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中國教育行業有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起跑線就是指給孩子的教育,想來中國和印度的思想觀念都相當一緻。

而電影《起跑線》講述的内容大家都相當熟悉,學區房,私立名校,徹夜排隊求入學報名表,學校對孩子的面試筆試,對父母的面試筆試,印度的花樣和中國的花樣完全沒有分别。

這部電影用幽默的筆法,誇張地表現這一切。電影裡印度和中國出現的情景是一模一樣的。

影片裡幾乎運用的都是對比的手法,細品其實很有意思。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男主人公拉吉(也就是皮娅的爸爸)是一個非常愛自己的妻女的服裝店老闆,他對自己的妻子總是順從,無論妻子的做法到底是正确的還是錯誤的。

就比如她的妻子為了給女兒皮娅最好的教育,選擇去上排名第一的私立學校。但是要進入這所德裡最好的私立學校,德裡文法學校對于招生有一個條件:必須是住在學校周邊三公裡以内的學生才能申請。

拉吉夫婦為了讓女兒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上演了印度版“孟母三遷”,搬離了之前的舊市街,在私立學校周圍買了一套“學區房”,進而有了申請條件。而拉吉雖然内心不贊同老婆的做法,但他還是按照老婆的要求做了。

女主人公米塔是一個典型“虎媽”,在家庭中占有強勢地位,對女兒的疼愛呵護甚至覺得有些過分,對于丈夫也多是以指令的口吻來吩咐做事,給人感覺她才是一家之主。

她在某種程度上對女兒的教育問題十分焦慮,她觀念裡認為女兒上了公立學校就一定會變壞,最終導緻吸毒。

她的這一套理論如蝴蝶效應一般,好像隻要有一步沒有達到預期,就會導緻女兒走上不可逆轉的歪路。是以她想盡一切辦法要讓自己的女兒去公立學校。

不得不說,在育兒這件事上,媽媽永遠比爸爸更操心。

米圖就是這樣一位操心而焦慮的媽媽,她想為孩子選一所當地最好的貴族私立學校,但在和爸爸拉吉商量這件事時卻沒有達成一緻。

于是米圖用她強大的想象力說服了爸爸:女兒皮娅會因為階層而自卑,膽小,學壞甚至吸毒,一輩子就完了。

她的理由是:女兒皮娅不能再重複父母走過的路,接受父母以前接受的教育。

雖然我覺得這個母親太焦慮了,說服力也不進階,就是一種焦慮和雞娃,但這個父親拉吉當時說的兩句話卻讓我印象深刻:難道我們現在過的不好嗎?你不能預言皮娅将來會怎麼樣!

“難道我們現在過的不好嗎?”

相比媽媽米圖的焦慮,無論是在選擇學校還是生活習慣中都處處展現了她的焦慮。

皮娅和媽媽在一起時會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這種照顧是不自由和自我的。

媽媽好像有着很成熟絕對的育兒理念,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玩滑滑梯要先消毒,鼓勵孩子交朋友但從沒問過皮娅願不願意。

媽媽很愛皮娅,但她更關注的是對不對,而不是想不想。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爸爸拉吉正好相反,很佛系,而且知足樂觀快樂幽默,當然也很善良,情商很高,很會做生意(服裝店老闆)和鄰居們都相處得很愉快,也很會哄老婆,陪女兒玩。

影片中第一個打動我的片段就是拉吉陪女兒跳舞。

搬到富人區的米圖邀請貴族鄰居們來家裡宴會,響起皮娅最喜歡的一首歌,她開心地喊爸爸一起跳舞,可以看出這是他們經常會做的娛樂遊戲,也是印度人能歌善舞的天性。

最鮮明的對比出現了,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連有教養矜持的貴族孩子們都加入了,釋放天性,反觀那些舉着酒杯的大人們,一個個面面相觑,流露着驚訝和尴尬鄙夷的神情,是熱情快樂的拉吉可笑嗎?一個個道貌岸然端莊拘謹的樣子才更諷刺吧。

