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 緻
自倫敦金屬交易所恢複交易之後,倫鎳已經連續多日觸及跌停,截至3月22日,倫鎳的價格為28250美元/噸,從停牌前的5.5萬美元/噸,到現在已經接近腰斬。
好消息是,此刻作惡多端的“妖鎳”正在迅速降溫;但壞消息也接踵而至,新能源汽車“漲價上瘾”。
不久前,李想在微網誌中透露,現在漲價的車企,基本上是和電池廠商已經合同确定了二季度電池漲價幅度的品牌。至于沒有漲價的,大部分是漲價幅度沒有談妥,等待談妥後也普遍會立刻漲價。
從整車制造的角度來看,汽車生産所需重要原材料鋁、鎂、锂、鋼、石油、橡膠等價格持續走高,确實給車企帶來不小的麻煩。
而且近期一系列動蕩的主角“鎳”,既是車身的重要材料,也是動力電池不可或缺的關鍵。
但對比一下目前國内市場上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動作,不敢“加油”的燃油車,正保持着足夠的克制。
另一邊的新能源車,卻像是“炸藥桶”一樣,一點就着。
以特斯拉為例,短短8天就漲價3次。3月10日,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長續航版、ModelY高性能版均上調1萬;3月15日,Model 3後輪驅動版、高性能版和Model Y長續航、高性能版,漲幅1.4萬-2萬元不等;3月17日,Model Y後輪驅動版基礎再次上調15060元。
有了出頭鳥,就會有一群追随者。特斯拉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新能源車企也紛紛響應,陸續表示因為原材料上漲,隻好調整售價。
但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哪怕成本轉移的邏輯說得通,選擇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們,就應該被動“牛馬”地接受漲價車?
01 情有可原,但不理所應當
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30%,元旦前後便有車企借此宣布了第一次漲價。
帶頭的有特斯拉、零跑、哪吒、小鵬等一應熱門新能源車企,其中最高漲價高達萬元,最低的也有2,000元。
緊接着不久之後,“妖鎳”事件充當導火索,動力電池上遊原材料的價格一漲再漲。新能源車企們也借此梅開二度,開啟了第二波漲價潮。
是的,沒錯。這次新能源車企們的統一理由便是“原材料上漲”。經過多個信源确認,矛頭指向的便是動力電池的成本激增。
“鎳”瘋了,“钴”奶奶出沒,再加上“锂”了個大譜,整個動力電池原材料供應鍊,岌岌可危。
于是,最上遊的礦産資源擁有者樂開了花,像贛鋒锂業、華友钴業這樣的“礦主”,無疑憑此機會賺了個盆滿缽滿。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碳酸锂價格從年初的28萬元/噸,漲到了50萬元/噸;钴價從49.7萬元/噸,漲到了56.8萬元/噸;鎳價雖然有所降溫,但也從15.5萬元/噸,漲到了22.8萬元/噸……
如此一來,按照供應鍊層層遞進的邏輯,短期内飙漲的原材料成本,首當其沖的便是像甯德時代這樣的電池供應商。
緊接着成本轉移,也就有了文章開頭李想所透露的内部消息——“先談電池漲價幅度,再調高車價”的操作。
簡而言之,當成本轉移的手段作用在消費終端,電池廠商、車企降低了損失,消費者卻為愛發電,買了單。
當不少人奔走疾呼“買新能源車,就是今年最成功理财”的時候,不禁油然生出一種“被賣了,還替人數錢”的既視感。
當然,也許那些調侃的人,并不一定會去買“漲價車”,但總有奉行“資源永遠短缺”的人,自願出錢。
那麼,這裡就想老調重彈一下,究竟為什麼青山會去做空鎳。
與銅、鋁、鋅等品種不同,鎳的現貨市場、期貨市場規模都相對較小,市場資訊也不夠透明,像青山這樣的産業龍頭擁有着明顯的資訊優勢,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定價權”。
或是對自己産量的确信,抑或是對未來形勢發展的預判,是以青山才會希望通過做空期貨,實作對現貨風險的對沖。但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青山栽了個大跟頭。
然而其内在邏輯卻是不應該被忽略,“鎳王”青山基于自己多年的經驗,以及對自身鎳增産前景的了解,才有了“做空鎳”的市場判斷。
換言之,正是因為青山的“造鎳”技術有所突破,可使高冰鎳的供應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預判之下,才會有“鎳價即将下降”的結論。
是以你猜,等現在的風頭一過,鎳價會重新回歸正常嗎?
