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華為是一家非常喜歡研發的公司。華為的研發投入長期霸榜全國第一,經常性領先第二名好幾個身位。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内,華為的研發投入也能排進前五。過去的五年時間裡,華為在研發上累計投入了5907億元。最頂峰出現在2020年,這一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了1418.93億元。

■華為一家的研發費用相當于2-5名的加總
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呢?根據科技部公開的全國科技經費統計公報,2020年,大陸共投入研究經費24393.1億元。其中,由企業主導的研發投入約為18673億元。換句話說,華為一家的投入約占全國所有公司研發投入的7.6%。即使是在營收大幅下滑29%的2021年,華為依舊在研發上投入了1259億元,研發占營收比重接近20%。
在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下,華為其實是一家技術過剩的公司。獨立出去的榮耀可能是個最好的例子。僅用了一年時間,榮耀就從others搶到國内第三,隻能說“哦爸爸媽媽給我的不少不多,足夠我在這年代奔波,足夠我生活~~” 。
■榮耀從華為那裡得到了太多
在超多技術的加持下,華為不斷調整業務重心,想盡辦法把消費者業務被制裁掉的部分找補回來。我把華為調整之後的重心總結為三個方向,分别是B端、C端和F端,也就是——
企業(Business)
消費者(Customer)
投資(Finance)
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要想了解清楚華為在B端是如何發力的,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看華為成立的哪些軍團。
去年4月,華為成立了煤礦軍團;同年10月,華為又成立了資料中心能源軍團、智能光伏軍團、海關港口軍團和智慧公路軍團。今年2月,華為又又成立10個預備軍團,分别是互動媒體(音樂)、運動健康、顯示芯核、園區網絡、資料中心網絡、資料中心底座、站點及子產品電源、機場軌道、電力數字化服務,以及政務一網通。這麼一算,總共5個正規軍,10個預備軍。乍一眼看上去有一點混亂,沒有什麼邏輯和章法。但仔細研究的話又會發現其中暗含着一點規律。
■華為光伏逆變器市占率全球第一
煤礦、海關港口、智慧公路三大正規軍和機場軌道後備軍是典型的5G應用拓展。任正非曾經親自到煤礦下面視察過,接着華為就開始和煤礦企業搞起了5G挖礦。甚至還為煤礦行業專門推出了一個叫“礦鴻”的作業系統。港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封閉環境,内部運作機制簡單。不僅适合布局5G,甚至還能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搞點封閉場景下的特殊應用。我記着有個無人吊裝的使用場景就非常合适。以前集裝箱吊裝操作員是又苦又累的活。現在有了5G+AI的技術支援,操作員可以坐在空調房裡遙控指揮塔吊進行操作。這樣不僅降低了工作難度,還把人員成本也降低了。
■智慧港口的應用正在全面開展
這四個軍團的設立看似比較突兀,但實際上華為一直是貼着國家政策在走。十四五規劃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的前兩個就是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後面還有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旅、智慧社群、智慧家居和智慧政務。你看運動健康軍團像不像智慧醫療?政務一網通像不像智慧政務?C端的全屋智能像不像智慧家居?保不齊以後華為還會出什麼智能工廠、醫院醫療、農業數字化這種軍團啊。
■後面還有7個,太長不截了
資料中心能源和智能光伏軍團理論上來說都應該屬于數字能源業務。但是還有園區網絡、資料中心網絡、資料中心底座、站點及子產品能源、電力數字化服務這五個預備軍團。哎,這就有意思了。如果把這7個軍團看做一個整體的話,實際上不應該叫數字能源,而是
碳中和軍團
