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困獸”,還是胸有成竹。
文/徐珊珊
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加速出海,包括上汽、蔚來和小鵬等電動汽車品牌都将挪威作為了出海第一站。相比之下,印度是隻屬于少數人的戰場。
印度新車和二手車電商平台CarDekho顯示,目前印度市場上,共有12款在售電動汽車,涵蓋價格最低的孟買品牌Strom Motors R3,以及高達2040萬盧比(約合人民币170萬元)的奧迪RS e-tron GT。
當然,中國品牌也沒有錯過這個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如名爵ZS、比亞迪E6等電動車型已經成功進軍印度市場。除此之外,長城歐拉R2(歐拉白貓)似乎有望在今年3月底登陸印度。

總是事與願違
攻下印度的目标,曾被長城汽車寄予無限期許。
長城汽車于2016年啟動在印度班加羅爾的研發中心;在2020年2月舉行的印度車展上,長城汽車攜歐拉R1、歐拉iQ等車型一同亮相,正式對外公布了“印度市場戰略”。
根據計劃,長城汽車2021年将在印度市場引入兩大品牌,分别是主攻SUV的哈弗及新能源品牌長城EV。“印度市場将成為長城汽車戰略布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長城印度子公司市場和銷售總監Hardeep Singh Brar如是說。
時至今日,長城汽車印度業務傳出的進展,更多的卻是人員流失、業務擱淺等層面的消極信号。
印度《經濟時報》旗下汽車媒體近日報道稱,由于近四年來長城汽車在印度的業務沒有任何起色,該公司戰略與規劃總監 Kaushik Ganguly選擇了離開。3月21日是其留任長城的最後一天。
Kaushik Ganguly在2018年10月加入長城汽車在印度的大家庭,負責印度市場的整體業務戰略,包括品牌與産品規劃。
或許是歐拉R1遲遲沒有現身印度市場,又或者長城對印度的10億美元投資懸而未決,變數重重,一些重要角色在近兩年相繼離開。去年,Hardeep Singh Brar辭職加入了起亞印度公司。
而據路透社早前報道,出于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采取的投資限制,長城汽車決定将計劃投入該國的10億美元中部分資金轉移至巴西。這項投資是長城印度市場戰略的一部分,但據稱受到印度政府阻撓,投資無法落地。
同時,長城汽車購置通用汽車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塔裡岡工廠的交易也一直沒有進展。這項收購原本預計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但長達兩年的審批等待或許一點點侵蝕了長城的耐心。據悉,長城汽車負責印度市場業務的James Yang已被調至巴西市場。
而同年與通用汽車達成收購協定的泰國羅勇府工廠,已于去年年中正式投産。對于印度市場業務,長城早有謀劃,怎奈事與願違。
用一款歐拉R2 實作從0到1?
即便現狀如此,長城汽車似乎依然沒有打算放棄印度市場。尤其在電動汽車領域,印度市場體量可觀且亟待開發。
根據CarDekho平台資料,目前印度市場在售的12款電動車品牌有塔塔、Strom Motors、寶馬、Mini、捷豹、保時捷、奧迪,以及中國品牌上汽名爵和比亞迪。車型價格最低至45萬盧比(三輪電動車),而價格最低的四輪電動車是122.4萬盧比(約合人民币10萬元)的塔塔Tigor。
從清單中可以發現,名爵和比亞迪在印度市場推出的電動汽車車型價格極為接近,都在人民币20萬元左右。如果根據中國市場規律,20 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和10 萬元以下的低端車型都是熱銷的新能源車。
而10-20 萬元的純電動乘用車銷量表現之是以平淡,安信證券認為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車型價格相對較貴,而續航裡程短以及充電速度慢。
不過,印度畢竟不同于中國,消費者對于價格更加敏感。以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為例,中國品牌小米、vivo、OPPO、Realme等四家合計市場佔有率超過6成,主要暢銷産品仍集中在中低端領域。
比起用“iPhone”攻下印度市場,也許用親民的“Redmi”的速度會更快一些。這或許也是長城汽車用歐拉R2出戰印度的原因之一。據預估,歐拉R2單車價格有望達100萬盧比(約合人民币8.35萬元),基本與國内市場售價持平。
2021年,歐拉銷量實作13.5萬輛,其中,黑貓和白貓車型全年累計銷量超過8.8萬輛,占歐拉品牌總銷量的65%。2022年年初,由于訂單積壓較多,兩款車型已宣布停售。
按照這一思路,雖然白貓在印度上市的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認,但不可否認的是,用一台8萬元暢銷小車切開印度市場,長城這步棋出錯的機率極小。在印度總理莫迪提出的2070年實作碳淨零排放的目标指引下,在印電動車企都将受惠于當地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方針。
而這款車型是否會如預期一般在印度發售,可能決定着長城汽車在該國市場的業務進展。因為,更多的競争對手正急湧而來。
包括特斯拉、奔馳、沃爾沃、現代和福特等品牌也将帶着旗下電動汽車登陸印度市場。CarDekho網站顯示,特斯拉Model Y有望在今年3月底面向印度消費者發售,而Model 3、Model S、Model X及Cybertruck可能會在2023年于印度推出。
馬斯克解沒解決完進口關稅問題我們不知,但中國品牌攻下印度,或許隻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