人都知道,女孩是一個“賣茶葉”的生意人。可是我的母親卻同情心泛濫,非得幫一幫女孩不可。

遇到陌生人,第一時間就想“來路不明”這個詞語,然後謹慎交流。幫助真正的弱者,遠離“扮豬吃老虎”的人。如果沒有辦法區分,就要和兒女溝通。

07

第六,不愛單獨行動,學會服老。

《中原標準時間》裡有這樣一條資訊:84歲的喬大爺,獨自買票,從江蘇淮安火車站去北京。

車站從業人員反複确認,看他是不是有人陪伴。畢竟,老人單獨外出,去幾百裡之外,是不尋常的。

原來,喬大爺的老伴得病了,在北京住院,他心疼老伴,才出此下策。

有人說:“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老人單獨出門的想法,可以了解,但是困難是無法消除的。如果非必要,還是要找一個伴侶,一起出門。

年輕人生龍活虎,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但是我們要服老。一把年紀了,身邊沒有一個依靠,很多關卡過不了,很多未知的困難不能面對。

08

有人說:“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視。”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社會的愛,家人的關系,外人的認可,但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想法和現實,往往是互相沖突的。

既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實,那就積極改變自己,提升對現實的認知度,和這個社會和諧相處。

老年人,出門在外,要多愛自己,少愛不合常理的事。

每天,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