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久前,廣州出現一起國小生暴力傷害事件。學生呂某某被同學林某某捶打并用鉛筆嚴重戳傷,導緻身上有二十多處傷口,還差點戳傷眼睛。

在網上看到孩子受傷的照片時,不禁覺得心痛和可怕。為什麼林某某小小年紀會出手這麼狠來傷害自己的同學?據其他同學反映,他平時也時有欺負其他同學的行為。

學校的事件情況報告指出,林同學在家裡的時候不聽指揮,容易發怒沖動,也欺負過妹妹,其爸爸有打孩子的行為。林同學曾被診斷為小兒多動症。

林同學本身因為多動症而在行為情緒方面有缺陷,導緻行為異常。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進行良好的教養和引導,也沒有使用專業治療和心理幹預,反而通過暴力方式來簡單粗暴地進行“教育”。

“棍棒教育”仍然是一些家長常用的教育方式。但是,家庭暴力對兒童成長有着極大的傷害性,正确科學的家庭教育才能有效糾正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培養良好品德。

前段時間,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其中明确了兩點: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必要時國家或可幹預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關鍵的決定性作用,而父母則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負責人。父母除了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存滿足外,對孩子的情感模式、行為習慣和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響。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1

教養方式

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兒童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深受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一般來說,不同的父母會采取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來教育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則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為習慣模式。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一個父母教養方式理論: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愛和規矩這兩個次元上。她用“滿足需要”和“堅持要求”來代表愛和規矩。根據這兩個次元上的強弱程度,呈現出四種父母教養方式:

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有着嚴格的規矩,在對孩子尊重和了解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要求,對行為進行合理适當的限制。并能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做出回應,給予一定的自由自主的權利,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這種教養方式能讓孩子擁有自信和自我控制力,個性樂觀積極。

專制型:父母與孩子處于一種不平等地位,父母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不得反抗,也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和自由。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或是不服從要求,父母往往容易采用打罵的方式來進行壓制。在這種教養下,孩子表面上會比較聽話、守紀律,行為上容易表現出膽怯、退縮、不自信。

放縱型:這類父母對孩子有着滿滿的愛和期待,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卻沒有對孩子提出一定的規則和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不作任何控制和管教,可以說是一種溺愛放任的狀态。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表現得不成熟、自私、自控力差,容易依賴父母,缺乏獨立能力、毅力和責任感。

忽視型:這類父母對孩子既不關心也不控制和管教,往往隻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質,不關注也不去滿足孩子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雙方缺乏互動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現适應障礙,缺乏自控力,人際關系淡漠且具有攻擊性,産生不良行為問題。

總的來說,權威型是最有益的一種教養方式,能夠在尊重孩子自由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限制管教,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他三種類型的教養方式都各有缺點,或是過度控制,或是無原則溺愛,或是過度放任、缺乏管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老師曾指出,在犯罪人群中,缺陷人格是一種常見的人格障礙,是在家庭生活中被無原則的過分寵溺,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任意沖動的行為習慣,也稱為溺愛型的人格障礙。這正是不适當的教養方式所帶來的惡果。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2

父母言傳身教

塑造孩子行為模式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孩子最主要而直接的觀察學習對象。父母的日常行為表現和人際互動反應,都是在向孩子示範如何行動,也在培養着孩子的行為習慣。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别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他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一系列的認知和行為。

班杜拉曾經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充氣娃娃實驗:

實驗者先讓兒童觀看成人攻打充氣娃娃的視訊。然後,一組兒童看到的是這個成人得到了獎賞,即實驗者稱贊他是英雄。而另一組兒童則看到成人得到懲罰,即實驗者批評了他。

之後,将兒童帶入有充氣娃娃的房間,告訴兒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實驗者則出來躲在單向玻璃後面進行觀察。

實驗結果表明,兒童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為。兒童在房間裡遭遇阻礙時會對充氣娃娃進行攻擊,第二組兒童攻打充氣娃娃的傾向明顯地少于第一組兒童。

