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頓悟!發推50張圖文,講透認知偏差

不久前,馬斯克在推特上發了一條50張配有文字圖檔的博文,還配上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些圖檔内容)應該在人年輕的時候就教給他。”

“狂人”馬斯克懊悔自己年輕時沒人教他就是以下長圖裡的“50種認知偏差”。

50種認知偏差

馬斯克頓悟!發推50張圖文,講透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什麼?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也就是你不理睬客觀事實,你隻要“你覺得”。

1、基本歸因錯誤:我們經常根據個性或者性格來定義别人,但會用情境因素幫自己開脫。

2、自私偏見:失敗總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3、組内偏愛:我們會更喜歡圈子内,而不是圈子外的人。

4、從衆效應:随着越來越多的人接收到某些理念、時尚和信仰,這些理念的影響也會随之壯大。

5、群體思維:人們更希望與團體能保持一緻與和諧,為了盡量減少沖突,我們偶爾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決定。

6、光環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有積極的特質,這種積極印象就會輻射到那個人其它的特質當中(同樣适用于負面特質)。

7、道德運氣:一個更好的結果會提高人們對其道德的評價,反之亦然。

8、錯誤共識:現實中支援我們觀點的人,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少。

馬斯克頓悟!發推50張圖文,講透認知偏差

9、知識的詛咒:一旦我們知道了某件事,就很容易假設其他人也同樣知道這件事。

10、聚光燈效應:我們會高估人們對我們的行為和外表的關注程度。

11、可用性啟發式:我們在做出判斷時,通常都依賴于腦海中出現的最直覺的例子。

12、防禦性歸因:一件事故中,目擊者會隐秘地擔心自己也受到同樣的指責,如果目擊者與受害者的經曆更相似,他們就會更少地責怪受害者,轉而去攻擊加害者。反之亦然。

13、世界公正假設:人們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是以,我們會認為出現不公正的事是有原因的。

14、樸素現實主義:我們習慣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的或者有偏見的。

15、樸素犬儒主義: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比他們表現出來的還要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16、福勒效應(又名巴納姆效應):我們很容易接受一些含混不清,用途廣泛的詞來形容自己的性格。

17、鄧甯·克魯格效應:你知道的越少就越自信,知道的越多就越謙虛。

18、錨定效應:我們做決定時非常依賴第一眼資訊。

19、自動化系統偏差:我們很依賴自動化系統,甚至有時候會過于相信,導緻真正正确的決策被修改了。

20、谷歌效應(又名數位健忘症):我們經常會忘記在搜尋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資訊。

馬斯克頓悟!發推50張圖文,講透認知偏差

21、阻抗理論:自由受到限制時,我們會産生不快,是以會做出一些被禁止的行為來釋放情緒。

22、确認偏差:我們傾向于找到并記住能證明我們想法的資訊。

23、逆火效應:當一個錯誤的資訊被更正時,如果更正的資訊與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會無端加深人們對錯誤資訊的信任。

24、第三人效應:我們會認為别人比自己更受到大衆媒體的影響。

25、信念偏差:當我們判斷一個觀點是否可信時,憑借的不是這個觀點是否正确,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相信這個觀點。

26、可用性級聯:某些事情越是被公開和重複讨論,為了融入社會,我們就越會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

27、衰落主義:我們會更傾向于将過去浪漫化,并消極地看待未來,認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28、現狀偏見:更傾向于保持不變,認為即使是有利的變化也是一種損失。

29、沉沒成本謬誤(又名承諾更新):即使面臨着負面的結果,人們也不願意放棄前期投入,反而會在這些注定失敗的事情上投入更多。

30、賭徒謬誤:認為未來的可能性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

31、零風險偏差:人們會追求讓小風險趨于零,卻不會通過某種方式降低大風險的機率。

32、架構效應:人們經常從相同的資訊中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取決于資訊呈現的方式。

33、刻闆印象:人們普遍認為,盡管沒有具體的個人資訊,但一個群體的成員肯定有某種相同的特征。

34、外群體同質性偏差:人們會認為圈外人千篇一律,而自己圈子裡的人各個不同。

35、權威偏見:我們信任權威人物的意見,并經常受其影響。

36、安慰劑效應:當我們相信某種(原本無效的)治療會奏效,它通常就會産生一點點生理上的效應。

37、幸存者偏差:人們更傾向于關注那些幸存下來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失敗了的。

38、精神活動過速:我們對時間的感覺取決于創傷、藥物使用和體力消耗。

39、瑣碎法則(又名自行車棚效應):人們通常會對瑣碎的問題給予不成比例的重視,同時又避免面對更複雜的問題。

40、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比起已經完成的任務,人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41、宜家效應:人們會更看重自己參與了一部分創造過程的東西。

42、本·富蘭克林效應:人們喜歡幫助别人。如果我們已經幫了别人一個忙之後,我們會更期待去幫他另一個忙,而不是從他那得到一個回饋。

43、旁觀者效應:周圍人越多,我們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44、暗示感受性:我們,尤其是兒童,有時候會将提問者的想法誤認為是記憶。

45、虛假記憶:我們會把想象誤認為是真實的記憶。

46、潛隐記憶:我們也會把真實的記憶誤認為是想象。

47、聚類錯覺:我們會在原本随機的資料資訊中發現模式和規律。

48、悲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高估壞結果的機率。

49、樂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對好結果過于樂觀。

50、偏見盲點:人們不認為自己有偏見,還會覺得别人比我們自己更偏激。

來源 | 萬氪 Mancode

文章推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