02 漲價的後果,可能是“亂局”
“隔壁威馬的銷售都說過,比亞迪宋DMi加價5萬也有人買。”
上周車市調查,當與比亞迪直營店的從業人員談及現在新能源汽車普漲的時候,其略帶調侃地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并接連補充道:“因為年底上海混動免費綠牌政策取消,為防止産能不夠難以在年前傳遞,上海的相關訂單可能會停止接收。”
盡管真假情況未知,抑或者是銷售人員的統一話術,但需要點明的地方在于,特斯拉漲價有人買單,是因為品牌力足夠;比亞迪漲價有人買單,是因為産品力與價格符合。
那麼其他品牌,又是憑借什麼,可以有恃無恐地加價在消費者頭上?
此前,有權威媒體報道稱,一家新能源車企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下半年至今,甯德時代動力電池已漲價兩次。按一輛新能源車的電池成本來算,上次漲了1萬元,前不久又漲了1萬元。
就此消息,C次元也向甯德時代求證,盡管甯德時代官方并未作出過多解釋,但仍回應到:受上遊漲價影響,已動态調整部分電池産品價格。
如此看來,動力電池的成本确實漲了。車企們表示難以控制成本,隻能進行調價也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但漲價之後的後果,又是什麼樣呢?
就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理想汽車那邊再次傳來消息。自4月1日起,理想ONE将由338,000元上漲至349,800元,上浮11,800元。
不難想象,或許李想提前透露行業現狀,就是為了給此時理想ONE漲價打個預防針。
而且根據目前有限的資訊推測,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Q2季度,恐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過。
對于車企來說,不管是身不由己也好,有意為之也罷,接下來的市場很可能會遭遇這麼幾種情況:
1、受電池成本激增,晶片供應危機、疫情、戰争等多方面影響,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轉入低迷;
2、大家漲價我也漲,強勢品牌依舊銷量好,弱勢品牌空有價格沒人買,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3、消費者不在意新能源汽車漲價,整體市場佔有率維持不變,市場情緒依舊向上;
4、消費者在意新能源汽車漲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市場大變局之下,部分新能源車企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汽車市場的多年磨煉,已經充滿了血與火的痕迹。新能源汽車賽道,看似年輕,但早已成為一片紅海。
過去接連被淘汰的品牌不說,眼前“名噪一時”的恒大汽車、衆泰等品牌,卻已經算是在“失速”的邊緣。
當然,不敢說新能源車企漲價不對,哪怕将價格加在消費者頭上,也能緩和一句“在商言商”。
隻不過必須清楚的一件事:車價應與産品力、品牌力相比對,漲價不代表品牌上升,甚至有可能會“崩壞”形象。
03 假如原材料降了,車價會降嗎?
好消息是,3月16日,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裝備工業一司會同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争局,已經聯合組織召開了锂行業運作座談會、動力電池上遊材料漲價問題座談會。
根據會議要求,産業鍊上下遊企業要加強供需對接,協力形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協作關系,共同引導锂鹽價格理性回歸,加大力度保障市場供應,更好地支撐大陸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健康發展。
除了這種自上而下的重點關注之外,市場本身的調節功能也将發揮重大的作用。
以锂鹽為例,作為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锂鹽終究是屬于周期性行業,有高光,就會有至暗時刻。
就像贛鋒锂業的老闆所說:“碳酸锂有20萬元/噸的昨天,也可能有4萬元/噸的明天。”
盡管現在受到原材料價格飙漲的長尾影響,大機率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也有理由去相信,有來有往才是正常的市場節奏。更何況,難道以後的電池技術就不再疊代創新了嗎?
根據研究機構Visual Capitalist相關研究,自2010年以來,锂離子電動汽車電池組的平均價格已經從1200美元/kWh下降到2021年的132美元/kWh。
而且可以确定的是,自1991年锂離子電池首次投入商用以來,随着化學和材料科學方面研究的突破,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了97%。
是以當問及如何解決原材料上漲對現有市場的沖擊時,甯德時代對C次元這樣回答道:公司主要從提高産品性能和能量密度,優化産品設計,改進生産工藝,提高産品良率,實作更高效的自動化生産,與産業鍊達成深度合作等方式降低生産成本和原材料成本。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電池技術的創新也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所在。
實際上,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産業界,電池技術的創新始終都在一步步跟進。無钴電池、锂金屬固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都可以算作是技術創新的産物,性能得到提升,而成本得到削減。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假如之後動力電池的成本得到進一步控制,此時競相漲價的車企們,也會随之降價嗎?
難道,隻會漲,不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