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01

人這一生,可能會與無數的人相遇,然而不是誰都能在你的生命中長時間地停留。

看似喧嚣的紅塵,有時候仔細想想,真正能與自己相知、相伴的,又能是誰?

孤獨是人生的常态,人多的時候,可能你感受到最多的還是寂寞。那種呼朋喚友、醉生夢死的生活,等到曲散的時候,還有誰會陪在你身邊?

年輕的時候,或許還會覺得,四海之内皆朋友,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等到歲月見長,漸漸才發現,大部分時間,你都處于獨來獨往的狀态。

餘秋雨老師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對一個人來說,有沒有朋友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協調好自己的内心。

曾經,時間在你的字典裡是最不值得關注的字詞。

可是越成長,你越想逃離那些無效的社會。隻想一個人,安靜地獨處,翻翻心中那些陳舊的記憶,想想未來對人生的規劃。

因為你已經明白,别人在你的生命中終究都是過客,唯有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把那一片安靜留給自己,做喜歡的事,沉醉于自己的世界。

既不貿貿然闖進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許别人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來走去。不想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索性遠離人群,一個人宅在家裡。

與共在外虛與委蛇,鈎心鬥角,倒不如把時間都花在自己身上。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02

有一種人,常常獨來獨往,習慣于沒有朋友的生活。閑時讀書,累了就看看電影,做做喜歡的美食,一個人把生活安排得很充實。

也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但不會嘗試找别人傾訴,因為他知道,那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作家辛夷塢說,我們的心,我們的肉長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嘗的味道隻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聲也是白費功夫。

這個世間的悲歡,永遠是不相通的,與其求别人了解你,倒不如把那些時間用來整理自己的心情。

就像住久了的房間一樣,定期做一個心理大掃除,什麼陰霾都會過去的。而别人說得再多,最終清理的人還是你自己。費此周折,倒不如獨處反思,來得更直接。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多半都有着一顆堅毅的心。

或許曾經脆弱過,也經曆過創傷。慢慢就懂得,人活在這個世上,永遠不要把别人當成自己的救贖,能拯救你的,隻有你自己。

很多人覺着沒有朋友,缺乏社會關系,對人際交往感到焦慮,說白了就如三毛所說的那樣“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卻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

焦慮不安,内心動蕩,情緒失控,害怕孤單,不敢面對......歸根結底,都是自身的問題。或許有其他的因素存在,但那不是重點。

勇敢面對自己的現狀,坦然接受生命所賦予你的一切,或許你的人生在别人眼裡并不完美,卻不妨礙你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03

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往往更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因為不必花心思去曲意逢迎,而是懂得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取悅和修煉自己。

他懂得,越是刻意去找的東西,越是找不到的。

而朋友,就像作家三毛說的:能有一個已經很好了,實在不必太多。朋友之樂,貴在那份踏實的信賴。如果實在沒有,還有自己。好好對待自己,跟自己相處,也是一個朋友。

曾經年少,血氣方剛,為人熱情,生怕自己活成孤島,拼命去擠進那些圈子裡。

後來才發現,你掏心掏肺的朋友,結果卻在利益面前過河拆橋;你施以援手的人,最終忘恩負義,背叛了你們的友誼。

經曆過才更懂得,獨來獨往的人生,或許更适合自己。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04

一個人,沒有什麼不好的。

而朋友,也不是通過努力就能争取來的。真正的朋友,是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時遇見的,互相促進,互相成就,讓彼此越來越好。

如果遇不上,也不妨礙我們變成更好的樣子。

因為,你的生命不會由于别人的參與,一些該你走的路就不用走了。無論有沒有朋友,你都要獨立地走完這一生。沒有朋友并不可怕,獨處也是一種最好的享受。

西方有哲人說,利用機會獨處的人,通常都有深度。

曾國藩常常警戒自己,慎獨則心安。

他的一生,每天他都會拿出一定的時間去獨處靜思,内觀自己,省察言行,警醒自己,并通過讀書,探尋古人的智慧,引導自己,修行自己。

獨處,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才能更明白地展望未來。

尤其是在被物欲充斥的人生,學會獨處,才能守得住自己的本心,學會不再把更多的人請進生命裡,不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才能有獨處的安甯和享受。

也希望看文的你,能過成想要的樣子。

有一種人,習慣獨來獨往,也沒什麼朋友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