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虎年仲春,壽山石雕界最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新新氣象”,當屬剛剛于今年1月1日揭幕的“為新印鈕藝術館”。

這座以印章文化與藝術為主題的藝術類展館,坐落于著名的福州文化景區烏石山下,毗鄰三坊七巷,面積約300平方米,館藏豐富,涵蓋各類印鈕類展品,印鈕材質多元,不僅有福建本土最為熟悉的壽山石,亦囊括了其他多種材質的軟性印石。

此外,還有琥珀、水晶、象牙、德化瓷等不同材質體系下的印鈕作品。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展廳現場

來到這一場館,立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内部裝飾風格,完全有别于過往我們常見的,壽山石領域私人展館的古色古香,這裡以大面積的,當代藝術界流行的灰色調進行鋪陳。

館内的燈光、展櫃,則一律比照國内最先進的文博機關所用。

置身其中,猶如踏入一線城市中的藝術空間,帶有一絲特立獨行的氣質。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為新于從業三十周年之際創辦。

身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從1992年開始,陳為新就走上印鈕創作之路。

他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擅刻印鈕、動物,尤以古獸見長。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乾坤一氣》壽山芙蓉石 陳為新 作

在過往三十載藝術生涯中,陳為新“志于道,遊于藝”,遊覽國内知名石窟、摩崖石刻等曆代雕刻藝術經典,并遍訪各地博物館、知名藏家,從中汲取藝術“養分”。

三十年中,他潛心鑽研數千件壽山石藝術珍品和大量文獻史料,這樣的經曆不但令他深感鈕雕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令他産生了通過展覽、展館展示的方式,對古代印鈕優秀藝術進行普及的念頭。

在這樣的經曆沐浴之下,“讓更多人在觀展中領略中國印鈕藝術的精華與内涵”,亦成為陳為新創辦“為新印鈕藝術館”的初衷。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開放式展區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普通展區

學術引導

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在以作品欣賞、材質欣賞為先的壽山石雕刻領域,或許有許多人并不熟悉“古代工藝史梳理”以及“技法複興”的話題。

由于早年慕古、摹古以及遊學各地的經曆,陳為新強烈感受到了在“汲古為新”這一過程中,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他認為,在改革開放數十年的浪潮後,古典的傳統美學在壽山石行業曾經一度受到冷落,但在今後,它的複興則會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因為壽山石雕刻是依托于傳統存在的,它本身是一種中國文化根源上生成的枝條。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陳為新近年作品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三獅戲球》壽山掘性金獅峰石 陳為新 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尋春忘歸》壽山老嶺石 陳為新 作

如果不“識”古,則無以“汲古”,更無從“承古韻”,“襲古藝”。

不知古,則無根底,則不了解國人心中普遍認可的,潛藏于曆史中美學發展的共性,便更難談得上作出符合當代的“為新之舉”。

由于這一認知,從2013年起,陳為新就懷着一腔熱血,抛下了彼時水漲船高的壽山石市場,轉而加入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以一名研究員的身份開始埋首學術。

一邊以學術的認知來錨定創作的方向,一邊則以創作中的實際需求來印證學術上的研究成果。

研究與創作,彼此形成了合力,也帶來了此後他本人的藝術成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紫氣滿堂》壽山月尾紫石 陳為新 作

這樣的曆程,當然也影響到了“為新印鈕藝術館”中的展現模式。

在以發揚傳統壽山石雕刻産業文化為宗旨,将壽山石古典傳統石雕技藝發揚光大的大前提下,這座獨特的“印鈕藝術館”,給予人們的是一種以古典壽山石雕刻相關的學術成果、曆史展示以及藝術交流為導向的印象。

在這裡,有序地以曆史發展程序為脈絡,搭建出了一條由南北朝至民國時期的43件壽山石、印鈕雕刻文物所組成的序列,清晰地完整地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了一條鈕雕與壽山石相輔相成,發展至今的完整發展軌迹。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與此對應的是陳為新本人以不同技法,不同年代造型的研究成果,進行實際創作的百餘件壽山石雕刻,尤其是鈕雕作品。

