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雷布斯”想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2021年3月30日,雷軍在小米釋出會上宣布“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釋出會上雷軍表示:基于小米的實際情況,該公司計劃在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約合657億元人民币)到智能電動車業務中,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币。小米集團決定以全資的形式,對智能電動汽車項目進行開發,是的,“雷布斯”想要變身“雷斯克”。

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雷布斯”想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雷軍為何要孤注一擲,投身汽車行業

汽車行業的規模是手機行業不可比的,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規模是5000億美元,而汽車市場的規模達10萬億美元,20倍之差,如此龐大的規模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2013年雷軍會見馬斯克,當時小米估值100億美元,特斯拉市值194億美元,9年之後,特斯拉市值6100億美元,小米宣布造車後股價立漲2.5%,市值6600億港元,兩者市值相差近8倍。顯然,在雙方都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提下,智能汽車行業是更好、更大的風口。

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銷量下跌20%的大環境下,新能源電動車卻逆勢增長41%。這份勢頭将會保持下去,能持續多久尚且不知,但能說明智能汽車的風向沒有錯。

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雷布斯”想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小米造車有哪些優勢與條件

小米使用者基數大,品牌認可度高。手機是每個年輕人最親密的随身物品,小米手機使用者衆多,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小米占了15%,在所有手機廠商中排名第四。這些使用者每天都在和小米的MIUI打着交道,小米的品牌認識度已然很高。

手機利潤壓的低,小米手機成本效益高。因為小米手機使用者多了以後,小米可以更好的銷售它生态鍊的各種産品,那些種類繁多的大、小家電,也包括旗下天星數科那樣的金融産品。小米汽車同樣如此,汽車也是親密陪伴的大件,利潤可以做得很低以追求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目的也是為了圍繞汽車建設或營銷現成的生态鍊産品,當然,或許會有數額更大的金融産品。

其他所有智能汽車廠商都沒有這麼大的使用者基礎,也沒有如此豐盈的生态鍊,不得不依靠賣車獲利。是以,小米汽車的最核心競争力大機率還是價格。

小米在手機和周邊行業有成熟的成功模式,複制到智能汽車行業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小米現金充足,這在文章開頭就提到了。

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透露,小米汽車将于2022年第三季度研制出首批工程樣車。第一階段将研發4款産品,包括兩款A+級車型和兩款B級車型。

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雷布斯”想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雷布斯”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2021年,小米市場佔有率15%,蘋果市場佔有率16%,雙方旗鼓相當,在手機行業把雷軍稱為“雷布斯”沒有問題。在智能汽車行業 ,小米要想追趕上特斯拉的市場佔有率難度巨大。

成本效益也不好打。在手機行業,蘋果單機利潤非常高,給主打成本效益的小米留下了充分的生存空間,兩者在錯位競争更或是不存在競争。而特斯拉的玩法明顯和蘋果不一樣,前期先引入價格近百萬的Model X和Model S,樹立豪華品牌形象,之後開始國内建廠推出30-40萬左右的Model 3和Model Y,降價下沉,吞食市場,即便跟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的車型相比,都有不錯的成本效益。小米汽車相較于特斯拉,成本效益怕拉不開太大差距,除非兩者不在同一價位競争。

跨界造車步伐邁得太大,其它造車新勢力的自動駕駛即将成熟。相對而言華為更謹慎,華為目前隻做整車自動駕駛的Tier1供應商,提供軟硬內建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蔚來的NOP,小鵬的NGP,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快要成熟,作為智能汽車最重要的核心,小米造車必須要飛奔追趕,這方面留給小米的時間不會太多了。

小米汽車2024年量産,“雷布斯”想變身“雷斯克”的困難在哪?

寫在最後

關注科技圈的都知道,小米雷軍和小鵬汽車何小鵬私交甚好,小米集團也是小鵬汽車的戰略投資夥伴,同時雷軍也是蔚來汽車的創始人之一,小米與北汽集團在智能駕駛方面也簽有戰略合作,在智能汽車方面上雷軍早已不算新手。目前小鵬汽車和蔚來汽車的發展在造車新勢力中相當強勁,小米造車的過程中,估計會有來自他們的多方面協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