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没等到量产的那天,却等到突如其来解散团队的消息。

近日,在互联网界传得沸沸扬扬的莫过于苹果造车计划夭折的事件。

郭明錤在推特上发文称,苹果内部的汽车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并且必须在接下来的 3-6 个月重组,才可以赶上在 2025 年实现量产的目标。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对于苹果造车,相信很多人都对此抱有特别的期待。继小米宣布下场造车后,甚至很多消费者都在赌小米和苹果谁先量产。

事实上,对于谁将量产确实至关重要,两者皆为互联网行业的大拿,谁先踩中精准的汽车市场,谁将再度一飞冲天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当然希望市场有竞争才有进步,最终消费者也能得到切实际的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苹果造车真的像网传那样就这么烟消云散了吗?抱着这样的疑问,车评君带你寻找答案。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爆料王郭明錤,何许人也?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业内的动荡。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影响,首先是关于郭明錤个人的公信力。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悲观:「想到这是我第n次看见Apple Car团队解散的消息,我真的很怀疑Apple Car到底会不会问世。」

郭明錤(Ming-Chi Kuo)是凯基证券(KGI Securities)的分析师,该公司是一家涉足多个行业的台湾业务集团,Kuo以苹果为重点报道技术。在过去的几年中,他的分析异常的准确,成为苹果产品预测最可靠的声音,一度被网友们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从2012年1月起一直在凯基证券(KGI)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台湾另一家金融公司Concord Securities担任分析师。

一个证券公司,和科技公司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呢?还是说证券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媒体率先掌握一些科技公司内幕消息?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事实上,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凯基证券确实与数码行业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从凯基证券的官网信息可以查询到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了向投资人提供第一手的投资建议,也就是通过中介方式向投资人提供投资服务,从而赚取服务费用。

由此可见,郭明錤是该公司推出来的代言人也不为过,重点是国外网站Apple Track曾收集了郭明錤的106条爆料,并逐一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准确率高达76.4%。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苹果汽车,进度发展到了哪?

抛开郭明錤神推测是否成真而言,就苹果造车当前的进度才是大家的关注点。

据在线车评获悉,自2014年苹果在内部启动“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以来,总计有超过1000名汽车行业优秀的工程师开始进行研发工作,这些工程师不乏在特斯拉等其它车企中重金猎聘的。

早在2017年6月份的时候,苹果CEO库克曾公开谈到了苹果电动车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的相关进展和成绩。比如:“苹果的研发团队正专注于自主驾驶系统。这是一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切AI项目的桂冠。这可能是难度最大的进行中的AI项目之一。”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虽然有库克亲自站台的加油打气,但依然不能铺平苹果造车路上的坎坷。过去几年时间,苹果造车带来的项目进展消息很少,更多是接二连三的高管离职新闻。

2016年,该项目的最初负责人之一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离开公司。

2016年8月,苹果汽车大裁员。超过120名负责汽车操作系统和测试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被解雇。

同期,数百名负责车体、悬挂系统等硬件工程师,从员工序列中消失。

今年1月,随着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Joe Bass的离职。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由此可以推断,苹果造车当前陷入止步不前的言论并非是空穴来风。相反,苹果入局汽车的战略不断变换又让人摸不着头脑,造一台车和造一个全自动驾驶平台之期间反复摇摆。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重组后的苹果, 2025 年能量产吗?

种种迹象,确切表明了苹果造车项目核心管理层动荡、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合作伙伴方面苹果造车的进展同样并不顺利,这间接的导致量产遥遥无期。

众所周知,此前对于苹果造车各家传统车企纷纷抛去橄榄枝,主观上对于为苹果代工可能对自己的品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合作是相互的,只不过在谈判项目上并没能达成一致。

除此之外,苹果供应链纷纷下场造车,富士康和立讯精密也在相继进行“去果”计划。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苹果对其合作的供应商有极强的控制欲,汽车产业拥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像芯片设计、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苹果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谁都不愿成为欧菲光一样的弃子,虽然欧菲光也入局智能汽车行业,并表示客户端项目开展顺利,订单也实现稳步释放。但是所有人都记得,苹果给予欧菲光的那一棒迎头痛击,同时也敲响整个果链的警钟。

苹果造车|来的那么匆、走的那么轻

再结合此前苹果就宁德时代、比亚迪赴美建厂被双双拒绝的情况来看,风险远大于机遇。虽然至今苹果方面没有放弃与宁德时代或比亚迪恢复谈判的意向。

打脸的是两家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回应,据路透社称当时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是: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两家中国顶级锂电池生产商拒绝为苹果在美国单独设厂,提供专属服务。

客观地来讲,即便苹果在接下来的 3-6 个月重组,赶上在 2025 年实现量产的目标也够呛,不可否认苹果当前研发团队的问题占据着关键点,但其它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从开局到落地,从趋之若鹜到四处碰壁,苹果的光环不再高不可攀。

在线车评认为,多年以前传统车企听到苹果造车,可能会对其所带来的挑战担心受怕,对整个行业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战。但是今非昔比,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苹果所带来的威胁正在一步步消散。倘若放弃造车路线,像华为一样“做车企最好的合作伙伴”也许才是它唯一的出路。否则陷入当前的困境无法自拔,不知何时才能幡然醒悟?

守护·文

有图,有文,有料,有趣

欢迎关注公众号:在线车评

入驻平台:

【百家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易车号】【知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