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少年說》上有個女孩,喊話媽媽,說自己不想再上古筝課了。

小女孩表示,自己剛開始很喜歡古筝,但自從媽媽給她報了班,每天督促她練習、考級後,她覺得很累,壓力很大,想要放棄。

媽媽勸說道:“你都考到7級了,馬上就到8級了,你現在放棄,不覺得可惜嗎?古筝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媽媽小時候,都沒有這個條件,你應該要珍惜……”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家裡有娃上興趣班的,可能都會遇到這個難題:

孩子興趣班上到一半,說不喜歡了,就不要去了。

有的家長覺得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想上就不上。

也有家長認為,孩子總是這樣半途而廢也不行啊!朗朗、周傑倫小時候,不都是被父母逼着學的嗎?

作為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

01、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家長得先搞清楚三個問題,你希望孩子走這個特長嗎?你希望他以後以此為職業嗎?孩子有這個天賦嗎?

如果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需要正兒八經地去"雞",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每周四次以上的練習肯定是少不了。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因為特長生這條路,其實很不容易。

很多人光看到特長生聯考時可以降幾百分的光鮮,卻沒看到特長生背後的苦。

讓興趣變成真正的特長,需要付出的時間是很長長長長的。

另外金錢的投入也少不了。

據統計,真正走上特長生這條路的,占比不超過5%,相比普通聯考生,這才是真正的獨木橋。

另外孩子到底有沒有天賦,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教育訓練班老師說了算,最好找到這個領域權威老師評估一下。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如果你不是奔着特長生去的,那麼就不必那麼較真了,标準可以适當放低一點,節奏也可以慢一些。

當然,雖說作為“興趣”的興趣班可以佛系一點,但興趣班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喜歡就上,不喜歡了就不上,除非你真的很有錢。

02、如何幫孩子維持他的興趣?

孩子想放棄,很容易給出的理由就是“我不喜歡了”。

但孩子的不喜歡,很多時候并不是完全因為事情本身,可能是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覺得難、枯燥、累,或者在班裡不太被重視等等。

“不喜歡,沒興趣”,說到底,就是沒有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了。

美國兩位著名心理學家EdwardL .Deci與Richard Ryan一直緻力于研究人做事的動機。并在1970年提出了“自我決定論”。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這套理論指出,人能否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主要看是否同時滿足了三大心理需求:

· 自主感

· 勝任感

· 需求感

在興趣班這件事情上,孩子能否持續保持興趣,其實就是看這三點:

1、有沒有滿足孩子的自主感

在報興趣班之前,給孩子充分體驗的機會,在孩子很喜歡,很想學的情況下,再給他報。

而不是家長一廂情願,一手安排。

這樣孩子沒有自主感,放棄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如果上課期間,孩子被施加了太多的壓力,也會讓他失去“自主感”。

2、有沒有滿足孩子的勝任感

勝任感,說白了就是孩子覺得「我能行」,「我可以」。

如果孩子感受到任務對她來說太難了,勝任感就會大打折扣,産生退縮的想法。

就像開頭說的那個小女孩,之是以不想學古筝了,很可能是練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壓力很大。

這個時候,家長不是一味逼迫孩子堅持就行的,而是要幫孩子分解任務,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标,讓她夠一夠就能完成。

家長也可以找老師溝通,讓老師多鼓勵孩子,在她做得好的時候,多誇獎她,讓她重新找到勝任感。

孩子上興趣班,中途想放棄,要不要學朗朗爸爸?

3、有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感

文章開頭那位媽媽,她認為考級很重要,堅持很重要,自己給孩子提供了機會,孩子就要珍惜,這些雖然都是好的初衷,但那隻是媽媽認為重要的事情,是媽媽的需要。

孩子不見得能了解,這些也不是她的需要。

一味說教沒有用,這位媽媽應該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産生需求。

比如和孩子聊一聊她當初為什麼喜歡古筝,如果孩子有古筝方面崇拜的老師,也可以搬出老師的故事,進而激發孩子自己的需求。

綜上,當孩子說不想學了,我們第一時間不是考慮他沒興趣了,而是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持續他的興趣。

當然如果孩子某一次、兩次真的不想去,給他暫停和休息的權利,同時鼓勵他,等待他,也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剛則易折,柔則長存。慢慢來,其實更快。

關注優秀爹媽成長營,育兒路上不迷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