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1主任醫生提議盡快全面啟動“專培”,年輕的醫生們有些擔憂

導讀

專培是好事,隻要待遇能跟上。

來源:醫脈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王岩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就“如何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實作醫療資源下沉”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看法。

王岩委員提出,目前的基層醫療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基層醫院醫療技術服務能力仍顯不足,基層由于缺乏經過“均質化”教育訓練合格的、具有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臨床經驗的醫療人才,制約着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準,導緻患者對基層醫院醫療技術服務能力的不信任。

他認為,要想真正實作“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願景,實作真正的醫療資源的下沉, 使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有同質化的醫療服務,最關鍵的是實作“人”的均質化培養。如何實作“均質化”培養,提升基層醫生的專科、專病的診療水準,建議盡快全面啟動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

王岩委員告訴記者,隻有專培的全面鋪開,才能逐漸降低基層醫院和大醫院醫療技術水準上的差異。如果在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有同大醫院技術水準相當的、經過“均質化”教育訓練合格的臨床專科醫師為患者診斷及治療,必将大大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真正實作醫療資源的下沉。

此建議在醫療圈引發了廣泛争議,其中在年輕基層醫生群體中讨論度最高。

什麼是“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

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簡稱專培)是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簡稱住培)基礎上,培養能夠獨立、規範地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臨床醫師的可靠途徑,主要教育訓練模式是“5+3+X”,即在5年醫學類專業大學教育和進行了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後,再依據各專科教育訓練标準與要求進行2-4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成為有良好的醫療保健通識素養,紮實的專業素質能力、基本的專科特長和相應科研教學能力的臨床醫師。

目前專培制度采取自願原則,可以參加專培的醫生群體包括:1.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并取得合格證書,拟從事某一專科臨床工作的醫師或需要進一步整體提升專業水準的醫師;2.具備中級及以上醫學專業技術資格,需要參加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的醫師;3.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指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下同)研究所學生。

簡而言之,專培是在規培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教育訓練,其目的是培養能夠獨立、規範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的臨床專科醫師。

根據王岩委員的說法,目前基層醫療的主要問題在于基層醫生的技術水準能力不足,進而失去了所在地患者的信任。如果通過專科教育訓練,大幅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水準,使得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那麼實作“醫療資源下沉”便不再是一句空話。

從理想的層面上來講,這條建議利國利民,不過若真想全面落實,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也不容小觑。

“專培是好事,隻要待遇能跟上”

對于一個醫生來說,提高自身的診療技能是應有之義。但作為一個接近,甚至超過30歲的成年人,保證待遇是讨論所有問題的基礎。

專培制度能有效促使“醫療資源下沉”不假,但同時也為上級醫院創造了剝削“廉價勞動力”的機會。再優秀的設想,失去了有效的監督,也會滋生腐敗與漏洞。若在沒有制定好完整機制的情況下就全面推行專培,那麼基層醫生産生待遇方面的擔憂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國家針對專培醫生的待遇做出了明确的規定:

教育訓練期間的待遇:機關委派的教育訓練對象,教育訓練期間原人事(勞動)、工資關系不變,委派機關、教育訓練基地和教育訓練對象三方簽訂委托教育訓練協定,教育訓練基地向其發放适當生活補助。面向社會招收的教育訓練對象與教育訓練基地簽訂教育訓練協定,其教育訓練期間的生活補助由教育訓練基地負責發放,标準參照教育訓練基地同等條件專科醫師工資水準确定。具有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身份的教育訓練對象執行國家研究所學生教育有關規定,教育訓練基地可根據教育訓練考核情況向其發放适當生活補貼。

在人事政策銜接方面:在符合規定條件的前提下,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者可在申請個體行醫時予以優先。在全面啟動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試點的省(區、市),可将取得《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進階技術崗位聘用的優先條件之一。

在學位銜接方面:推進與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有機銜接,研究所學生在讀期間的臨床教育訓練須嚴格按照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标準實施,并符合相關工作要求;完成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并通過結業考核者,在符合國家學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請授予相應的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從網絡彙總的意見來看,目前對于專培醫生的待遇落實比較到位,但全面推廣後還能不能依然如此,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學有所成,能否“物盡其用”?

除了待遇之外,學成歸來後有無施展平台也是基層醫師群體關注的話題。對于基層醫療來說,專業人才短缺客觀存在,但醫療裝置的落後同樣不容忽視。

有醫生提出質疑,他認為進階診療技術需要高端裝置與之比對,現如今很多基層醫院連顯示器都不清晰,這個問題不解決,水準再高的醫生回到鄉裡也是束手無策。

然而裝置隻是一方面,遲早可以通過财政補貼解決,更棘手的問題是“信任危機”。

目前在中國,“尋醫看牌子”幾乎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這種模式下,大醫院的小醫院的醫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思維模式。大三甲的醫生開各種檢查單是家常便飯,但在基層醫院,這種行為會遭受患者的強烈排斥,并懷疑醫生騙錢。

“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願景非常美好,可想要實作極為艱難。王岩委員的建議确實為改善基層醫療現狀提供了可能性,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切不可讓基層醫生成了改革的代價。

其實待遇是一切的驅動力,隻要基層能夠開出足夠吸引優秀醫學畢業生的條件,那麼實作“醫療資源下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收獲了。

責編 阿廖沙 蘇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