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沒等到量産的那天,卻等到突如其來解散團隊的消息。

近日,在網際網路界傳得沸沸揚揚的莫過于蘋果造車計劃夭折的事件。

郭明錤在推特上發文稱,蘋果内部的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并且必須在接下來的 3-6 個月重組,才可以趕上在 2025 年實作量産的目标。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對于蘋果造車,相信很多人都對此抱有特别的期待。繼小米宣布下場造車後,甚至很多消費者都在賭小米和蘋果誰先量産。

事實上,對于誰将量産确實至關重要,兩者皆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大拿,誰先踩中精準的汽車市場,誰将再度一飛沖天也是極有可能的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當然希望市場有競争才有進步,最終消費者也能得到切實際的利益。

那麼問題來了,蘋果造車真的像網傳那樣就這麼煙消雲散了嗎?抱着這樣的疑問,車評君帶你尋找答案。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爆料王郭明錤,何許人也?

消息一出,立馬引起業内的動蕩。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影響,首先是關于郭明錤個人的公信力。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悲觀:「想到這是我第n次看見Apple Car團隊解散的消息,我真的很懷疑Apple Car到底會不會問世。」

郭明錤(Ming-Chi Kuo)是凱基證券(KGI Securities)的分析師,該公司是一家涉足多個行業的台灣業務集團,Kuo以蘋果為重點報道技術。在過去的幾年中,他的分析異常的準确,成為蘋果産品預測最可靠的聲音,一度被網友們認為是地球上最好的蘋果分析師郭明錤!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從2012年1月起一直在凱基證券(KGI)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台灣另一家金融公司Concord Securities擔任分析師。

一個證券公司,和科技公司有什麼太大的聯系呢?還是說證券公司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媒體率先掌握一些科技公司内幕消息?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事實上,從已公開的資訊來看,凱基證券确實與數位行業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我們從凱基證券的官網資訊可以查詢到該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了向投資人提供第一手的投資建議,也就是通過中介方式向投資人提供投資服務,進而賺取服務費用。

由此可見,郭明錤是該公司推出來的代言人也不為過,重點是國外網站Apple Track曾收集了郭明錤的106條爆料,并逐一進行驗證結果發現準确率高達76.4%。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蘋果汽車,進度發展到了哪?

抛開郭明錤神推測是否成真而言,就蘋果造車目前的進度才是大家的關注點。

據線上車評獲悉,自2014年蘋果在内部啟動“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以來,總計有超過1000名汽車行業優秀的工程師開始進行研發工作,這些工程師不乏在特斯拉等其它車企中重金獵聘的。

早在2017年6月份的時候,蘋果CEO庫克曾公開談到了蘋果電動車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的相關進展和成績。比如:“蘋果的研發團隊正專注于自主駕駛系統。這是一項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切AI項目的桂冠。這可能是難度最大的進行中的AI項目之一。”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雖然有庫克親自站台的加油打氣,但依然不能鋪平蘋果造車路上的坎坷。過去幾年時間,蘋果造車帶來的項目進展消息很少,更多是接二連三的高管離職新聞。

2016年,該項目的最初負責人之一史蒂夫·紮德斯基(Steve Zadesky)離開公司。

2016年8月,蘋果汽車大裁員。超過120名負責汽車作業系統和測試程式的軟體工程師被解雇。

同期,數百名負責車體、懸挂系統等硬體工程師,從員工序列中消失。

今年1月,随着蘋果汽車團隊軟體工程項目管理負責人Joe Bass的離職。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由此可以推斷,蘋果造車目前陷入止步不前的言論并非是空穴來風。相反,蘋果入局汽車的戰略不斷變換又讓人摸不着頭腦,造一台車和造一個全自動駕駛平台之期間反複搖擺。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重組後的蘋果, 2025 年能量産嗎?

種種迹象,确切表明了蘋果造車項目核心管理層動蕩、人員流失嚴重的情況。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合作夥伴方面蘋果造車的進展同樣并不順利,這間接的導緻量産遙遙無期。

衆所周知,此前對于蘋果造車各家傳統車企紛紛抛去橄榄枝,主觀上對于為蘋果代工可能對自己的品牌産生一定的影響,但合作是互相的,隻不過在談判項目上并沒能達成一緻。

除此之外,蘋果供應鍊紛紛下場造車,富士康和立訊精密也在相繼進行“去果”計劃。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蘋果對其合作的供應商有極強的控制欲,汽車産業擁有龐大的供應鍊體系,像晶片設計、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核心技術,蘋果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畢竟,誰都不願成為歐菲光一樣的棄子,雖然歐菲光也入局智能汽車行業,并表示用戶端項目開展順利,訂單也實作穩步釋放。但是所有人都記得,蘋果給予歐菲光的那一棒迎頭痛擊,同時也敲響整個果鍊的警鐘。

蘋果造車|來的那麼匆、走的那麼輕

再結合此前蘋果就甯德時代、比亞迪赴美建廠被雙雙拒絕的情況來看,風險遠大于機遇。雖然至今蘋果方面沒有放棄與甯德時代或比亞迪恢複談判的意向。

打臉的是兩家動力電池供應商的回應,據路透社稱當時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是:考慮到成本問題,這兩家中國頂級锂電池生産商拒絕為蘋果在美國單獨設廠,提供專屬服務。

客觀地來講,即便蘋果在接下來的 3-6 個月重組,趕上在 2025 年實作量産的目标也夠嗆,不可否認蘋果目前研發團隊的問題占據着關鍵點,但其它問題同樣不可忽視。從開局到落地,從趨之若鹜到四處碰壁,蘋果的光環不再高不可攀。

線上車評認為,多年以前傳統車企聽到蘋果造車,可能會對其所帶來的挑戰擔心受怕,對整個行業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戰。但是今非昔比,随着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蘋果所帶來的威脅正在一步步消散。倘若放棄造車路線,像華為一樣“做車企最好的合作夥伴”也許才是它唯一的出路。否則陷入目前的困境無法自拔,不知何時才能幡然醒悟?

守護·文

有圖,有文,有料,有趣

歡迎關注公衆号:線上車評

入駐平台:

【百家号】【今日頭條】【新浪微網誌】【易車号】【知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