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微信公衆号推送規則變更

請将“探照燈好書”設為星标

不錯過每一期好書推送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Book Review

探照燈好書評委 | 周立民(學者、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

《我們都是馬戲團:伯格曼文集》所附的年表告訴我們:伯格曼曾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然而,他卻從未得過最佳導演獎和編劇獎,對于“自電影發明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伍迪·艾倫語)而言,這不是諷刺,而是提示我們任何評獎标準都無法改變藝術家的真正成就,傳媒時代很多虛浮的假相更不足以構成對于一個人的真正認定,唯有他的電影才是高聳的紀念碑,恰如伯格曼自己所言:“藝術家參與辯論的唯一工具就是自己的作品。”

對于自己的作品,伯格曼有他的追求,在本書很多文字中明确表白過;對于看過很多他的電影的觀衆而言,此書無疑是打開這些電影的百寶囊——在“第三部分我和我的對話”中,他竟然化作另一身份采訪自己,可見他急于剖白的心理是多麼強烈。“聆聽,發現,了解,再創造,一生如此”,伯格曼也需要我們這樣來對待。

于是,我在他那富有質感的文字中獲得感動,如他寫小時候與父親在一起,“我們一起在春光燦爛的田野上騎車,父親教我識别路上的樹木、花草和飛鳥的名字……”;如他嘲諷那些文學家和批評家,“這些人都有将語言的晦澀難懂發展到極緻的本事,并都懷着将無聊進行到底的決心”,他們使用的語言“根本不是人話”;如他悟到的藝術經驗:越具體越好,真正的藝術家是用心來對話的。……

我還特别喜歡這本書的編法,它不是整齊劃一的某一類文體的純潔集合,而是雜七雜八的大雜燴:散文、影評、劇評、電影宣發單上的解說詞、劇本的前言、訪談……它以這種形态把伯格曼複雜而豐富的精神世界呈獻給我們。

文 /英格瑪·伯格曼

關于《第七封印》

在我小的時候,父親有時候會準許我跟着他去斯德哥爾摩周邊的農村教堂布道。我們一起在春光燦爛的田野上騎車,父親教我識别路上的樹木、花草和飛鳥的名字,我們一整天相伴同行,全然不去理會外面世界的苦痛。

對于一個小男孩來說,布道自然隻是屬于大人的事。當父親穩重地站在教堂的宣講台上,帶領着整個教區的教民祈禱、唱詩和傾聽的時候,我的興趣就轉向了教堂裡面的神秘世界: 教堂的穹頂、厚實的牆壁和彌漫其間的永恒的氣味。陽光透進花窗照在教堂天庭的中世紀壁畫上,鑿進牆裡和天花闆上的雕像,鋪開通向幻想世界的所有道路:這裡有天使、聖人、龍、教徒、魔鬼和人,還有各種神奇的動物 :伊甸園裡的蛇、巴蘭 (Balaam)騎的驢、約拿的鲸魚和《創世記》中的神鷹。它們被描繪在天國、人間和地獄的風景中,看上去遙遠神奇卻又帶着種我所熟悉的美麗。森林裡,死神在與騎士下棋;一個光着身子的男人死死抓住樹幹,瞪大的眼睛中充滿驚恐,在他身下,死神開心地鋸着樹樁;遠處輪廓柔軟的山巒上,死神正拉着人們跳舞,最後一支通往死亡國度的舞。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教堂另一側的穹頂上畫着聖母瑪利亞,她站在玫瑰園裡,懷抱耶稣。瑪利亞長着農家婦女一樣的手,面色嚴肅,飛鳥盤 旋在她的頭頂。

中世紀的工匠們用敏感、技藝和喜悅創造了這個世界,我立刻被它深深地打動了,這個世界變得與我生活的有父母兄妹在身邊的世界一樣真實。可同時,我竭力想逃開教堂正中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稣,我的心感受着十字架上凝聚的強大暴力和巨大痛苦。多少年後,對于信仰的堅持和疑惑時刻追逐着我的思考。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将兒時的這段經曆和感受具體地表達出來,我一直在為這個問題尋求答案。

我的目的是像中世紀的工匠畫畫一樣地創作,擁有同他們一樣的普世觀、敏感和激情。我的人物要哭,要笑,要喊,要 叫; 他們害怕,受苦,質問,不斷地質問,他們怕的是鼠疫,怕的是末日審判,他們的星星是苦艾草。

我們的恐懼不同,但我們的言語相同。

我們的疑問從來沒有得到過回答。

猶在鏡中

我們在戲劇學院談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做演員?大家談得很深入,同時也感到很迷茫。老師和學生都像在一片幾乎沒有辨別的田野上跌跌撞撞,前方一片混沌,地上還隐藏着危險的深淵。關于為什麼做演員這個問題自然有相關的理論,可理論是理論家寫的,是用特例在證明規律。

