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豐田一直以來都是汽車電動化行業的上司者。曆經近30年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沉澱。已在HEV/PHEV/BEV/FCEV上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技術路線和産品布局。而bZ(Beyound Zero)系列也将在2025年之前推出7款BEV。bZ4X作為bZ家族的第一款車,它的出現,不僅具有了一定的裡程碑意義,也給其它車企打了個“照面”。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集多“首次”于一身的SUV

作為一輛跨界車,bZ4X誕生于e-TNGA專屬架構,搭載了多項豐田首次使用的先進技術。它一改豐田的保守穩重,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打造而成。而它的出現,是面向中國、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對BEV産品的需求。那麼在它身上有什麼特别之處呢?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首先在外觀上,得益于平放在底盤上的大容量锂離子電池組以及長軸距的車身讓它實作了低重心與擁有更修長的車身。前臉格栅的巧妙設計與貫穿式的黑色飾闆相得益彰,使得車頭的比例更加緊湊,新車的前燈組也采用了全新的設計,修長犀利的大燈組内嵌4顆并列排布的LED燈頭以及一條LED燈帶組成,在夜間點亮後視覺效果甚佳。很好的将BEV的科技感與車輛本身的獨特造型融為一體。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車側新穎又硬朗的輪廓線條,勾勒出bZ4X不一樣的氣質。據悉,新車的長寬高尺寸分别為4690mm/1860mm/1650mm,軸距為2850mm,輕量化的部分車身結構由高強度鋼制成,進而提升了車的駕駛性能以及靈活響應。“Activity Hub”的設計理念使得車内空間有着跨級别的表現,乘客能在前後座感受到腿部空間的寬敞。它降低了中控區域的高度,電門踏闆區域也進行重新設計,大天窗也進一步提升了車内的通透感。

作為一款概念車,新概念設計怎麼能會沒有呢。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TOYOTA bZ4X首次将異形方向盤搬入了車内,正負150°的轉向角度設定可以簡單地完成轉向操作,不論車主是在停泊車或是彎道行駛時,都能減輕操作的負擔。據官方口徑,在未來國内上市時,異形方向盤會作為某一款配置車型可選,而入門款則采用傳統的圓形方向盤。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除了異形方向盤外,頂置的儀表盤讓駕駛員更容易捕捉資訊,保持極佳的開車視線,這同樣也是TOYOTA的“首次”設計。中控大屏采用了最新的UI設計布局,功能上也很豐富,它充分利用了雲地圖資訊,可以實時回報路況、停車場空位資訊,除了導航功能外,周邊充電站的使用情況、續航裡程等BEV專屬功能也能讓人眼前一亮。并且支援OTA和車載軟體的更新。

性能+安全

新能源汽車冬季續航裡程腰斬是令很多車主頭疼的問題。在新車上,TOYOTA針對這個問題做了許多措施:在電池與電池間設計了多條流行通道,在冬季行駛中,非導電冷卻劑将流經各個電池之間進行實時保溫,確定了冬季電池續航能力的同時,也能防止短路引起火災。

值得一提的是,TOYOTA bZ4X的前景天窗采用的是太陽能電池闆設計而成,通過吸收紫外線可為12V電源或動力電池發電。一年下來,豐田估值可供車輛行駛1800km。

名噪新能源圈的bZ4X,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另外,新車首次使用的座椅和方向盤加熱、前排腿部輻射加熱,對于一些極寒地區的使用者很友好。

續航裡程上,TOYOTA bZ4X在WLTC工況下可達500km,前後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為80kW,系統綜合功率160kW。

在安全配置方面,TOYOTA bZ4X除了使用最新“Toyota Safety SenseTM”(TSS 3.0)主動系統外,還進一步擴大了毫米波雷達與單目相監測監測範圍,另外還采用了全方位碰撞應對結構,保護乘員、行人以及碰撞車輛的安全,極力追求可滿足BEV的被動安全。

握手甯德時代、ChargePoint為出行提供保障

汽車網評:未來在中國市場投放的TOYOTA bZ4X将搭載與甯德時代共同開發的電池包,而于3月23日,豐田汽車宣布與ChargePoint建立了新的合作關系。對于居家充電,bZ4X使用者可以購買ChargePoint公司的家用2級充電器;在路上,ChargePoint将向豐田提供其API,以友善bZ4X使用者使用前者的充電網絡。充電方面,TOYOTA bZ4X在DC快充模式可達150kW功率,從0-80%隻需30分鐘。

有着豐田25年電池系統0事故記錄的背書下,TOYOTA bZ4X為使用者的出行提供了保障,“bz”含義為“Beyound Zero”,同樣也是“别樣自由”,旨在打造超越0排放的标準,也是“雙碳”政策下的先行者。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豐田未來的其餘6款BEV同樣備受期待,或将突破“安全”、“感受”、“體驗”的認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