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着漂亮的衣服,穿梭于各個精緻的餐廳,出席有趣的活動,這是她的日常;為雜志、網站寫專欄,為出版商寫書,為美食企業做咨詢,這是她的工作;和孩子一起彈琴唱歌,去孩子學校做講座,和孩子的同學們一起聚會,這是她的生活。看上去很棒,對不對?
但當時間倒回十幾年前,她卻隻是一個被“困”在婚姻中“精緻”的全職太太,除了是某某太太,再無其他。
十幾年,看似華麗的轉身,藏着痛,但更讓人感慨的,是女性的柔韌、智慧、堅毅和果敢,所散發出來的光。
工作中的沫沫
如果沒有那場婚姻的變故,沫沫大概永遠成不了現在這樣。
在二十來歲的年紀,嫁給自己喜歡的人。女兒出生後,“自然而然”地辭掉原本順遂的工作,放下所有,當起全職太太,一心照顧家庭。
終日為家庭活,圍着孩子,圍着丈夫,唯獨沒有了自己。漸漸地,原本在外貿行業裡那個自信職業的女生,沒了光芒、沒了自信、在瑣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也與社會脫了節。
迷茫的她開始思考,除了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之外,自己的價值還能如何展現?
自己是誰?
“我是誰?”
先從重拾愛好開始。于是,等孩子睡着後,沫沫做甜品、做傳統食譜改良,通過沉浸其中的過程,和好看好吃的“作品”治愈自己,找到自己。
慢慢地,“手感”回來了之後,她開始對自己的美食作品進行拍攝,配上文字釋出到網絡上。起初單純的分享,在獲得越來越多網友的認可之後,變成了精神的支撐,成為了自信的來源。
沫沫拍攝記錄美食
然而,就在女兒3歲時,婚姻發生變故,沫沫成了單親媽媽。那一年,她剛好30歲。
興許就是老天的安排,告訴自己,是時候真正地放手去拼了!
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了成為女兒眼裡更值得驕傲的媽媽,為了給她營造一個更好的家,沫沫開始了在“美食自媒體”領域的披荊斬棘。
從美食内容寫作者,到美食專欄作家、美食設計師、美食顧問,再到現在的職業美食自媒體人,一路走來,諸多辛苦,也成長迅速。
“刀魚最好吃的部位是鼻子,肉最嫩的部位。”
“吃的時候不着急,你慢慢地挑一挑刺,到嘴裡時它的溫度就降下來了。”
“川渝火鍋的吃法,薄的食物用涮,微厚的食物用燙,大塊食物用煮。”
……
沫沫愛吃的刀魚
每到一個新地方,沫沫會四處尋覓、品嘗美食,曾經一天試了28頓,不得不靠消食片和黑咖啡來緩解。自我調侃說“幸好爹媽給了好的基因,自己有一副吃不胖的好身材”。但做自媒體的長期作息不規律,以及高強度的工作,早已讓年紀不大的她,落下了不少職業病。
為了更多地了解各地美食和美食背後的風土人情,她不僅要“多吃”,還要多跑。最密集的時候,“一個月隻能見女兒一次”,坐午夜航班,甚至在機場過夜更是常态。時常的,半夜回到家,還得連夜寫稿子,做視訊。
馬不停蹄地忙碌
因為她知道,隻有靠自己了,必須要強大。
慢慢地,有雜志邀請她寫專欄了;有品牌請她去談店試新菜了;有媒體請她去參與節目錄制了;有餐廳請她去做顧問了......
在女兒上幼稚園之後,沫沫的美食工作室成立,日常的工作更加繁忙但系統,“空中飛人”、“獨立女性”、“女強人”、“女超人”成了她的标簽。
但哪有那麼順利。
首先是自己,一個女人獨自在上海打拼,而且是幹沒有機關的自媒體,不容易是可想而知的。
阿萌拍的沫沫
手上不知什麼時候劃破了,留下一條很深的口子,一直到幾天之後洗澡時才發現;搬很重的東西扭傷了腰,沒有人照顧不說,還得在腰上綁個枕頭,頂在沙發上繼續寫稿子;去年過年,樓道裡水管爆裂,家裡如同發大水般狼藉......
