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是叛逆還是抑郁?你分得清嗎?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一朵長在懸崖邊上的花,

既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充滿了未知的風險。

能否安然度過“危險期”

取決于父母是否懂得孩子的心聲。

01

維護孩子的自尊

明代學者呂坤曾提出,孩子犯錯有“七不責”,其中第一條,就是“對衆不責”。

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關系的惡化,都是從不尊重開始的。

還記得那個寫了萬言控訴書,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才子王猛嗎?

他從小被父母管控,哪怕上了高中,交朋友也必須父母過目;擁有不懂尊重的父母,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還記得去年,那個在學校走廊被母親當衆扇耳光後跳樓的14歲男孩嗎?

孩子是叛逆還是抑郁?你分得清嗎?

誰也不知道,在跳下欄杆之前,那沉默的2分鐘裡,他的内心經曆了怎樣的山崩地裂。“這位母親有沒有想過,孩子被你随意打罵的時候,他的身邊有他的朋友,他的同學,也許還有他暗戀很久的女孩。

鄭淵潔說過:“要想毀掉自己的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

維護孩子的自尊,是每一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該學會的功課。

請不要用指令的語氣和我說話

因為比起你說話的内容

我更在乎你說話的态度

02

有效激勵,有效溝通

很多父母深有體會,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隻能軟着說,不能硬着來。你越是指令他、控制他,他越是跟你對着幹;你越強硬,他越排斥、越叛逆。

電視劇《小歡喜》中,高中生方一凡對待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媽媽董文潔對他是“指令式教育”,凡事喜歡呼來喝去,他要麼假裝“失聰”,要麼陽奉陰違;爸爸方圓則是把他當成大人,說話和風細雨,态度溫和,他不僅能聽進耳裡,也能裝進心裡。

幾乎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少不了一個夙敵,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正确表達愛意與鼓勵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許多孩子認為:“爸爸媽媽總是不看好我。“亦或者”反正他也會覺得我不夠好!”那麼,在溝通之前,孩子的心裡就已關上了了解的大門。

03

坦誠和不加批判的傾聽

《極簡父母法則》的作者理查德泰勒普,曾在書中提到自己和青春期兒子相處的故事。有一次,他叫兒子跟自己出門辦事,但兒子正在看電視,說什麼也不肯離開。對此,他并沒有氣急敗壞,而是極為認真地詢問孩子原因。了解到這個節目是兒子最喜歡的,而且他為此等了兩個星期後,泰勒普和孩子商量,把節目錄了下來,然後一起出門。泰勒普說,之是以事情能夠順利解決,是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對他的尊重。

把孩子當大人一樣尊重,是和青春期孩子溝通最有力量的語言。

“青春期孩子的悲劇,很大原因不是父母愛得不夠多,而是溝通的方式錯了。“‘傾聽’是相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資訊,讓對方感到真正地被接納。”

孩子是叛逆還是抑郁?你分得清嗎?

坦誠和不加批判的傾聽,是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你允許我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尊重并且接納我所有的情緒,你是愛我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04

耐心和信任

孩子是叛逆還是抑郁?你分得清嗎?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是最有力量的,因為有愛的托底,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和風浪,都不會膽怯退縮。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很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似乎是徒勞的。

當孩子卸下尖銳的外殼,重新展現柔軟的那一刻,便是我們身為父母,最為圓滿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