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大象新聞記者 邱延波

編者按: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在河南,在鄭州,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簡稱非遺),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遺,誕生于農耕文明。随着城鎮化的突飛猛進,部分非遺正在失去傳承的空間。在不可逆的城鎮化過程中,這些非遺的現狀如何?它們如何應對、适應這個過程?在城鎮化的必然潮流中,這些非遺人也自然将成為都市人。如何讓非遺在都市中生存、發展,非遺人如何與都市完美融合,紮根下來,煥發新的生命?

為此,大象新聞聯合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梳理鄭州非遺人,推出系列報道“都市非遺人”,揭秘都市非遺人的現狀,困境,所面臨的機遇,着眼于今後的傳承弘揚,為非遺發聲,為文化續脈。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都市非遺人,不一定必須是非遺傳承人,也可以是非遺推廣人,可以把非遺項目推廣到年輕人中去,到全社會去,到海外去。這更有利于非遺在都市中生存和發展。”

鈞瓷,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入窯一色,出窯萬彩”。2003年07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準許對“鈞瓷”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然而,這項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技藝,在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過程中一度停滞不前,其産業化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在鈞瓷轉型發展過程中,從主政上司到普通從業者,他們都是鈞瓷的推廣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隻“王謝堂前燕”最終“飛入尋常百姓家”。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鈞瓷轉型,從一把壺開始

“鈞瓷(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遺,它有一段時間發展面臨困惑,鈞瓷的改變是從中原壺開始的。可以說從那時候起,我就投身到非遺的推廣當中了。”3月15日,馮晨提起自己的非遺推廣人身份,當仁不讓。

馮晨說,因為家庭的因素,從小他就對鈞瓷很有感情。機緣巧合,他一直與中原壺的主要推動者,河南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有着密切的聯系,對鈞瓷的産業轉型不僅了如指掌,而且積極加入到這場轉型當中。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号,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更是令人稱奇。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鈞瓷的發展進入瓶頸期,隻做擺件和大件,難以融入大衆生活當中。

“你想想,那麼大一個東西,擺在家裡,過幾天落一層灰,還得擦,費時費力,光說擺出來好看,看兩眼還行,新鮮幾天之後也就熟視無睹了。鈞瓷隻做藝術品,就成了擺設。任何一種技藝、一種産品脫離了大衆生活,都隻會越走越窄。”馮晨說,這就是鈞瓷當時面臨的狀況。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2011年9月,在多次到神垕考察後,時任省委書記托人給鈞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孔相卿,送了一套名為“七碗新茶”的景德鎮茶具,由一壺一注一盞和七隻小杯組成,以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命名。盧仝與茶聖陸羽齊名,被稱為茶仙,河南濟源人。江西景德鎮瓷器能做茶具,還以河南人盧仝的詩歌來命名,河南的鈞瓷呢?

“他是鈞瓷的代表人物,省委書記卻送給他一套景德鎮的瓷器,你品品這個味。”馮晨說。孔相卿就找到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大家一緻認為,這是省委書記在為鈞瓷點明出路,不能光做大件,也要做小件,小件要做成大文章,讓鈞瓷走進千家萬戶。

以此為契機,孔相卿制出了鈞瓷茶具,并起名為中原壺。讓茶具成為鈞瓷實用化的載體,借以帶動産業發展,鈞瓷轉型,從此開始。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茶具讓鈞瓷飛入尋常百姓家

馮晨說,中原壺的提出,讓他看到了一片藍海。他當機立斷,從原機關辭職,投入鈞瓷茶具研發生産。鈞瓷生産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生産工藝複雜。原材料加工、造型設計、拉坯、修坯、成形、素燒……鈞瓷生産工序多,燒制不易。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小小的差錯就會前功盡棄,這也是鈞瓷珍品率極低的原因。

“自己設計茶具,要求靈巧,精緻。鈞瓷當時做不了這麼薄,鈞瓷一般比較大,比較厚重。”一些老的鈞瓷藝人燒制茶具時隻考慮鈞瓷的色澤,設計的茶壺不符合人體工學,拿着不舒服。另外,他們雖然燒制茶具,但對茶性不了解,制出的壺也不友善泡茶。茶具對茶葉的沖泡效果影響很大,綠茶需要什麼樣的壺來泡,紅茶需要什麼樣的壺來泡,都是不一樣的。根據每一種茶的茶性,馮晨有針對性地設計茶壺,讓茶壺最大性能地發揮茶葉的特點。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馮晨為自己的鈞瓷茶具打造的口号是:鈞瓷無雙,窯變無對,每一件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獲第五屆東方茶席大賽茶具設計獎,《流雲壺》獲“中原好設計”文創特别獎銅獎, “小珍珠壺(鈞瓷)”“蓋碗(鈞瓷)”“西施壺(鈞瓷)”在第三屆中原壺設計大賽中獲金獎。作品《靜缸》《方圓竹壺》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證書。這讓馮晨的鈞瓷茶具大受歡迎。他推出的鈞瓷作品被多國駐華大使以及國内文化屆人士收藏,并多次參加重要展示活動。

