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爸媽育兒課堂:4件讓孩子“沒面子”的事情,你幹過幾件?

文|全文共1837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與閨蜜一起去幼稚園接她的兒子Kimi,也許是因為輪滑課興奮的情緒還沒有結束,一見面Kimi就在院子裡各種奔跑,一點停下來的意思也沒有,一不留神又跑到了大門外面,看着來往的車輛,一向淡定的閨蜜大叫一聲追了出去。

追上之後開始大聲訓斥Kimi,而Kimi聽着媽媽的話不吭氣,并且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與Kimi他媽媽交換了一個眼色,都明白小家夥兒這樣不吭氣的無聲抗議舉動是是因為“沒面子”。于是我倆紅白臉交換,由我來柔聲“勸解”Kimi,維持他的“面子”。

小孩子也要“面子”

也許有人會問:“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嗎?”要的,而且那種要面子的心理不比成年人差。孩子要面子的心思從2歲有了自我意識就開始了。

家長一定都經曆過“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的孩子異常的固執,什麼事情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其中就有“好面子”的成分存在。

美國埃默裡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邀請了31名14個月到24個月大的嬰兒參加實驗。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向小嬰兒介紹了兩個帶按鈕遙控器的使用方法,使用不同的遙控器,研究者會給予不同的情緒回報:積極的或者消極的。

積極情緒回報:按下按鈕,微笑地說:“哇!是不是很棒!”

消極情緒回報:按下另一個遙控器的按鈕,皺着眉說“哦不!哎呀錯了!”

結果發現,在研究人員面對他們的時候,嬰兒會更多的摁下積極按鈕,等到研究人員背對着的時候,他們會嘗試按下消極按鈕。這說明,2歲多的嬰兒開始在意他人的情緒回報,“要面子”已經出具規模。

父母也會讓孩子“丢面子”

很多父母常常以為孩子不會在意面子,恰恰相反,實驗證明孩子也是有面子需求的。然而生活中,父母常常會做出一些讓孩子“丢面子”的行為,具體有以下4種,看看你是否有做過此類舉動。

第一種:當衆訓斥孩子

有家長說:“我也特别想當一個溫柔的媽媽,但是總忍不住訓斥,大吼孩子”。同樣身為媽媽,我也有過無數次繃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刻,但隻要在外面,公共場合的地方,我一定會告訴自己“沉住氣,别當衆訓斥孩子。”

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一說:“父母當衆絮叨孩子的過失,有損與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确的。”

自尊心可以讓一個人在家庭、朋友、同學、老師中經常處于受尊重的地位,是以經常産生的自豪感、優越感,進而形成穩定的情緒傾向和性格特征。

育兒小貼士:維護孩子的面子就是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讓孩子可以在他人面前沒有後顧之憂,保持自信。

第二種:愛占便宜的父母

愛占便宜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凡事愛斤斤計較,做事沒氣度,鼠目寸光,看起來不僅心窮,精神也窮。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外界的人與事物,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

如果父母改變不了愛占便宜的毛病,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讓孩子丢面子,更會把父母的言行舉止吸收在自己的言語與心理中,最後也變成一個縮手縮腳,沒有大格局的人。

父母是孩子成長中影響最大的人,雖然學校的老師給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教他們如何樹立正确的“三觀”,但這些都比不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俗稱“言傳身教”。

育兒小貼士:想要孩子未來有大格局,父母必須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

第三種:公然違反規則的行為

前幾天下班路上,遇到一對母子,媽媽騎着電動車載着孩子。當其他人都在等綠燈亮的時候,這位媽媽公然帶着孩子闖了紅燈。盡管聽到孩子不停地說“媽媽紅燈,紅燈”,但依舊沒有阻止這位女士的行為。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随着自我意識的發展,在自尊心的基礎上,産生一種道德情感,也就是常說的“羞恥心”。當父母的行為與孩子所受的教育相違背時,會讓孩子内在産生道德譴責。

育兒小貼士:如果父母違背規則的次數多了,羞恥心會讓孩子産生内在錯亂,變成一種“厚臉皮”。

第四種:喜歡炫耀的行為

9歲的侄子告訴我覺得媽媽特别丢臉,我問他原因,悄悄告訴我:“我媽剛才在同學家長面前炫耀,我這次考試進步了,讓我覺得很丢臉。”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認為自己的孩子進步是一件好事,想要迫不及待的與人分享,但從孩子的内心世界來看,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變得“内斂”,不希望在公衆場合讓露面。

育兒小貼士:換個角度看,你的孩子是否進步,對别人一點影響都沒有,但你炫耀攀比的行為卻會給孩子造成困擾,是以為人父母要謹言慎行。

淩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80%來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是以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别因為一些舉動,讓孩子丢了“面子”,失去自尊!嚴重的話,會讓孩子産生消極的情緒,想要糾正會十分困難。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時,想一想是否會涉及到孩子的“面子”,一般體面的父母都不會将自己與孩子陷入“難堪”之中。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