是以很多年輕人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演戲。如果你問他們,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的客觀,有的模糊,或者有的幹脆回避。所幸老演員們無須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經驗,他們一輩子向觀衆傾注心血的投入,将答案刻在他們的意識深處:觀衆有在演員身上看到自己境況的鏡像反射的需求,通過另外一個角度,用來自外部的光照亮自己的生活。演員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人。

藝術家就像創造世界的傳教士一樣,他的創造行為發生的地方 :舞台、工作室或排練室,也是具有精神性、儀式感的地方。這個簡單的事實本該是每個投身舞台戲劇事業的年輕人應該首先了解的常識,但不幸它常常被忽略。

我自己的經驗就是證明。如果有人早告訴我,我首先要負責的是觀衆而不是我自己,那我的個人感受不具有任何意義 ; 如果有人清清楚楚地給我解釋過這樣做的原因,那我或許會放下這麼多年來在事業上折磨我的思想波動和情感起伏,放下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糾結,我可能會克服在創作中竭力取悅他人或恐懼失敗的心理,不讓它們發展成為駐紮在内心深處,不停地折磨我、羞辱我的無法滅絕的寄生蟲。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你的責任是保持鏡面清潔!”然而鏡子表面可能會蒙着面紗,光落在上面可能也很美,這都是我無法改變的,就如同鏡子自帶的邊界和曲面,然而保持鏡面清潔的方法有很多。電影的風格和技術固然有明顯的價值,但在我看來,對它們的過度依賴具有污染影片實質的危險。作為演員,獲得認可的喜悅和為表演奉獻的決心是創造力的強大原動力;當然擁有自信和天賦也很好,不過長遠而觀,這些品質如果沒有對觀衆的認知能力和穩定的技術支援也是無的放矢。

一個沒有靈魂知識的傳教士隻是一個原始藥師,一個沒有技術功底的藝術家隻是一名業餘愛好者。

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有風險,尤其是當他們還略有天賦的時候,這個社會到處遊蕩着這種人。在我們這個文化氣候貧瘠的國家裡,幾個世紀來對靈魂問題教育的一貫排斥,催生出各種對藝術和宗教問題五花八門的誤解。

然而我還隻是說了一半真相,就像我的電影最多隻是捕捉到我想展示給大家的龐大複雜的心靈世界的一角而已。通過笨重複雜的投影機,一個個瞬間消逝的圖像,轉化為體驗傳遞給觀衆。

這想法讓我感到恐懼和迷惑,這到底都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每一次,都必須把鏡子砸碎?

《婚姻生活》

為了不讓有強迫症的讀者們在閱讀本文時迷失方向,我就違反一次正常,為劇本的每個章節寫了一段評論。如果您認為這種參與是低估了您的智慧,請忽略以下文字。

第一幕:約翰和瑪麗安代表着固定的思維方式和衣食無憂的理想生活,他們從未感到自己的小資生活有什麼壓抑感或虛僞性,也無心改變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模式。這與他們年輕時參加過政治運動的經曆并不沖突,反倒進一步證明了他們的這種慣性生活方式。

影片一開場呈現一個近乎完美的理想婚姻畫面,與地獄婚姻生活截然相反,但兩者之間卻有種關聯。表面上,約翰和瑪麗安相敬如賓,他們的眼睛中總是閃爍着幸福的笑意,相比另外一對瘋子般的可憐夫婦——彼得和卡特琳娜,約翰和瑪麗安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滿幸福的夫妻。在這一幕接近結束的地方,兩人之間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摩擦,逼迫他們做出選擇。這點小摩擦貌似無關緊要,傷口很快就會結痂,但結痂的皮膚下面已經開始感染。這是我的認識,諸位如果不認同也無妨。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第二幕 :完美婚姻的外表繼續發揚光大,甚至更加壯觀。所有的不愉快被報之以會意的莞爾而化解。這裡交代主人公的職業和工作環境。瑪麗安表現出一絲憂慮,她無法定義是什麼讓她萌生不安,但直覺讓她感到在她和約翰之間某種巨大的錯誤正在發生,她試圖去彌補那正在開裂的、無形的縫隙,但皆徒勞。約翰開始接聽一些神秘的電話,晚上夫妻倆去看易蔔生的《玩偶之家》。(他們還能在一起看什麼呢?)兩人之間的無言怨憎愈演愈烈,他們都想捅破窗戶紙,但最終還是草草收兵,避而不談。

第三幕:鍘刀終于落下,約翰無情地向瑪麗安坦白,他愛上了别的女人,完美婚姻破裂了。新鮮愛情的多巴胺讓約翰變得果斷、自信,瑪麗安如同被晴天霹靂擊倒,無備無助。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她頃刻間在羞辱和困惑中傷得鮮血淋漓。