古、今互映,對于參觀者來說,會有一種更加直覺的“移形渡影”“存續變化”之感。

更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的,則是曆史與作品之外,館内的“開放式展陳”。

如同我們常常在大型博物館中見到的那樣:在“為新印鈕藝術館”中,猶如書房一樣的陳列占據了不小的位置。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印八仙·暗八仙》壽山金獅峰石 陳為新 作

誠如大家所知,這種“實境展示”是近年來流行于國内大型博物館的一種特殊文博式布展手法,布展者選用這類展示方法,目的是給參觀者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沖擊感。

在“為新印鈕藝術館”中也不例外:清玩、印章、篆刻展品,都被巧妙而自然地嵌合于空間中的案頭、高幾,顯得自由、随意,但富有情趣。

加之館内的一扇圓窗,又恰好借烏石山上的青山綠樹,引來館外的悠然,解脫了室内的局促。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展廳一角 坐擁烏石山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陳為新收藏的篆刻作品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開放式展廳中呈現的印蛻

“空間”的概念,在這一場館中是被重視的,并且也确實地得到了強調與升華。

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抽象的曆史概念中投入具體的情境:文人墨客、王公貴胄的雅玩之趣,當代人的美學享受、空間打造,都可以在這裡有具體的模拟——曆史、空間、作品,在這一“攝神入室”的小齋中融為一體。

這毫無疑問是一項嶄新的互動方式:參觀者們得以從三個不同的方向來認知壽山石以及印鈕雕刻的發展,即獨立的曆史動線、全面的當代傳承以及明确空間互動感。

對于在本土曆史悠久的壽山石類,印鈕專項領域的場館中,“為新印鈕藝術館”的這種融合之法,從方式上是“新穎”,自形式說乃“新奇”,由觀念處談則“新潮”,确實不負其“為新”之稱。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多元視角

解鎖雕刻技藝新玩法

對于一個現代化的場館來說,視角上的選取是僅次于陳設的。

換句話說,不但要決定“看什麼”,更要在“怎麼看”上給參觀者、交流者們不同于往常的路徑。

在“為新印鈕藝術館”中,我們也見到了這方面的努力,它展現在一種多樣視角的融構上。

在這裡,核心的理念是提供“更多視角,更多選擇,更多感受”。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螭虎穿環》壽山紅黃芙蓉石 陳為新 作

這一點從展區的劃分上可以清晰地感覺:

最為吸引人的“新視角”,是符合當下時代的“科技視角”。

在這一場館内,有投影裝置、電子觸摸以及語音導覽。用手機掃描展櫃中的二維碼,相關區域的展品資訊以及區域的語音介紹就可以通過手機播放。

學術交流活動中,投影儀則會在降下的幕布上播出相應課件、紀錄片等,以影音的方式對涉及的内容予以生動的補充。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館藏明清各種材質印鈕

而在展廳的顯眼處,也有在展展品的文字資料、高清圖檔滾動播放着。

參觀者對于觸摸屏上的資料,可以動手縮放、選擇,它能将雕刻作品從原樣放大到200倍,供觀賞者從材質的特色、刀法的魅力方面慢慢品味作品的味道。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觸摸屏

這種高科技的設施在福州的博物館、美術館中還不多見。

但對于想要詳細觀看細節,或者對展品缺乏一些細緻認知,而又迫切有此願望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更親切也更炫酷的方式。

可以說,是一種新視角下,“緊跟時代的通途”。

而在這些提供給人們的内容中,也加入了不少陳為新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資訊。

這又是一種學術和科技的共存、共進,兩種視角,所交彙出的新的流向。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唐風瑞獸鈕》對章 壽山芙蓉石 陳為新 作

除此之外,“為新印鈕藝術館”還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工藝技法交流、展示區。

在僅于學術交流活動中開放的二樓雕刻技藝展示區中,還有一個帶有工作台的小型空間。

在館方的計劃中,這裡将在學術交流、讨論時用于雕刻過程展示,對于更多需要深入了解、學習和認知這一藝術領域的參觀者來說,他們可以從實踐當中擷取直接的一手經驗,而不再會受困于間接知識,也不再會因為想象中産生的種種缺失而對技法的運用方式而感到迷惑。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摹塑的油泥稿

而在這一區域的下方,一樓同樣位置中,則是展出13件對文物展品進行摹塑的油泥稿,它們的出現,正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對印鈕雕刻的設計、摹寫和學習過程能夠一目了然。

