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中国教育行业有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起跑线就是指给孩子的教育,想来中国和印度的思想观念都相当一致。

而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内容大家都相当熟悉,学区房,私立名校,彻夜排队求入学报名表,学校对孩子的面试笔试,对父母的面试笔试,印度的花样和中国的花样完全没有分别。

这部电影用幽默的笔法,夸张地表现这一切。电影里印度和中国出现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

影片里几乎运用的都是对比的手法,细品其实很有意思。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男主人公拉吉(也就是皮娅的爸爸)是一个非常爱自己的妻女的服装店老板,他对自己的妻子总是顺从,无论妻子的做法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就比如她的妻子为了给女儿皮娅最好的教育,选择去上排名第一的私立学校。但是要进入这所德里最好的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学校对于招生有一个条件:必须是住在学校周边三公里以内的学生才能申请。

拉吉夫妇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上演了印度版“孟母三迁”,搬离了之前的旧市街,在私立学校周围买了一套“学区房”,从而有了申请条件。而拉吉虽然内心不赞同老婆的做法,但他还是按照老婆的要求做了。

女主人公米塔是一个典型“虎妈”,在家庭中占有强势地位,对女儿的疼爱呵护甚至觉得有些过分,对于丈夫也多是以命令的口吻来吩咐做事,给人感觉她才是一家之主。

她在某种程度上对女儿的教育问题十分焦虑,她观念里认为女儿上了公立学校就一定会变坏,最终导致吸毒。

她的这一套理论如蝴蝶效应一般,好像只要有一步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导致女儿走上不可逆转的歪路。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公立学校。

不得不说,在育儿这件事上,妈妈永远比爸爸更操心。

米图就是这样一位操心而焦虑的妈妈,她想为孩子选一所当地最好的贵族私立学校,但在和爸爸拉吉商量这件事时却没有达成一致。

于是米图用她强大的想象力说服了爸爸:女儿皮娅会因为阶层而自卑,胆小,学坏甚至吸毒,一辈子就完了。

她的理由是:女儿皮娅不能再重复父母走过的路,接受父母以前接受的教育。

虽然我觉得这个母亲太焦虑了,说服力也不高级,就是一种焦虑和鸡娃,但这个父亲拉吉当时说的两句话却让我印象深刻:难道我们现在过的不好吗?你不能预言皮娅将来会怎么样!

“难道我们现在过的不好吗?”

相比妈妈米图的焦虑,无论是在选择学校还是生活习惯中都处处体现了她的焦虑。

皮娅和妈妈在一起时会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这种照顾是不自由和自我的。

妈妈好像有着很成熟绝对的育儿理念,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玩滑滑梯要先消毒,鼓励孩子交朋友但从没问过皮娅愿不愿意。

妈妈很爱皮娅,但她更关注的是对不对,而不是想不想。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爸爸拉吉正好相反,很佛系,而且知足乐观快乐幽默,当然也很善良,情商很高,很会做生意(服装店老板)和邻居们都相处得很愉快,也很会哄老婆,陪女儿玩。

影片中第一个打动我的片段就是拉吉陪女儿跳舞。

搬到富人区的米图邀请贵族邻居们来家里宴会,响起皮娅最喜欢的一首歌,她开心地喊爸爸一起跳舞,可以看出这是他们经常会做的娱乐游戏,也是印度人能歌善舞的天性。

最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连有教养矜持的贵族孩子们都加入了,释放天性,反观那些举着酒杯的大人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流露着惊讶和尴尬鄙夷的神情,是热情快乐的拉吉可笑吗?一个个道貌岸然端庄拘谨的样子才更讽刺吧。

感觉皮娅和爸爸在一起时更快乐,也更天真活泼些,妈妈当然也很好,但她也代表着条条框框和一板一眼。如果爸爸代表着自由,那妈妈就是规矩。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你不能预言皮娅将来会怎么样”

这句话真是太棒了。

有多少父母都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认知和人生经历在养育孩子。

我们常常喜欢把对自己的否定都映射在孩子身上,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为孩子好,以此来剥夺孩子应该有的经历和体验,仅仅只是凭着假设和想象。

我们也常常自私地把对自己的想象投射在孩子身上,以此来培养他们成为我们期待的人,可没人问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美其名曰“为你好”。

父母都是为孩子好的,但这些所谓的“好”,并不是平等和客观的,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出看起来明智的选择,给点自己或许不算完美成熟但真诚中肯的建议,但终归无法替他们做决定吧。

影片中像这样的对比太多了。

米图夫妇满身奢侈品的优雅气质和在穷人区不在乎形象的滑稽对比,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人情冷暖的对比都太强烈了,贫富差距太大,阶级观念固化,都是黑暗可怕的现实。

在为了进入贵族学校的焦头烂额里,拉吉一直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包括虚伪,贿赂,撒谎,侵占权益等,他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所以一直是战战兢兢,和自己坚持的本性及价值观是割裂的,所以在富人区显得格格不入,也不认同贵族学校商人化的教育理念。

反而在穷人区遇到了希亚姆这温暖乐观的一家人,他们才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希亚姆善良乐观,勤劳真诚,最后当他知道真相,知道被欺骗,知道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准备去学校揭发拉吉时(希亚姆的儿子在贵族学校的免费名额被皮娅占用了),却因为皮娅的一句“叔叔我想你们”而心软,希亚姆说“她也是我的女儿”这种对孩子的善良、尊重和真心,格外可贵。

同样,拉吉决定资助那所贫穷的公立学校,看到那些天真淳朴充满希望的孩子们和有责任心的校长,拉吉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安心和踏实,这才是拉吉的本性,善良乐观,淳朴真诚。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正如最后的主题升华,拉吉在舞台上演讲所说: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人品。我们曾认为这所学校(贵族学校)能让她博学多识,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他们,而是他们在满足你们,教育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沦为一桩生意…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就是在不断地遇见自己,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

影片一开始米图激动地说:“我们不能让皮娅接受和我们一样的教育。”

到最后米图温柔地说:我就想让皮娅成为你这样的人,自信而善解人意。

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教育条件是父母的本事,但本事不等于见识,愿我们的孩子被这个不公平不完美的世界温柔以待,多多包容。

《起跑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其实是在不断地看见自己

写到最后:

最后,还想说明一个问题:教育在什么时候成为了一种商品?

电影中有一幕是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中,拉吉把公立学校的学生带上了这所排名第一的名校的舞台,让孩子们在这些家长的目光下展现自身的天赋。

台下的这些父母也因为他们的表演而鼓掌雷动,可是……在得知这些孩子只是公立学校学生的时候,台下变得鸦雀无声。

看到这些父母的表现,也因为校长的那段话,拉吉在这一刻醒悟过来,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不再去为希亚姆的儿子争取名额,也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放弃在这所“名校”就读。并在台上说出了一段直白的、所有人都不敢说出来的话——校长不再是校长,而是一个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成了一门生意。

当拉吉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原以为台下的父母会为此掌声雷动。

事实上,就算有一些父母对这段话产生认可,想为他鼓掌,最终也会因为身边爱人的制止而选择沉默、选择接受它。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妻子站起来为拉吉的勇气鼓掌。多么讽刺的一幕……

如今,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父母会陷入这样一种教育焦虑中,教育公平的问题亟待解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