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足即将迎來與沙特阿拉伯的12強賽比賽。與此前的幾場比賽不同,如今國足已經徹底失去了晉級世界杯的希望,是以本場比賽除了被要求“不崩盤”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考察新人,至于成績方面反而沒有了要求。這一次,李霄鵬也确實将幾位“新人”補充到國足當中,但整體來看,球隊的新老交替工作仍不容樂觀。

“30+”老将超過一半
按照平均年齡計算,本屆國足25人球員名單,平均年齡大約28.92歲,相比之前這是一個還算不錯的進步。要知道,2019年亞洲杯期間,國足平均年齡超過29歲,是亞洲杯參賽球隊中最“老”的;而在12強賽期間,國足的首發陣容平均年齡甚至一度突破30歲。這次能把平均年齡降下來,主要是因為李霄鵬招募了幾位“年輕”球員,包括24歲的高天意、23歲的戴偉浚、26歲的高準翼等人。
但是,平均年齡有所下降,國足的人員結構仍然顯得不太合理。在名單中,年齡超過30歲的老将多達12人。如果把92年出生的金敬道和李磊也包含在内,那麼國足“30歲俱樂部”的成員就達到了14人,超過整個名單人數的一半。而在這些老将當中,張琳芃、蒿俊闵、吳曦、王燊超等人,“肉眼可見”仍将繼續占據重要的位置。
此外,國足名單中,目前真正算得上處在24~28歲的職業巅峰年齡的球員,僅有7人,分别是高準翼、徐新、張玉甯、童磊、劉洋、蔣光太和高天意。其中能夠在國足主力陣容中站穩腳跟的,僅有蔣光太一人,徐新和張玉甯仍在為一個穩固的首發名額努力,其餘四人要麼是邊緣國腳,要麼就是純“新兵”。
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足目前可用的當打之年的球員,實際數量其實很少,而老将無論在人數還是實力上,仍然比相對更年輕的球員有優勢,這也是國足開展“新老交替”工作最大的困難。
“新老交替”實屬無奈
其實,早在2017年,“新老交替”便是國足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當時國足在2018世預賽12強賽中功虧一篑,而球隊陣容老化的風險也已經初步顯現。再加上彼時的中超多年沒有産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很多人已經預見:那支還擁有郜林、馮潇霆和鄭智的國足,很可能就是未來幾年内都不會被後來者超越。沒想到還真是一語成谶。
從裡皮開始,國足的新老交替就一直進行得十分緩慢。裡皮雖然一度提拔了韋世豪、何超、楊立瑜、高準翼、黃紫昌甚至王靖斌這樣的球員進入國足,大刀闊斧進行年輕化改革,部分新人的表現也确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最終這批球員或出于自身實力缺陷、或受制于傷病及場外因素影響,始終無法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國字号大将,甚至有些人已經“泯然衆人”。直到今天,僅有00後小将朱辰傑成為了國足陣容中穩定的一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裡皮執教的後期開始,國足的整體陣容就已經開始極速老化,甚至成為了一個無法被治愈的“頑疾”。2019年亞洲杯,裡皮率領最“老”的國足出征;卡達世界杯預選賽40強賽,裡皮手下的球員再度以30+的老将為主。等到李鐵繼任國足主帥時,随着原有球員年齡的進一步增長,以及幾位年齡同樣30+的“巴西族”歸化球員正式進入國足,整個球隊繼續滑向老化的深淵。
這一次,李霄鵬在大名單中增添了幾位年輕球員,與其說是為了鍛煉新兵,不如說是實屬無奈。如果不是因為幾位歸化球員拒絕回歸國足,如果不是因為國足已經無欲無求,李霄鵬是斷然不敢如此“大膽”地啟用新人,畢竟中國足球的“年輕一代”有幾分實力,過去幾年早已經驗證過了。當然,諷刺的是,即便如此國足的平均年齡仍接近29歲,可見“新老交替”,是一個多麼難以完成的目标。
備戰亞洲杯不容樂觀
從“戰略”上看,國足的重心其實已經轉移到了明年舉辦的本土亞洲杯上。以國足的實力,繼續仰賴12強賽的這批球員,定然無法在亞洲杯上有所作為,是以必須指望新人盡快成長起來。隻不過,利用有限的兩場12強賽,究竟能讓新人得到多少鍛煉機會?更何況,在上級“不崩盤”的要求之下,剛剛經曆了兩連敗的李霄鵬,又敢給新人多少登場時間?
這一切都是未知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長期缺乏所謂的“青年才俊”,必然會讓國足到明年亞洲杯時,仍會繼續仰賴老将們的發揮。到那時,盡管我們可能會在國足的首發名單中看到張玉甯、朱辰傑或者戴偉浚這樣的名字;但真正的中堅,無疑還會是吳曦、武磊,甚至艾克森這樣的老面孔。
考慮到如今的大環境,如果12強賽結束後國足仍然難以進行國際熱身賽,那就意味着留給球隊“練兵”機會已經非常稀少。作為亞洲杯的東道主,國足顯然不會甘心于在明年的大賽上無所作為,至少應該在8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隻不過現在來說,國足即使希望向前邁進一小步,都需要經過極為艱辛的努力。(阿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