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心居》,把視角放在普通的家庭和個人身上,講述一個上海家庭的日常生活。

煙火缭繞中,一茶一飯間,有着對中國式家庭的思考。

以房子為切入點,着墨于房子裡的人,由房子牽動出家庭的沖突,畸變的家庭關系,将那些悲喜真實地展現在眼前。

家到底是什麼?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了解。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一、兩個境遇不同的女人

《心居》采用的是雙女主的叙事模式,馮曉琴和顧清俞隻差兩歲,人生卻天差地别,如同兩個世界。

他們是出身、階層、性格、命運完全迥異的兩個人。

早晨馮曉琴馬不停蹄忙碌着,要買菜做飯、要叫老公孩子起床,照顧全家人。

而顧清俞的清晨是由瑜伽、護膚開啟,然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社交中。

生活境遇的不同,讓兩個女人對待生活的方式不同。

顯然,馮曉琴的生活重心在于家庭,她盡心地照顧全家,督促不上進的丈夫,絞盡腦汁想把生活過得更好。

顧清俞的生活重心則在于自己,事業上敢于冒險,勇往直前,感情上不喜歡了就分手。

她有讓自己過得很好的能力,婚姻不是她的必需品。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對于婚姻,他們也有各自的選擇。

婚姻之于馮曉琴的意義是複雜的,她嫁給顧磊在上海便有了立足之地。

然而她也不是一個純粹的貪圖利益者,她一心一意的照顧一家老小,記得與丈夫的婚姻紀念日,親手鈎織玫瑰。

顧清俞對于婚姻的态度是很謹慎的,不會輕易走進一段親密關系。

她追求精神的富足,面對男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猛烈的追求,她會直面讓自己不适的因素,不因一個人對自己好而勉強在一起。

在物質與精神之間,顧清俞總是選擇後者。

成長環境的不同讓兩個女人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差距,而生活的不同又帶來了觀念上的根本差異。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二、夫妻同頻共修的重要性

馮曉琴是個外地媳婦,也是個全年無休的家庭主婦,8年來她憑一己之力照顧着全家老小。

在她看來,房子能改變她的人生,于是對擁有一套屬于自己、老公、孩子的房子異乎尋常的執着和堅持。

但是作為一個沒有收入的家庭主婦,她又隻能依附于老公,以及老公的大家庭。

顯而易見,她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阻撓和打壓。

面對全家人的不信任、不了解,指責她逼顧磊太緊,隐忍多年的她終于情緒爆發:

“我沒有你們心态好,你們一個個,慢慢來,不着急。我不行,我急啊!我現在不盯緊他,将來陪他喝西北風的不是你們,是我,還有小老虎。”

“八年你們雇一個保姆也好幾十萬吧,還是在你們眼裡面,我連保姆都不如?”

她一心為自己的小家謀求将來,想着付出八年的青春與辛勞,總能得到一些回報,卻不曾想到頭來是吃力不讨好。

在這場全家人的沖突沖突中,我們看到了她的孤立無援,對老公的失望,對婚姻的無力。

顧磊生活安逸,不愁吃穿,可以說是被從小溺愛到大,他一直是被照顧的對象。

于是養成了得過且過、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性格,他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對人生沒有什麼追求。

馮曉琴是外地人,沒有學曆、沒有背景,依靠着顧磊才有了在上海的生活。

從她督促丈夫考會計證,逼着孩子努力學習,都能看出她的沒有安全感。

而丈夫對此并不了解,并不把她的話當回事。

馮曉琴和顧磊之間,對于家庭的要求是不對等的,馮曉琴想要獨立,顧磊卻覺得現在就不錯,在這個小家之中,二人的關系早已失衡。

馮曉琴對丈夫的不同步感到生氣、失望,無處發洩的她會忍不住對兒子吼叫,當着兒子的面數落老公,到處吐槽抱怨。

結婚八年日子并未能如願變得越來越好,一個人要強,一個人獨撐的婚姻,并沒有一個好結局。

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是愛和責任的結合,需要彼此共同努力經營,總是一個人承擔壓力,一個人使勁,總會走散的。

健康、成熟的關系是注重彼此的互相成就,願意去努力為彼此變得更好,肩負責任,付出時間和精力,步調一緻地共同成長。

這樣的關系不僅滋養了彼此,也為子女做出好的榜樣,進而影響整個家庭。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三、夫妻的問題需要夫妻解決

夫妻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外人介入。

顧磊的姐姐顧清俞就是這個介入最多的人,她凡事以理性來分析,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十分偏袒,溺愛弟弟,對外來者馮曉琴充滿警惕。

馮曉琴想買房子,顧清俞怕到最後弟弟吃虧,給他分析:

馮曉琴的妹妹現在是賴在顧家,将來弟弟也會來,到最後顧家都會變成馮曉琴的。

這些話刺激得馮曉琴要離家出走,顧磊去阻攔,被她用力一甩直接跌倒摔下樓梯,恰巧摔在鄰居放玻璃的地方,撞破玻璃導緻死亡。

顧家人傷心、憤怒,認為顧磊是馮曉琴害死的,将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馮曉琴則是把鄰居告上法庭,以此來證明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

借着打官司,她也終于對顧清俞爆發出隐忍已久的情緒:

“他活着的時候,你就對我們的關系指指點點,他死了,你還指指點點。我告訴你顧清俞,顧磊死就是因為你。”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而讓顧清俞越來越多介入弟弟顧磊婚姻生活的始作俑者正是父親顧士宏。

在兒子和兒媳吵架時,他會第一時間給女兒打電話,讓她回家處理。

顧清俞對父親說:

“說不定我還沒到家,他倆就和好了”。

事實也是顧清俞到家時,顧磊夫妻已經和好了。

每次有重要事情商量時,都是父親與顧清俞、顧磊三人背後商談,完全把馮曉琴當外人。

馮曉琴如此執拗的想買一個屬于自己的房子,也與顧家人對她的态度有着很重要的關系。

作為顧家的大家長,顧清俞沒有在意兒媳馮曉琴為家庭的付出,反正在他的影響下讓顧磊夫婦的隔閡越來越深。

《心居》:何以為家,是否心有所居?

其實,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生活日常裡,家庭關系不是靠房子,而是靠真心去維系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