第四幕:久别重逢。約翰的新生活開始出現危機,但他還全然不知。瑪麗安終于開始康複,但還沒有完全走出舊日生活的慣性:她依舊依附于約翰,依附于脆弱的孤獨,她希望一切都會回到從前。兩人的會面夾雜着和解的善意和攻擊的惡意,痛苦而尴尬。彼此回避的一瞬間又是互相接近的一刻,一切都顯得那麼脆弱、易傷、易損。我必須承認,這一幕特别悲慘。

第五幕:大爆發。瑪麗安開始趨向正常,約翰卻越來越迷失于現實。兩人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們用同一個律師一起遞交離婚申請。初夏的一天晚上,約翰和瑪麗安為了在離婚書上簽字在約翰的辦公室裡見面。突然,如暴雨突至,多年積蓄的憎惡,被壓抑的怒氣,折磨雙方的痛苦全都噴瀉而出。兩個體面的知識分子一點點地剝去人性的外套,變成了互相攻擊的兩個瘋子,頭腦中的唯一目标就剩下在身體上和靈魂上的互相折磨。在憤怒的驅使下,他們倆的吵架都賽過了第一幕中的彼得和卡特琳娜,畢竟這兩人在婚姻地獄中已經修煉成仙,可以說在刻薄地對待彼此上更具有專業性,而這種技藝約翰和瑪麗安還沒有掌握。他們懷着的唯一目标就是摧毀對方,有時候他們幾乎成功了。

第六幕:這裡我決定讓兩個新人在毀滅的廢墟中誕生,也許這樣做有點過分樂觀,但我還是沒忍住。約翰和瑪麗安經過了血雨腥風的洗禮,賺足了眼淚,現在他們開始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如何對待愛。瑪麗安第一次坐下來聽她母親的唠叨,約翰也能自省其身,開始像個成年人一樣善待瑪麗安。一切還依舊混沌無序,盤根錯節的各種關系依舊複雜,生活建築在一堆彼此的妥協上,不過我認為,此刻至少他們倆的心理狀态比起以前都更與現實接軌了。然而生活無解,故事到這裡畫上了一個并沒有大團圓的句号。不過我還真想過做一個大團圓的結尾,不為别的,隻是為了調侃那些品位高雅的藝術精英們。他們瞧不起這部戲,說它太日常、太通俗,早在第一幕的第一場戲他們就發出美學批評的幹嘔了。

還有什麼要說的呢?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寫出這部戲,但花了大半輩子去體驗這一切,我還真不知道如果把這個順序倒過來會不會更好,至少會顯得更進階吧。我在寫作中常與我的人物發生共情,他們充滿沖突,有時候像些心急的孩子,有時候又很成熟。他們廢話連篇,但不時有金句出口。他們焦慮、快樂、自私、愚蠢、善良、聰明、無私、順從、溫和、敏感,令人無法忍受,又讓人心生愛意。就是這樣亂糟糟的一團,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他們怎麼樣吧。

(本文節選自英格瑪·伯格曼 所著《我們都是馬戲團:伯格曼文集》一書,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釋出。)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人文社科 | 翻譯 | 随筆集

《我們都是馬戲團:伯格曼文集》

【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著

王凱梅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1月

伯格曼:我的恐懼是關于被消耗的情感,那些沉寂中的人們隐藏的無言之苦。我相信——至少我願意相信——電影的最大的使命就是為觀衆豎起一面鏡子,讓人們在裡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看清人性中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們社會中站在強勢地位的人竭力想去否認的情感。

本文集收錄伯格曼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發表的80餘篇文章,囊括散文、私人信件、日記、電影批評、文學評論、講座講稿等,全方位地呈現了一位對電影和戲劇充滿興趣、博覽群書、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成為史上重量級電影大師和戲劇家的心路曆程。

伯格曼在書中以銳利的哲學思辨輕松地遊走在不同題材中,無論是總結藝術的本質,還是解說電影工作的台前幕後,或是對社會議題的針砭時弊,他都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将所思所想展現在讀者眼前;對影評界、觀衆的嬉笑怒罵,對自我的诘問、嘲諷,也鮮活地展現出伯格曼鮮為人知的一面。

值班編輯 |小仙女

值班主編 |張 英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2022年好書評選征集中!

評選圖書類型

圖書主要以大衆讀者為對象,為中外類型小說、中外小說和中外人文社科三大類。

1、中外類型小說

長篇類型小說+中短篇類型小說集

2、中外小說

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

3、中外人文社科

思想、曆史、科普、新知、藝術、文化、非虛構寫作和特稿、人物傳記、散文、随筆

出版社薦書标準

2022年1月至12月期間出版的圖書(1月除外,補提上年12月、11月好書)

中國内地出版

再版、重印不在此列

2021年1月至12月期間出版的圖書

Contact us

主編

張英

文化是國家的燈塔,閱讀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

我們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閱讀的力量。

請您關注探照燈書評人好書榜,我們會為您推薦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書。

一位心懷作家夢的年輕人是如何收獲八個奧斯卡獎項,成為現代電影教父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