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白馬藏族民俗

“㑇舞”面具的分類

㑇舞的主要面具是各種動物面具,在漢語中通常稱為“十二相”,但實際上㑇舞同中國傳統相學中的“十二相”毫不相幹。面具沒有具體數目和種類規定,無論是世間真實存在的生物種類,還是傳說中的神獸,都可以雕刻成面具,進入㑇舞的隊伍。

而㑇舞面具的個數,并沒有具體限制,但很講究數字的單雙。通常跳㑇舞都是用單不用雙,一般出場面具為7組、9組、11組、13組等,總之要用單數。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九寨溝縣㑇舞面具常見的有以下11種:

獅子頭

白馬語稱“色額歐”。在白馬人心目中,獅子是百獸之王,形态兇猛,威不可擋,能壓倒一切永立于不敗之地。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龍頭

白馬語稱“珠歐”,由于龍王能治水,掌管下雨,能使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古時,白馬人耕作全靠看天吃飯,因而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龍是白馬人特别崇拜的天神之一,故龍頭為㑇舞面具中理所當然的一員。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虎頭

白馬語稱“達歐”,虎是山中之王,它特别醒目的頭上有天生的王字,白馬人非常崇拜虎神,認為是上天專門賜予虎在山中的地位,是非常吉祥的神獸。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牛頭

白馬語稱“郎歐”,牛是白馬人心中的牛王菩薩,又稱“坐山王”,能為人類生産生活服務,是白馬人的好幫手,是以對其有特殊的感情。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雕頭

白馬語稱“些那歐”,雕是天上飛翔的猛禽,能吃掉毒蛇保護人類,故雕刻的面具在其嘴邊還叼着條毒蛇。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熊頭

白馬語稱“逗歐”,熊在白馬人心目中是勇敢的象征,是動物中的大力士。古時候白馬人的部落許多都以熊命名,給自己家族冠以熊名,稱白熊部落、黑熊部落等;或作為家族的名稱,如白熊卡、黑熊卡等。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鳳凰頭

白馬語稱“秋歐”,鳳凰是鳥中之王,全身羽毛斑斓奪目,燦若雲霞,潔淨整齊,舒展秀麗,是白馬人心目中吉祥美麗的神鳥。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蛇頭

白馬語稱“日歐”,蛇是滅鼠能手,能幫助人類消滅偷吃糧食的老鼠,是白馬人的朋友。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麒麟頭

白馬語稱“出舍歐”,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身披鱗甲,頭上長角,有鳳毛,象征着祥瑞。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豹頭

白馬語稱“翼歐”,傳說是上天派來保護糧食的神貓所變,豹子體型比虎小,全身長滿黃、白、黑的斑點花紋,是僅次于虎的肉食動物,性情兇猛。過去,白馬人居住的深山中,金錢豹、雪豹是比較常見的。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烏鴉頭(又叫春鳥頭)

白馬語稱“竹甘歐”,是烏鴉中的一種,為紅嘴白頸烏鴉。這種鳥季節性很強,隻在春季才來,當地人又叫春鳥。紅眼圈、紅嘴殼、紅腳爪,它報喜也報憂,被稱為和平鳥,是一種吉祥鳥。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白馬人的獸面具還有很多,據說數目達百種,但随着時間推移,儲存下來的就隻有這十多種。随着社會不斷發展,舊面具逐漸消失又有許多新的面具品種出現。

最近幾年,九寨溝有的村寨開始出現大熊貓頭面具、金絲猴面具,雖然雕刻技法、美感和形象遠不及流傳下來的面具,但新面具的出現對㑇舞來說是一個有益補充,也展現了㑇舞這一藝術在九寨溝民間的複興、發展和創新。

(注:原始資料來源于内部書籍《白馬民俗拾遺》《九寨史話》)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撰稿:九寨溝縣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供稿:阿壩州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民俗】白馬藏族民俗:“㑇舞”面具的分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