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人處事,存心是第一位的。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為人處事,存心是第一位的。

在教育實踐中,我發現,不少家長除了不會為孩子做好示範、樹立榜樣外,還非常糊塗,很多家長善惡不分、美醜不辨甚至是非颠倒,判斷力出現了大問題。結果在家庭教育中,大糊塗教出來一個小糊塗,小糊塗慢慢長成大糊塗,最後搞得一塌糊塗。

下面我結合一些案例,幫助家長,也請家長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強判斷力。

第一,什麼叫善(好)?什麼叫惡(壞)?

1.分辨善惡的第一标準看存心,即念頭、動機

一念利益大衆,為人不為己,是善的;反之,一念自私自利,為己不為人,是惡的。

故事:《智者論善》

很多讀書人碰到疑惑,就去請教智者,問:“打人罵人是惡嗎?”答:“不見得。”接着又問:“對人很恭敬、很有禮貌是善嗎?”答:“那也不一定。”這些讀書人被智者的話搞糊塗了。智者說:“假如他打人、罵人是因為要喚醒那個人,想一巴掌把他打醒,這個存心是善的,是利益他人的,這也是善。”當然,學問要學得靈活,要伺機而動。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醒悟最好不要打,那會結怨。智者還說:“對人很有禮貌、很恭敬,假如他的存心是為了升官發财,是為了自己的私欲,那對人的禮敬是虛僞的,這也不是善。”

從智者的教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從存心來判斷善惡。一念自私自利,縱使再有禮貌也是惡;一念利益衆人,縱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處事,存心是第一位的。我們家長不僅自己要時時處處存好心,還要引導孩子存好心。

下面我們就來判斷一些為人處事是好是壞。

工作勤奮好不好?好多人認為,這還用讨論嗎?當然很好,是中華傳統美德。其實不一定,關鍵還是要看存心跟動機。很多人拼死拼活一天幹十幾個小時,但是你要了解是什麼動力讓他這麼幹?如果不是為了孝順父母,不是為了讓妻兒有好日子過,隻是為滿足虛榮,希望站在别人面前顯擺:我有名牌轎車,我有豪華别墅!這種勤奮不是善!

努力讀書好不好?不一定好。關鍵看動力。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動機是我父母這麼辛勞,我一定要讓他們放心,省心,甚至為家庭、國家興旺,假如是這種存心,是大善;如果孩子的存心是我考得好,将來找個好工作,自己的生活可以好一點,那麼這樣的努力讀書會不持久,會遇到障礙;假如考得好,我爸爸會給我獎勵,那就是很擔心的事。

有個孩子在學校門口耍賴、打滾,不願意跟媽媽回家。母親掏出了一顆糖,想不想吃糖?想吃糖就跟我回家,這個孩子立刻就跟媽媽回家了。請問這個孩子好不好?聽不聽話?很多家長笑了,我知道一定很多的家長這樣做過,可能現在還在做。但是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去體會一下,孩子聽話了,他聽的是誰的話?聽媽媽的話,還是聽糖的話?

曾經有個母親講,她的女兒很懶惰,她後來學了一本書籍非常的有效,書上告訴她,給所有的家務活标價,她說她的女兒立刻變得很勤快。比如說洗一件衣服兩塊錢,擦一雙皮鞋給一塊錢,她的女兒這個一下子就變得勤勞起來,家務活搶着幹。請問,她女兒勤快不勤快?但是勤勞了一星期,有一天她回家很累了,在沙發上躺着,就對女兒說,女兒,幫媽媽把洗衣機裡的衣服晾一下,媽媽給你兩塊錢。這個女兒連走都沒有走出房間的門,在裡面回了一句話,媽媽,今天我也很累,這兩塊錢我不賺了。

每年的春節,我經常發現很多小孩朝着長輩說這麼一句話:“恭喜發财,紅包拿來。”這些小孩有禮貌嗎?是真的恭喜你發财,還是盯着你的錢财?誰教的?大人教的。

是以,我們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斷力,要靜下心來去思考,孩子為人做事,他的動機、存心到底來自于哪裡?是“父母呼,應勿緩”,還是“财物呼,應勿緩”?那有着本質的差別。同樣是做了,但是孩子的心已經完全不同了。“利誘永遠誘不出偉大的孩子。”

衡量一個人的學問高不高,用什麼來判斷?我們往往看的是一個人的學曆或者學位的高低。請問,博士有沒有學問?大家都會說有學問,大學問。如果這個博士不孝敬父母,他有沒有學問?如何衡量一個人是進步還是退步?看結果是吧,如果考試名次上去了,但是他變得驕傲自大了,這是進步還是退步?是以,一個人學問的高低,跟他的學曆沒有多大關系,一個人是進步還是倒退,跟他的結果也沒有多大關系,跟一個人的心有關系,是在提升,還是在下堕?

爸爸在外出差回來,給女兒帶了禮物,女兒會如何反應?眼睛是首先盯着禮物還是先幫爸爸提東西,寒暄溫暖,甚至敲腿按摩?這是有本質差別的。媽媽如何引導女兒存好心?媽媽就要跟孩子講,你看爸爸出差在外每天這麼辛勞,但是他仍然沒有忘記你這個女兒,還給你買禮物回來。你接過的不是爸爸的禮物,而是爸爸的那份愛子之心,我們看到的不是禮物有多少價格,而是背後爸爸對我們的那份關愛,這份關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