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大家好,我是十一媽媽!歡迎收收看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孩子[咕咚咕咚]吃奶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聲音,你的奶水能讓寶寶健康長大,是件特别值得你驕傲的事情。但有些媽媽由于種種原因,奶水不夠,就需要有技巧的追奶。

今天,我就來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三個追奶的正确方法。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一、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3個名額:尿量、便便、體重

在說方法之前,我要說句大實話——

大部分媽媽是不用追奶的,奶水夠不夠,主要看寶寶有沒有吃飽,而不是說你非要變成[大奶牛]才夠。一般來說,你隻要按需喂養就可以了。

那麼怎麼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呢?

主要看三個名額,它們分别是大便、小便、體重,具體參考标準,我在前面文章《寶寶吃飽的三個标準》裡詳細說過,如果你記不太清楚了,可以再回去看一下。

如果寶寶以上三個名額都正常,那你就不用追奶。

但是如果你的寶寶是混合喂養轉純母乳喂養,或你覺得寶寶吃不飽了,那就要開始追奶了。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二、追奶方法:多親喂、使用吸奶器、緩慢減少配方奶

1、多親喂

首先來說[多親喂],這是最推薦的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事實上,真正造成奶水不夠的原因主要就一個——寶寶吸吮的不足。

我之前就說過,乳房是非常智能的,就像是一個工廠,寶寶就是客人,如果客人的訂單減少,工廠的生産量也就減少。

寶寶的吮吸時會刺激奶水分泌,使用這種方法,不僅你的奶量會增加,還能讓寶寶喝到更多的母乳。

不過,如果你覺得寶寶吮吸了,但沒有起到追奶的效果,可能還有兩個次要原因,分别是含乳姿勢不正确和乳頭混淆。

是以,總結來看,所謂[多親喂]要注意三點——

一是每天最少母乳喂養8到12次;

二是注意寶寶的含乳姿勢,要讓寶寶[深含乳];

三是注意使用正确的哺乳姿勢,讓寶寶能更好的吃奶。

具體含乳及哺乳姿勢。如圖圖: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2、使用吸奶器追奶

當然了,如果寶寶不願意幫你吸母乳,你也可以用吸奶器模仿寶寶的吮吸方式,這就是第二種追奶的方法——巧用吸奶器追奶。這裡我有一個操作步驟給你——

第一,先使用吸奶器的刺激模式刺激乳房,之後再切換到吸吮模式。

在用吸吮模式的時候,你可以把吸力一檔一檔往上調,調到某一檔,你覺得不舒服了,再往下降一檔,這就是你最适合的吸力,能吸出的乳汁也是最多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帶上吸奶器的乳溝保護罩時,要確定僅有少量的乳暈進入到管道中,乳頭能夠在管道内自由移動。

第二、擠奶的同時,你可以輕輕按壓乳房,這樣奶水會更多。

第三、吸完之後,再手擠奶3到5分鐘,幫助乳房裡的乳汁繼續排出。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使用吸奶器吸奶追奶的時候還有兩點要注意:

一是頻率比時長重要。

也就是說多久擠一次,比一次擠多久更重要。一般來說,奶水噴射出兩次之後,就要讓乳房休息一會兒,過一個小時之後再擠。

二是通常每次擠奶八分鐘左右就差不多了

你可以觀察自己使用吸奶器的情況。如果在擠的過程中,一次奶水噴射之後,第二次遲遲不來,那就不需要再擠了。

擠出的母乳你可以凍在冰箱裡慢慢拿給寶寶喝。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3、緩慢減少配方奶

第三種方法比較适合開始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你的寶寶已經開始喝配方奶,而你又難找到時間使用吸奶器,你也可以使用緩慢減配方奶的方式來追奶。

你可以先大概列出寶寶需要添加配方奶的時間點和每次添加的量,然後把這幾次的添加進行排序,看看哪一個時間是寶寶最願意待在乳房上的時間,你就從這一次開始減配方奶量。

建議你第一天的時候先嘗試減10毫升,然後每天根據寶寶的心情減10毫升到30毫升之間,最多不要超過50毫升。

三、追奶誤區:喝月子酒、使喝濃湯下奶、催奶奶師按摩催奶

說完三個追奶方法,我再來補三個追奶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喝月子酒下奶,這是一種民間廣為流傳的下奶神器。實際上,月子酒不僅不能下奶,還會降低母乳的産量,哺乳期應該盡量别喝酒,不管量多,小農度多低。

第二個誤區是喝濃湯下奶。這種方法也是非常常見的。其實作在大部分孕媽媽在孕期營養就已經很充足了,濃湯隻會讓你喝下更多的脂肪,讓你變胖。不說大量喝濃湯還會增加乳腺炎的風險。最後一個誤區是請催奶師按摩催奶。關于按摩乳房的害處,我已經在前面說過了,暴力按摩隻會讓乳房越按越糟糕。

【十一媽媽的母乳喂養全攻略】教你判斷是否需要追奶的标準及方法

其實,我了解媽媽奶水不夠時的那種着急。不過既然有科學又有效的方法,你不妨多試試,這對你和寶寶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有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分析,陪伴我們的孩子和他一起長大。

本文由居家的小男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