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禹的足迹
姜寶兵
陽春三月,禹城市文聯作家協會組織了一次采風筆會,沿着大禹的足迹,從禹息故城到禹王亭,完成了一次尋訪大禹精神的完美旅程。

頂着料峭春風,我們一行八人,前往倫鎮禹息故城采風。一路上,隻見車窗外掠過綠色的麥田,路邊樹上的綠芽已經萌發。正值植樹節,路邊不時有載着樹苗的車駛過,遠處還有不少植樹的人群。到達禹息故城,遠遠望去,隻見麥田裡麥苗青青,一個大土台子孤然聳立。近幾年,由于周圍村民在此取土,故城遺址已經明顯變低,并且大部種上了莊稼,但遺址的部分輪廓仍能粗略辨認。迎着浩蕩春風,行走在禹息故城的青青麥田中,不禁胸中湧上《詩經》中的詩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站在禹息故城廢墟之上,不禁思緒飛揚:遙想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在舜帝時代,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隻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人們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繼父業治水。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鲧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大禹為治水在此掘息土并建立指揮部,曆時八年。由于此城為埋息土之城,後人稱之為禹息故城。
據古文獻記載,鲧受命治理洪水,盜息壤而用,上帝怒而誅之,鲧藏息土于東洲(即禹城境域),禹繼父業治水時,上帝準用息土。禹受命後東尋息壤,在禹息故城找到且掘而用之。息土者,也稱息壤,是指黃黏且帶有黑色的有機之土。黃色是源于昆侖山随水沖擊而沉積的土,黑色是草木腐爛而成的土。此土肥沃,有生養萬物之功能,此土黏合力強,又有凝聚力,也是建城築壩的良好之士。古人視息壤為寶土。在禹城境域埋藏的息壤,藏量厚而無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治水中發揮了巨大的神威。故此,埋藏息壤之城,後人稱之為禹息故城。1996年冬季,考古勘探隊對城址西段進行了勘探與試掘,找見了城牆基糟的深度和寬度,夯土層清晰可辨,地表有豐富的陶片與瓦礫堆積,大部分是春秋時期的遺痕。沿故城範圍重點尋覓和勘探,發現在北部有一處五米左右深度的大溝,其中一段盡是花土與攏土,并含少量的早期文化陶片,五米下仍是松土并有瓦礫。這說明城下有文化層。如此推想,禹息故城建在高國城址上,高唐故城又建在禹息故城之上,三城形成疊壓之勢。
參觀完禹息故城,我們又一路向北,沿着大禹治水的足迹,前往禹王亭博館物參觀。禹王亭位于十裡望回族鄉十裡望村東南400米處。 建國初期,禹王亭塌毀,具丘土亦逐年流失,今丘高8米,占地2000餘平方米。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的恩德,在具丘上修建了“禹迹亭”。清代重修時改稱“禹王亭”,亭内立禹王塑像。清嘉慶《禹城縣志》載:“具邱,城西十裡,世傳禹治水築此,以望水勢。俗曰:十裡望。”《禹城縣志補叙》載:城西具邱,亦稱貝邱,世傳大禹治河築此,以望水邱。康熙五十年知縣曾九臯置祭田地54畝;雍正二年改建邱上。
考古證明,此處為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1974年,在此發現了灰土層,并陸續出土了石鏟、石斧、骨針、蔔甲、陶紡輪、蛋殼陶片等古人遺留的生産與生活用具。自1996年起,禹城先後修複、重建了禹王殿和禹王亭。進而,形成了現在頗具規模的“禹王亭博物館”。1977年被準許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到達禹王亭博物館時,已近中午,在導遊的引導下,我們依次參觀了享殿、大殿,最後登上高達八十米的禹王亭。站在高高的禹王亭上,環望四周,近處院内的杏樹、碧桃已經在春風裡吐露芳華、搖曳生姿;遠處吊塔林立,一片片高樓拔地而起。現在的禹城具有進入“國字号”行列的國家高新區這一平台優勢;生物産業、裝備制造業等在全國占有行業重要地位;特别是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物工程為主導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食品添加劑百強企業、“中國功能糖城”的支柱企業。
遠古時期,大禹率衆治水十三載,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以疏代堵,化害為利,終成一代偉業。現代的禹城人民秉承大禹精神,拼搏奮鬥,率先發展,經濟社會健康蓬勃發展。禹城,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新興城市,正在生機勃勃向我們健步走來。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