碳中和是大陸最近力推的政策之一,并且已經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完成碳達峰,2060年之前完成碳中和的明确路線。碳中和概念很龐大,實作其最終目标的方法肯定不止一個,而是需要多條路徑共同努力才行。其中一條路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多發綠電,多用綠電”。于是乎,在這條路徑上大陸又提出了一個不亞于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國家級資源調動戰略——
東數西算
根據相關測算,東數西算每年會帶動4000億-5000億的投資。這塊蛋糕真的不小,以華為的執行力,搞個20-30%的份額真不是難事兒。7個軍團加起來很可能給華為每年帶來将近1000億的營收。
■青海光伏裝機量全國第三
總結一下,華為向B端拓展的方向與國家政策是極為貼合的。甚至給我一種“這政策是量身為華為打造”的錯覺。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隻能說華為的戰略部門是真的牛叉,研究政策的能力是真的強。
C端業務在餘大嘴的率領下成為了華為最大的營收部門。同樣,在美國的制裁下,C端業務受損也是最嚴重的。在麒麟晶片恢複供應之前,消費者業務想要重振雄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餘承東顯然不是一個輕易言敗之人,是以大家在最近的釋出會上看到了一些個新鮮玩意兒。比如全屋智能,比如問界M5。
■麒麟晶片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
全屋智能這個事兒理論上來說市場空間很大,十四五規劃也有提到。但是吧,我始終覺得智慧家居是個僞需求。是以咱先把這事兒放一放,講講華為造車。
一年前的文章【深度】不造車的華為,卻對新能源車來了一次降維打擊裡面我還說過,華為絕對不會造車。事實證明,華為擅長打臉。問界這個系列實際上就是華為自己造的車,隻不過用小康的産線代工罷了。
我猜測華為一開始的确不想造車,畢竟被美國制裁,再造車的話資金壓力巨大。但和國内主機廠談了一圈下來之後發現,這生意要是指望别人,前期在電車領域的投入大機率是沒辦法收回的。于是在餘承東的強力推動下,華為賣掉了自動駕駛部門,“不得已”開啟了造車之旅。
問界M5的硬體素質不出彩也不拉胯,中規中矩。但是鴻蒙車機系統絕對是碾壓所有競争對手的。可以說是一夜之間把造車新勢力這些年積累的優勢全部抹平,并且大幅超越。
縱覽全國,華為可能是最會做跨終端作業系統的公司。蘋果造車計劃擱淺,可能在智能車機這個領域,華為要無敵了。繼續期待問界的新車型,希望華為能發揮卷王的特點,攪動新能源車這個龐大的市場,讓消費者能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試駕過M5,還不錯,超出想象
華為的投資業務說起來比較有趣,礙于篇幅限制沒法展開講,可以先看一看我之前總結的資料【資料】華為的投資版圖。這裡簡單總結一下。華為投資主要目的是拿到自己生産不了或者不擅長産品的産能。并以産能或訂單為基礎,主動要求或者幫助供應商提升技術水準。
換句話說,華為雖然在做投資,但賺錢不是目的,要産能才是真谛。舉個簡單例子,天嶽先進給到華為的産能從2019年的1.11%,提升到華為入股後2021上半年的49.31%。提升幅度巨大,并且占比已經快接近50%了。為啥華為會要這麼多産能呢?要到這些産能之後又能幹啥呢?乂~留個懸念~後面有機會單獨寫一篇關于華為投資的文章。
■關聯方就是華為咯
最後的最後我知道大家想問啥,但我确實不知道内情。華為很低調,我也不是什麼沸騰内鬼人。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華為對晶片的研發沒停,海思也在繼續努力地突破封鎖。年初的手看到中科院微電子器件實驗室的公衆号文章,說李泠研究員團隊聯合華為海思團隊首次提出了新型的垂直環形溝道器件(CAA)結構,以解決铟镓鋅氧(IGZO)-DRAM的密度問題。相關文章入選IEDM2021并同時獲得Highlight Paper和Top Ranked Student Paper。
■華為對研究下一代存儲材料情有獨鐘
同時,華為去年的奧林帕斯獎給到了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上海微系統所等四支研究團隊。由此可見,華為正在想盡一切辦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突破美國的封鎖。
2022年啦,也是時候有點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