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鷹瞳科技-B(02251.HK)釋出上市後第一份财報,業績維持高增長态勢,财報十分亮眼。
作為第一家以18A上市的AI醫療影像龍頭、同時作為獲得同類首證的玩家,鷹瞳科技一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市場并不懷疑未來AI醫療龍頭将颠覆競争格局和醫療影像技術,隻是在持續觀察市場何時爆發。
鷹瞳科技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玩家,它的發展路徑就是最重要的觀察視窗。
一、三個關鍵财務名額:預示進入成長新拐點
從财報中,我們可通過三個關鍵财務名額,判斷鷹瞳科技的發展處于何階段:
1、收入增速再上新台階
根據年報,2021年鷹瞳科技實作收入1.15億元,同比增長142%,實作毛利7024萬元,同比增長141%。爆發性增速的背後,是商業化程序開始加速。相較于2020年,2021年鷹瞳科技的客戶數量增長近兩倍達到244個,而2020年客戶數量相較于2019年增速接近100%——這意味着客戶數量的增長一再提速。在快速獲客的基礎上,服務網點數量亦大幅增加。報告期内每月約有2,000至3,000個服務網點在日常使用鷹瞳科技的SaMD診斷産品以及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計算出來的平均單次檢測收費有所上升,但根據鷹瞳科技在業績會上所述,指導價格的範圍并沒有改變,這可能僅僅由于當中不同類型的檢測比例變化造成平均價格的變化。也就是說,鷹瞳科技并沒有故意提價,營收增長的根本原因是商業化加速落地,帶來客戶數量與網點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可以說,鷹瞳科技的成長是高品質且可持續的。
2、研發加速,再獲一證
報告期内,鷹瞳科技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支出同比增長52%達到6,427萬元,在軟體和硬體方面均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在軟體端,鷹瞳科技持續開發優化算法模型,現已擁有超過80個自研的疾病和病變深度學習算法。其核心産品Airdoc-AIFUNDUS(2.0)已于2021年11月開始多中心臨床試驗,并計劃于2022年第二季度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新适應症的注冊準許。今年1月,其白内障檢測SaMD已獲得上海市藥監局的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另外在報告期内,鷹瞳科技還聯合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分别在《Science Bulletin》、《柳葉刀》、《自然》系列期刊《科學報告》上釋出了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硬體端,其自研的便攜式眼底相機于去年三月份獲批第二類醫療器械證書,可以在醫療機構和大健康場景下廣泛鋪設使用,這也為進一步提高其AI軟體解決方案的滲透率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3、銷售開支與預計收入大幅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又一個名額指向鷹瞳科技正在大力加強商業化的力度——2021年,鷹瞳科技的銷售開支為0.7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81%。公司建立了一支由156名成員組成的内部銷售及營銷團隊。
2021年的營收情況并不能完全說明商業化的成果,因為按照會計準則,簽訂的合同按照某種完成的比例确認收入,也就是并不能全部在當年确認為收入。而年報中的這個名額則更能說明銷售開支的投入産出比——截止于2021年配置設定至未完成履約義務的交易價格總額為2,621萬元,相較于去年同期大幅增長1.6倍。管理層預計,配置設定至未履行合約的大部分交易價格将自年末起計三年内确認。
筆者将在下文提到,站在2021年的時間點,各版塊業務取得了新突破,正需要營銷團隊擴容來配合抓住市場機會。從營銷開支的大幅上升,可以期待一下鷹瞳科技大刀闊斧的進攻。
二、兩大增長極:構造新的成長曲線
從上文提到的配置設定至未完成履約義務的交易價格,鷹瞳科技未來收入成長的确定性較強。但這個資料代表了過去簽訂的合同。
如何站在目前時點看鷹瞳科技的未來?