2020年,在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上,國家文旅部産業司司長高政到河南展廳參觀,看了馮晨的鈞瓷非遺項目茶具成果展,給予高度評價。高司長說:“小器皿,大産業。”

馮晨說,這才是鈞瓷該走的路,也是對非遺最好的推廣。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整個神垕鎮,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大比例的窯以燒制茶具為主,如果不燒制茶具,有很多窯早就倒閉了。現在的窯,靠大作品出名,靠茶具賺錢。”馮晨說。

截止到2017年,禹州市鈞瓷生産企業18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9家,年産量220萬件(套),年産值24億元,從業人員達2.8萬人。

号召年輕人喝茶,推廣非遺生活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好水好器,才能出好茶。然而,僅有好水好器,是不夠的,馮晨說,一杯好茶,還需要好的心态,好的生活方式。他目前正在竭力推廣的就是鈞瓷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好器(鈞瓷)走進生活,讓生活跟非遺連接配接。”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2013年,馮晨到北京參加了“青年茶人計劃”,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年輕人更好地享受茶文化。回來之後,他開始在省裡搞青年茶生活運動,“号召大家感受琴棋書畫詩酒茶,感受傳統文化,更好地宣傳茶文化。”這種喝茶,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倡導年輕人追求一種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馮晨說,青年茶生活運動集合了一群時尚的80後、90後乃至00後,然後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推廣茶具、茶文化。自2016年起,馮晨通過青年茶生活方式組織大小公益活動上百次,活動參與人數5萬餘人次。馮晨說,像四季茶會,通過茶生活的美學方式,把茶、茶具、茶道、香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直覺切近地呈現給年輕人,引導更多的年輕人進入美麗的傳統文化領域,借此讓年輕人了解相關的曆史文化,并傳承下去。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不同于一般的非遺傳承人隻會生産産品,馮晨不僅設計生産鈞瓷茶具,還銷售茶具,茶,提供茶空間,茶生活,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式鍊條,這讓他的客戶黏合度很高,“我的客戶,小的隻有3歲,來體驗茶藝。客戶年輕人居多,一般都是中産以上,文化層次上來看,大部分讀過大學,教育程度比較高。”

馮晨的店與一般的喝茶的地方不一樣,因為倡導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店裡不允許打牌賭博,沒有麻将機。來店裡消費,不允許抽煙,不允許喝酒。憋不住想抽煙的,對不起,請出去到外面抽。

“我現在其實是一個非遺生活美學的提供商,以茶為主,還有香道、插花等多種非遺項目的體驗,提倡的是更高雅更有傳統文化内涵的美學生活。”馮晨說,非遺要在都市生存,就必須有人來推廣非遺生活方式,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非遺生活,體驗非遺之美。

都市非遺人|鈞瓷從“瓶”到“壺”一小步,非遺從“看”到“用”一大步

專家點評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非遺理論部主任葛磊:

馮晨不是非遺傳承人,他是一位鈞瓷産品設計和銷售者,也是一位非遺生活方式的推動者。陶瓷自創燒以來,實用性一直占主導地位,鈞瓷也不例外,這一點從傳世的鈞瓷實物即可看出。但過去一段時間,受其他瓷種以及新材料的沖擊,鈞瓷走上了以觀賞器為主的道路,這既是時代的造就,但也可以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今鈞瓷重新走入現代生活,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更是一種回歸。

馮晨是鈞瓷回歸生活的參與者和親曆者,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從産品上講,工藝要走入現代生活,鈞瓷不僅能燒擺件,更要多多開發茶器、餐器、酒器等;從閱聽人上講,要緊緊抓住年輕人這一群體,産品和活動要嘗試時尚化的一種表達;從管道上講,要有一個恰當的展示平台和空間,同一件鈞瓷作品,放在地攤上和放在一個雅緻的空間内,觀感有雲泥之别;從推廣上講,不僅僅要推廣産品,更要創造以這種産品為核心的生活方式,正如他自己的定位——“非遺生活美學提供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