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辍學打工妹到潮汕女首富
1988年,一位國中辍學後在家務農多年的打工妹,選擇到深圳闖蕩。她來到了深圳寶安區西鄉,進了一家名叫“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的工廠。
她叫王來春,潮汕澄海人,21歲的她,和無數南下的打工妹一樣,在忙碌的流水線上,度過自己最青春的年華。
那個時候的工廠,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臨時搭建的宿舍裡,是一排大通鋪,沒有熱水器,沒有淋浴房,要沖涼隻能去旁邊的小木屋。食堂的飯菜沒有油水,再加上産線上的勞動強度大,經常是累到腿軟,餓到眼花。為了趕工期,加班、通宵是常事,有的時候淩晨兩三點下班,8點鐘又要準時出現在産線上。
即便是那個年代的人能夠吃苦,這樣的工作環境也讓許多人選擇“提桶跑路”。堅持下來的,也大多在青春耗盡之後離開,這就是無數打工妹的宿命。
但王來春,打破了這種宿命,她是打工妹中的非典型代表。
她在這家工廠幹了整整11年,一直幹到工廠更名為“富士康”,幹到了大陸員工能夠達到的最高職位——進階課長。
1999年,32歲的王來春決定離開富士康,和自己的哥哥一起拿出了所有積蓄,創辦了“立訊”公司。
後面的故事,就很勵志了。
隻用了10年時間,王來春就做出了一個上市公司,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立訊精密”,身價高達23億。
這種造富速度,用“商業奇才”來形容她不為過吧?
關于王來春的發迹,市面上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郭台銘的幫助。作為郭台銘曾經的“愛将”,王來春出去創業得到了這位前老闆的鼎力支援。立訊前期能夠存活下來,靠的就是富士康的訂單,很長一段時間裡,立訊精密就是代工之王富士康的代工工廠,有5成左右的業務都是來自富士康。
我們可以了解為,王來春把富士康的幾個工廠中的房間承包下來,自己出去單幹。
不過在創業10年,也就是上市之後,王來春開始真正地“單飛”。
在2010年前兩個季度,富士康業務的占比從5成左右降低到不到兩成。
那減少了富士康這個大客戶的訂單,從什麼地方補呢?
當然是富士康的大客戶蘋果了。做了十年的“二手代工廠”,王春來想盡了一切辦法要成為“一手”。
這10年來,王來春已經從過去那個生産線上的管理者,變成了資本運作的高手。她通過收購各種企業,逐漸撬開了蘋果的大門。
2010年,立訊精密收購了博碩科技部分股權,獲得了高壓AC接插件的認證。進入到了索尼和微軟的供應鍊。
緊接着,立訊精密又收購了聯滔電子,成為了蘋果連接配接線材的供應商。2014年,立訊精密自己研發了無線充電業務,成為了蘋果手表的供應商。2017年,獲得了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代工資格,如今已經是AirPods全球最大代工廠。2018年,又通過收購聲學領域幾家企業的股份,成為了蘋果電腦、平闆、手機的供應商。
這位富士康的“徒弟”,正式開始和“師父”搶地盤了。
立訊女工、王來春、庫克
2、
豪賭百億造車
要再創一個傳奇
又一個十年過去,王來春和她的立訊精密一路高歌猛進,2021年,她以607億元的财富,排名中國富豪榜第57位。30多年前那個辍學打工妹,變成了潮汕女首富。
多年來,人們對她的逆襲故事津津樂道,但王來春的傳奇遠遠不止于此。
王來春的老鄉李嘉誠說過:沒有一項生意可以永遠紅火下去。
王來春的立訊,在高歌猛進了多年之後,也遇到了危機和變數。
2021年,同為“果鍊”的一家名叫歐菲光的企業,因為未能達到蘋果嚴苛的标準而被剔除出了“果鍊”,直接導緻了該公司市值縮水了三分之二。其2021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全年淨虧損在19億到27億元。
這樣血淋淋的教訓,讓王立春不敢不改變。
這些年來,雖然擺脫了“富士康代工廠”,但王來春的立訊也是嚴重依賴于蘋果這個大客戶。從資料來看,在立訊精密的前5大客戶中,蘋果這個第一大客戶的營銷額占比達到了69%。
立訊與蘋果深度綁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蘋果的業績下滑,立訊也就應聲下跌。
2020年後,随着其他品牌的無線耳機陸續被推出,蘋果無線耳機的市場被分食。而作為全球最大代工廠的立訊精密自然受到了影響,淨利潤增速放緩明顯。
還有歐菲光的“前車之鑒”,警示着可能面臨着被替代的“滅頂之災”。
根據業内人士稱,蘋果公司是“最無情”的,他們從來不跟你講交情,隻講利益,講品質,講成本和效率,徹徹底底的優勝劣汰。
在這樣的“生死關頭”,王春來選擇了“豪賭”。
她拿出了135億元,要殺入造車行業。
2022年2月11日,立訊精密宣布,将拿出135億元與奇瑞新能源開辦合資公司。王來春的目标,并不是想要制造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畢竟造整車的話,135億元根本就不夠。
用王來春的話說:立訊精密不造整車,而是協同奇瑞新能源開拓為别人造好車的ODM業務(原始設計制造商),志在抓緊機會視窗拼進全球領先的一級供應商。
對于王來春和立訊,這将是又一場艱難的創業。汽車行業的标準比消費電子行業更為嚴苛。要知道,在全球汽車行業一級供應商的四大廠商裡現在沒有中國企業,而全球所有行業的一級供應商的百強裡,中國企業也僅有 8 家。
135億元的投入對于立訊來說,不是小數目,而且一旦進入到汽車行業,很可能這點錢也僅僅是入場券。
但創業就是如此,不成功則成仁。
3、
中國制造的縮影
王來春的這場造車豪賭,和她未雨綢缪的積極改變,也正是目前中國制造的縮影。
幾十年來,中國制造靠着代工融入到全球化工業體系之中,成為了“世界工廠”,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
但是在這樣的工業體系中,我們的代工廠能賺到的不過是微薄的利潤。
就拿國内那些千方百計擠進“果鍊”的企業來說,以他們之間的老大富士康為例,幫蘋果組裝一台手機,利潤最多9.5美元,也就是60多人民币。而這台手機再賣到中國,至少5000人民币起步。
不過利潤雖然少,但好在量大。我們有着全世界最多的“廉價勞動力”,别人吃肉,至少我們也能分一杯羹。
可現在,時移勢易,這種人口紅利也在逐漸消退,東南亞的代工廠強勢崛起,哪一個不是如狼似虎,早就對這塊業務垂涎已久。
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便你加倍努力,想要保持現狀也是不可能的。
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不可能隻靠房地産來支撐經濟,隻靠網際網路來支撐未來。任何一個大國同時也是制造業強國。當我們的制造業面臨着巨大危機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更多像王來春這樣敢于轉變,敢于冒險的企業家。
我們需要用更嚴苛的标準要求自己,需要制造出更高附加值的産品,從過去的“薄利多銷”的代工模式中,向着“掌握核心科技”的高端制造模式中前行。
希望下一個十年,王來春和她的立訊,能夠再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