回顧在過去的一年中,鷹瞳科技的主要應用場景主要由醫療機構和大健康場景兩部分構成。來自大健康場景的收入約為8,040萬元,同比增長241%,仍保持高增長态勢。來自醫療機構的收入同比增長48%達3,380萬元。雖然2021年公司核心産品Airdoc-AIFUNDUS(1.0)開始商業化的時間仍較短,主要銷往醫院、社群診所和體檢中心等醫療機構,目前收入貢獻相對較少,但其收入增速十分強勁,并且在持續增長。
而在2022年,鷹瞳科技将繼續加快在大健康場景的滲透率;醫院場景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另外,新的增長極誕生——眼健康管理的旺盛需求逐漸凸顯,在政府大力支援下,該項業務将面臨更多的商業機會。
1、物價目錄落地,醫療場景迎來關鍵性轉折
2020年鷹瞳科技是一個新起點。在這一年,相關标準監管流程确立從政策及監管上正式為AI醫療器械的商業化指明了清晰的道路,為AI醫學影像産品進入醫院端市場掃除了最大的阻礙。同年,鷹瞳科技的核心産品Airdoc-AIFUNDUS(1.0)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此外,《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将人工智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軟體列為協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的有效解決方案,并推薦使用獲國家藥監局準許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用于早期檢測及輔助診斷。
但對于進入醫院端而言,僅此是不夠的。由于醫療體制的特性,醫院管道受到嚴格的監管,一個新的醫療項目欲進入公立醫院,需要先獲得監管的準許,在定價指引之下醫院才能就相關醫療服務向患者單獨收費。
為此,鷹瞳科技持續協助醫院獲得相關定價指引,并在2021年取得突破——河北、山東、山西、安徽及江蘇的當地政府當局已釋出大量人群眼底影像分析的定價指引。憑此Airdoc-AIFUNDUS(1.0)在這些地方可作為收費項目投入使用。而根據年報,鷹瞳科技正在協助北京的醫院申請定價指引,并計劃于2022年第二季度協助另外四個省份的醫院申請定價指引。
2021年,Airdoc-AIFUNDUS(1.0)覆寫醫院的數量快速增長,包括41家醫院及36家社群診所。雖然Airdoc-AIFUNDUS(1.0)進入醫院端不久,2021年的收入貢獻相對較小,但從增速來看保持了非常迅猛的勢頭。未來随着定價指引在更多省份落地,該産品在醫療場景的滲透率也會逐漸提升,相信這部分業務也會持續實作紮實穩定的收入增長。
2、應用場景延伸,開拓眼健康管理業務版圖
鷹瞳科技在商業化落地過程中,還逐漸挖掘出一個充滿潛力的應用場景——眼健康管理。
AI技術應用于眼健康管理的潛力很大,能有效賦能相關場景提供更專業的眼健康服務。例如,醫院的眼科科室或眼科醫院、視光中心、藥廠和基層醫療機構都非常迫切地尋找可以提供青少年近視防治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而這也是許多地方政府正在重點開展的民生項目之一。在報告期内,鷹瞳科技赢得了北京東城區項目,公司将協助北京東城區建立智能眼健康管理平台,開展東城區中國小生的眼健康管理與持續監測工作。
根據年報,鷹瞳科技将會把眼健康管理提升到與醫療機構和大健康場景并列的業務層級,未來将由醫療場景覆寫院内診斷等需求,大健康場景覆寫慢病管理等需求,眼健康場景覆寫眼健康管理等需求,這三個闆塊共同構成鷹瞳科技的三個核心業務線。鷹瞳科技新的成長曲線正在形成。

三、一個确定性紅利:促進醫療資源公平
正如本次業績會上董事長張大磊表示:“國内的健康服務資源分布不均,基礎慢病人數越來越多,眼健康管理需要專業化賦能,為此我們還有非常多可以探索和發揮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行業頻頻迎來政策紅利,AI醫學影像賽道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了出台的《“十四五”眼健康規劃》等政策。此次《規劃》中,眼底病診治及其長期管理成為新增重點。與此前釋出的“千縣工程”政策結合,眼底病慢病體系管理逐漸向基層滲透,這有望釋放出來自于基層的眼科醫療影像AI服務需求,打開行業增長的天花闆。此外,政策還将提供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援。
在此背景之下,鷹瞳科技作為行業領頭羊,很有可能将成為最受益的玩家。
鷹瞳科技的Airdoc-AIFUNDUS(1.0)是一款用于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SaMD,于2020年8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準許為第三類醫療器械,是同類産品的首證。除了首先獲批,鷹瞳科技亦率先商業化落地,推動多個場景的探索和突破。先發優勢之下,2020年鷹瞳科技的市占率超過六成,龍頭地位突出。
目前,鷹瞳科技打造了很具競争力的産品管線。核心産品為Airdoc-AIFUNDUS系列産品。除了Airdoc-AIFUNDUS(1.0)産品,2.0産品有望成為中國首個可覆寫多種獲批适應症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SaMD,旨在輔助診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此外,3.0産品在研發過程中,旨在輔助診斷病理性近視及視網膜脫離。
公司還是業内為數不多将硬體、軟體、算法及服務集為一體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推出的眼底相機方案不僅能與軟體實作更高的相容性和整合性,優化軟體算法,而且還能解決目前市場上裝置産量低、價格高的問題。
另外,鷹瞳科技擁有行業領先的資料庫。從數量看,鷹瞳科技已積累全面、海量及多樣化的視網膜影像資料庫,包含約370萬張完整的真實世界使用者視網膜影像和相對應的多模态資料;從品質來看,影像資料經過資深醫學專家标注過,能以實際的臨床需求為導向,按疾病和病變處理。資料庫将成為研發的“燃料”,成為更多産品研發及落地的基礎。
醫療AI的最大價值,是在于優化醫療資源、促進醫療公平,進而緩解基層檢測醫生不足的困境,提升檢測的精度和效率,同時降低成本和費用。這與國家政策支援的方向高度一緻。
政策之風已來,AI醫療影像行業的春天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