感覺皮娅和爸爸在一起時更快樂,也更天真活潑些,媽媽當然也很好,但她也代表着條條框框和一闆一眼。如果爸爸代表着自由,那媽媽就是規矩。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你不能預言皮娅将來會怎麼樣”

這句話真是太棒了。

有多少父母都是帶着自己的價值觀,認知和人生經曆在養育孩子。

我們常常喜歡把對自己的否定都映射在孩子身上,覺得自己是對的,是為孩子好,以此來剝奪孩子應該有的經曆和體驗,僅僅隻是憑着假設和想象。

我們也常常自私地把對自己的想象投射在孩子身上,以此來培養他們成為我們期待的人,可沒人問過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美其名曰“為你好”。

父母都是為孩子好的,但這些所謂的“好”,并不是平等和客觀的,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做出看起來明智的選擇,給點自己或許不算完美成熟但真誠中肯的建議,但終歸無法替他們做決定吧。

影片中像這樣的對比太多了。

米圖夫婦滿身奢侈品的優雅氣質和在窮人區不在乎形象的滑稽對比,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包括人情冷暖的對比都太強烈了,貧富差距太大,階級觀念固化,都是黑暗可怕的現實。

在為了進入貴族學校的焦頭爛額裡,拉吉一直在挑戰自己的底線,包括虛僞,賄賂,撒謊,侵占權益等,他并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是以一直是戰戰兢兢,和自己堅持的本性及價值觀是割裂的,是以在富人區顯得格格不入,也不認同貴族學校商人化的教育理念。

反而在窮人區遇到了希亞姆這溫暖樂觀的一家人,他們才收獲了真誠的友誼,希亞姆善良樂觀,勤勞真誠,最後當他知道真相,知道被欺騙,知道要維護自己的權益,準備去學校揭發拉吉時(希亞姆的兒子在貴族學校的免費名額被皮娅占用了),卻因為皮娅的一句“叔叔我想你們”而心軟,希亞姆說“她也是我的女兒”這種對孩子的善良、尊重和真心,格外可貴。

同樣,拉吉決定資助那所貧窮的公立學校,看到那些天真淳樸充滿希望的孩子們和有責任心的校長,拉吉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安心和踏實,這才是拉吉的本性,善良樂觀,淳樸真誠。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正如最後的主題升華,拉吉在舞台上演講所說:家長們隻重視孩子的能力,而非人品。我們曾認為這所學校(貴族學校)能讓她博學多識,進這所學校不是你們在培養他們,而是他們在滿足你們,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淪為一樁生意…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就是在不斷地遇見自己,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

影片一開始米圖激動地說:“我們不能讓皮娅接受和我們一樣的教育。”

到最後米圖溫柔地說:我就想讓皮娅成為你這樣的人,自信而善解人意。

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到底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有能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教育條件是父母的本事,但本事不等于見識,願我們的孩子被這個不公平不完美的世界溫柔以待,多多包容。

《起跑線》: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實是在不斷地看見自己

寫到最後:

最後,還想說明一個問題:教育在什麼時候成為了一種商品?

電影中有一幕是在學校的慶祝活動中,拉吉把公立學校的學生帶上了這所排名第一的名校的舞台,讓孩子們在這些家長的目光下展現自身的天賦。

台下的這些父母也因為他們的表演而鼓掌雷動,可是……在得知這些孩子隻是公立學校學生的時候,台下變得鴉雀無聲。

看到這些父母的表現,也因為校長的那段話,拉吉在這一刻醒悟過來,并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不再去為希亞姆的兒子争取名額,也決定讓自己的女兒放棄在這所“名校”就讀。并在台上說出了一段直白的、所有人都不敢說出來的話——校長不再是校長,而是一個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成了一門生意。

當拉吉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原以為台下的父母會為此掌聲雷動。

事實上,就算有一些父母對這段話産生認可,想為他鼓掌,最終也會因為身邊夫妻的制止而選擇沉默、選擇接受它。最終的結果就是,隻有妻子站起來為拉吉的勇氣鼓掌。多麼諷刺的一幕……

如今,随着社會競争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父母會陷入這樣一種教育焦慮中,教育公平的問題亟待解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