像前文裡傷害同學的林某某,在家裡出現攻擊和暴力行為時,他的父親也用暴力行為來對待他。這不但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反而會産生強化作用,加重他的抗拒和逆反心理,同時也對父親的暴力行為進行觀察學習并模仿。

當他在學校跟其他同學發生沖突時,便會自然而然地使用同樣的模式來解決問題,也就是使用暴力方式。特别是在面對比他弱小的同學時,正如在家裡強大的父親用暴力來對待弱小的他。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3

家庭教育

訓練孩子的情商發展

許多父母往往過度關注孩子的智力表現而忽視情商的培養。不少孩子正是由于情商不足而引發社交沖突。情商專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情商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這五個方面組成,可以通過訓練學習進行提升,家庭教育則發揮着關鍵的作用。

自我意識的培養、情緒的識别和管理、自我能動性的激勵、人際關系的技巧等方面,都可以通過家庭教育進行培養,也十分需要父母的重視和投入。

無論是專門的訓練還是日常的示範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都擔任着重要角色。面對應激事件,父母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不加控制過度激動、發洩負面情緒,還是能迅速控制情緒,做出理智反應?這些都是在教導着孩子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情緒的控制能力尤為重要。

當孩子在學校裡與其他同學進行社會活動時,常常會因一些事情而引起負面情緒。這時候,孩子如何了解情緒的發生,如何管理情緒,有什麼樣的行為反應,其實都是平時在家裡父母的行為表現和教育的展現。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4

暴力行為

對兒童的心理傷害

家庭暴力和校園霸淩都是一種暴力行為,這種傷害包括了身體傷害和精神虐待,對兒童的身心傷害是巨大的。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或是不服從家長的指令,習慣于控制孩子的家長便會習慣通過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來強迫孩子改變行為、順從要求,同時壓制了孩子表達自我的自由和權利。

當暴力行為實施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體遭受到傷害,心理上會形成創傷。比如,産生負面情緒,對人際關系産生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對自身産生負面認知,自我價值認知缺失,自我懷疑與否定,等等。

孩子内心的負面情緒無法合理疏導、不被看到,便會轉為向内進行自我攻擊,或是在家庭之外對其他對象進行攻擊。通過對家長的暴力行為模式的習得,更容易産生自我攻擊和對外攻擊行為。

如果暴力行為實施在孩子的家庭成員身上,比如父親家暴母親,目睹暴力行為的孩子也會産生心理創傷,影響性格形成,比如對親密關系産生恐懼感,變得膽小懦弱。而家暴導緻的父母婚姻關系破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智發展、生活狀态和依賴模式。

同時,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誤認知,認為人際之間的沖突隻能靠暴力來解決,并且習得暴力模式,在将來的親密關系中有可能延續這種暴力行為,或是在對外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更多地進行應用。許多校園霸淩中發生的暴力行為,施暴者其實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曾有過被家長打罵的經曆。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5

如何正确教養孩子

1. 采取權威型教養方式

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懷,在此基礎上為孩子制定正确合理的行為規則,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及時進行回應,控制不良行為的出現。同時,要聽取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發展個性。

2. 減少暴力手段,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在對孩子進行管教時,父母如果能減少暴力手段,采用正向積極溫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并适當采用行為主義心理學裡的強化手段,對孩子好的行為表現給予鼓勵的正強化,對不好的行為以不關注、不鼓勵的負強化來消除,就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模式。

3. 培養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表現,既要允許孩子進行情緒表達,也要對過度激烈的負面情緒反應進行合理疏導。

通過溝通了解孩子情緒發生的原因,以共情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感,并教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用合理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和宣洩,避免采用暴力方式來發洩。

4. 關注孩子表現,避免校園霸淩

父母平時需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與孩子進行積極溝通。要幫助孩子進行進行積極的社會化,也就是要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合理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沖突沖突,更好地融入群體,對不良行為及時進行管教和糾正。讓孩子既不做校園霸淩的施暴者,也要避免被霸淩。

愛與包容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暴力隻能結出暴力的惡果。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包容,他會回饋給父母與社會更多的善意和美好。

-END-

愛打人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