這樣上下一體,互為關聯的巧妙構置,也是過往本地這一類别私人展館中所鮮見甚至是獨有的。

這一視角的存在,是希望更以“承古韻,襲古藝”這一思路為切入點,吸引更多的年輕愛好者走近、走進中國傳統印鈕藝術、壽山石雕刻藝術。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渡海觀音》壽山黃汶洋石 陳為新 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隋制卧獅》壽山芙蓉石 陳為新 作

陳為新對此的看法是:唯有在接觸學術成果的同時,知道這些成果如何應用于現實創作,學術才能激發大家探尋的興趣。

通過對巧妙工藝的示範,在鑒賞、了解上才能“知其然,知其是以然”。

誠然,在過去數千年中,巧妙的技藝,過往都是雕刻者、生産者獨有的視角,但它不應隻為雕刻者所有,更應該面向整個愛好藝術的群體。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普濟衆生》壽山金獅峰石 陳為新 作

種種的新意,似乎都在向我們表明:這裡不僅僅是一個以個人作品展示為中心的空間,而是一個緻力于推動藝術交流、技藝切磋與文化傳承的平台。

當我們問起這個藝術館的未來規劃,陳為新說:“我希望今後有更多的年輕藝術家、收藏家到我這兒舉辦文化沙龍、主題展覽。”他認為“這個館是以我的名義開辦的,但它有它應盡的曆史責任、學術責任,它最終的使命,是推廣壽山石雕刻的文化、印鈕發展的文化,培育出一塊能夠讓年輕人回到傳統中,了解中國文化的土壤。”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上司嘉賓合影

館/藏/精/品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山海百靈》壽山高山石 陳為新 作

13.2×13.2×13.2cm

此件為高山石材質,鈕工主體是山子雕刻之結構風格,融多種技法于一身,容山海玄奇于印台之中,故名“山海百靈”。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天祿》壽山汶洋石 陳為新 作

5.3×2.8×8.3cm

此件為紅黃白三色汶洋石材質,刻天祿鈕,形象優雅雄犷,是一件近年來代表作者風格的典型之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六陰會變》壽山結晶芙蓉石 陳為新 作

4.4×3×6.5cm

本作取結晶性芙蓉石為材,作“螭虎穿環”鈕,其名取自《易經》,黑白雙色螭虎絞纏,代表陰陽交織、轉變的時刻。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明式獸鈕章》壽山雙色荔枝洞石 陳為新 作

3.1×3.1×8.7cm

本作由荔枝洞石雕刻,色彩淡雅清妙,刻瑞獸鈕,其體态的生動準确,銜接變化匠心獨運,是作者近年來一件經典之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遊鵝戲蓮》壽山五彩芙蓉石 陳為新 作

7.5×7.5×8.5cm

本作為壽山月洋系礦脈出産的五彩芙蓉石材質,刻雙鵝銜蓮鈕,雙鵝圓轉生勢,如陰陽抱合,曲盡其妙。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螭虎戲珠》壽山結晶芙蓉石 陳為新 作

2.6×3.8×7.5cm

本作所取材質為結晶性芙蓉石,紅白雜糅,豔光四射。法清中期工藝風格,刻螭虎戲珠鈕,氣息渾厚,矩度合宜。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馴象調心》壽山月尾綠石 陳為新 作

4.1×4.1×6.2cm

此作取材月尾綠石刻為馴象紐,代表修持佛法後心靈逐漸平靜。大象姿态雍容,人物刻畫纖毫畢現,神态安詳。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仰德率舞》壽山坑頭石 陳為新 作

15×11×23cm

坑頭石雕刻而成,“仰德”,即“仰華夏之休風,戴聖朝之威德”。胡人牽引獅獸率舞即為頌揚盛世的朝賀之意。

藝/術/簡/介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陳為新

福州羅源人,1992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先生學藝,至今從事壽山石雕刻藝術30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進階工藝美術師,出版三本相關書籍,發表多篇雕刻技藝論文,創作的作品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30多項,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文化名家工作室,注重社會責任承擔和參加公益活動,向各慈善機構捐款和捐贈作品義拍。

《文化生活報》版面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為新印鈕藝術館:烏山上下,踏石留印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内統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