“會有顧自憐惜的時候,但這些年下來,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我知道,那些沒有用。”
面對所有的不堪和挫敗,沫沫不會停留太久,“想辦法解決問題最要緊。”
女兒是沫沫最大的牽絆。
離異之後,女兒跟着自己。但不忍心讓年幼的孩子跟自己一起遭受事業起步期的苦,也為了不給自己留逃避和怯懦的借口,女兒阿萌一直在合肥老家跟外婆生活在一起。
孩子很懂事,細膩、敏感又善解人意。
年紀尚小時,會給媽媽夾菜、留好吃的;會給不小心睡着的媽媽蓋毯子;會給出差在外的媽媽發短信提醒注意安全。
“我為媽媽分擔一點,她就可以少辛苦一點了。”當這樣的話從一個小小姑娘嘴裡說出來,總是讓人憐惜,更何況是母親。
出席活動的沫沫(照片版權來自鳳凰網)
兩年前,沫沫将女兒接到了上海,從此結束了母女倆聚少離多的生活。“不能再等了,孩子需要我。”
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女兒在學校被欺負。
起初是外婆在電話裡“告狀”,說一向乖巧的外孫女越來越不聽話,總跟大人對着幹。随後的每次視訊通話,原本會跟膩歪個沒完的阿萌卻總是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哭,問她原因卻不肯說。這讓沫沫有點驚慌失措,擔心、焦慮、無助、甚至懊惱,整夜睡不着。
一次回老家,陪着女兒參加同學聚會,有個小朋友告訴她,學校裡有人老是說阿萌壞話,說“爸爸媽媽都不要她”,還聯合其他同學一起孤立她。沫沫終于明白,這就是女兒性情變化的原因。
她同時也意識到,女兒需要她。自己再也不能和女兒分開了。
陪伴阿萌做手工的沫沫
在大城市裡獨自撫養女兒和兼顧工作,相比當年的獨自闖蕩,更不容易。但對于此時已充滿自信、獨立果敢的沫沫來說,這就像是對自己新一輪的挑戰。
迎難而上便是。
不雞娃,是把女兒接來上海之後,沫沫給自己定下的“規矩”。“我不會給她報我認為重要的教育訓練班,除非是她自己提出來想學。”
周圍有人說她不負責任,但在她看來,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收獲快樂和鍛煉情商,才是真正能夠适合這個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我覺得隻要把基礎知識學好,基礎打紮實了,然後就按照她自己喜歡的方向去發展。”那樣就可以了。
是以她鼓勵女兒去做各種嘗試,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比如彈吉他、比如畫畫,孩子喜歡了,就自己到網上找教程學,就去認識這個領域裡的朋友切磋。而沫沫自己,也盡可能的把所有的工作和出差,安排在周一到周五,這樣,女兒住校忙學業的時候,自己就專注忙事業;周末女兒回家,就全身心陪孩子。
一起做美食的沫沫和阿萌
做女兒的榜樣、姐妹、朋友,是沫沫對自己作為“媽媽”的要求。
一次女兒在房間裡和朋友開視訊玩吉他彈唱,在客廳的沫沫聽到屋裡的音樂,跟着唱了起來。女兒驚訝于媽媽竟然會唱自己的歌,更驚訝于,能跟自己一起讨論怎麼能把這首歌唱的更好。
專注畫畫、彈琴時候的女兒
和女兒之間的關系,沫沫是自豪的。看着來到上海之後的女兒變得開朗、自信、陽光,沫沫是滿足的。
在搬來上海之前,女兒眼中的沫沫,是“鋼鐵女俠”,因為媽媽什麼都會,萬事都行。
但這怎麼可能是事實呢?
“以前的我,會刻意掩飾和隐藏生活和創業的難與苦,因為怕孩子擔心,也怕孩子受到影響。但現在不會了,我希望成為孩子成長和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榜樣,一個知道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樂觀積極的榜樣。”
現在,女兒對沫沫有一種“無條件的信任和接納”。而她自己也很享受做一個“有情緒、會掉眼淚的不完美媽媽”,她早已不再害怕向女兒展示脆弱的一面。因為她相信自己,也相信女兒。
前方的路,依舊是充滿荊棘的。自媒體行業競争激烈,瞬息萬變;女兒學業壓力的日漸增大;自己年齡的增加,來自精力方面的挑戰......
參加活動時的沫沫
但相比起剛涉足美食自媒體時的稚嫩,剛離婚獨立生活時的茫然不知所措,剛來到上海打拼時的自我懷疑,此時的沫沫,早已清楚地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
如今的她,因為上海疫情,不得不暫時放緩了工作的節奏,在網上和大家分享居家隔離期間的美食和生活感悟,倒也意外地在多年緊張工作之後有了難得的“放松”。
疫情期間的微網誌
《欲望都市》的制作人Darren STAR曾這樣形容都市女性的白日夢:無論多忙,你都可以跟女朋友一起吃brunch;隻要你想,就可以在夢想的城市,擁有夢想的工作和衣櫥。
顯然,如今地沫沫已經實作了這場“白日夢”,但對于像她這樣的獨立女性來說,要的,又怎可能僅僅是一場夢呢?
在上海實作自己夢想的沫沫
那些惹人憐惜的過往,就封存在過去吧。而那些努力過的曾經,無論是不堪或是光鮮,也都帶不走了。
還是奔向未來吧。
“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不要把期望寄托在某一個人或某件事身上。隻有自己做好了,才有足夠的信心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任何可能發生的,好的、壞的事情。”
來二更視訊号,發現春天的美
-END-
文、編輯 / 林小初
排版、設計 / 喝羊湯
做最好的自己
最遠的風景也有到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