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蠻驢”狀況頻出,阿裡自動駕駛“翻車”?

文|低速無人駕駛編輯部

在末端配送領域,阿裡依靠完整的電商、物流體系,推出了無人車“小蠻驢”用于“最後三公裡”的快遞配送,并成功向規模化商用邁進,在全國200多所高校投用了350輛。

然而,在上周五,“小蠻驢”卻不幸在一所高校發生了意外。

“小蠻驢”狀況頻出,阿裡自動駕駛“翻車”?

河南大學校内,這輛無人車“小蠻驢”直接駛入了一片填埋時間不長的未幹水泥地,并牢牢地深陷其中,引發學生們哄笑圍觀。

有人質疑:“就這技術,還想跟快遞員搶飯碗?”

據悉,這并非“小蠻驢”第一次遭遇窘況,此前也曾在其他園區出現過“動彈不得”,比如前方因單車或修路圍擋擋住去路等,隻能原地等待請求救援,旁邊太多人圍觀時也會被“凍住”寸步難行。

自動駕駛的長尾場景問題

“小蠻驢”由阿裡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設計研發。在硬體方面,“小蠻驢”前後各配有一個深度定制的32線雷射雷達,車周身布有6個攝像頭組成環視方案,還有毫米波雷達、慣導等傳感器。軟體方面,“小蠻驢”內建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另外還設計了五重備援的安全體系等,以保證無人車運作安全。

得益于多傳感器的配合,“小蠻驢”是具備主動避障能力的,但它還是在這一片濕漉漉的水泥地裡“翻車”了。

有分析認為,“小蠻驢”雖然是在相對封閉的校園内行駛,但實際情況遠比肉眼看到的複雜。無人車在封閉場所營運,行駛路線和停靠站點大都是提前規劃好的,這也意味着這片填埋時間不長的水泥地沒有及時更新到“小蠻驢”的地圖庫中。

在地圖路線更新不及時的情況下,“小蠻驢”未能成功避障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白天場景下,攝像頭與雷射雷達均未能識别濕水泥地。通常來說,對于正常的無人車,這種地面應該是判定為鏡面反射,按水面處理。但在水泥八成幹後,沒有了反光,很有可能并不會判斷為水。

二是濕水泥地場景屬于“小蠻驢”此前測試的盲區場景,類似“長尾場景”。長尾場景指種類繁多、發生機率較低或者突發的場景,比如闖紅燈的車輛、橫穿馬路的行人、紅綠燈損壞的路口、路邊違章停靠的車輛等。這些場景不按常理出牌,樣式繁多,處理難度大,但卻是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關鍵之一。

因為自動駕駛功能是基于AI算法實作的,以目前的技術,AI算法隻能完成之前被訓練過的任務。自動駕駛技術無法做到模拟所有複雜路況,隻能無限逼近而不可能徹底找到所有場景,是以沒有解決的“長尾場景”場景還有很多。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一次新事故、新故障的發生,也是幫助在無人車找到新的“長尾場景”,并加以解決,推進規模化、商業化步伐。

規模化商用:道阻且長,行則将至

早在2015年底,阿裡就組建了菜鳥ET物流實驗室,重點研發無人物流車。

2018年6月,時任阿裡菜鳥ET物流實驗室主任張春晖表示:“未來三年,阿裡菜鳥無人裝置将達到十萬台。”

2021年10月,“小蠻驢”推出一周年之際,阿裡宣布“小蠻驢”完成了“從0到1”的量産爬坡,銷售350多台,進入200多所高校和社群。但很明顯,阿裡三年前的目标遠沒有達到。

說起來,阿裡達摩院小蠻驢的背後技術團隊也經曆了頗多動蕩:

在2018年前後,阿裡的自動駕駛小車研發任務還集中在菜鳥ET實驗室,但後來菜鳥與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經過架構調整後合并,在2020年釋出了小蠻驢,并成立了杭州小蠻驢智能科技。

遺憾的是,帶領“小蠻驢”從誕生到落地的王剛——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科學家兼小蠻驢智能科技總經理,已于今年1月宣布離職,并在清潔機器人領域開始創業。

有分析認為,是網際網路公司高估了技術的價值和低估了技術落地的難度,使得技術大牛的付出和産出不成正比,進而導緻技術大牛們出走網際網路。

也有人認為,王剛的離職或與阿裡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多路線擴張有關。他一直主張做産品的時候“應該專注”,而不是“既要又要還要”。阿裡顯然已經不滿足無人配送車的布局,不僅要推出“大蠻驢”入局幹線物流領域,還要布局乘用車自動駕駛方向。

“小蠻驢”狀況頻出,阿裡自動駕駛“翻車”?

其實,參考自動駕駛發展的“三定律”,不管阿裡未來要如何擴張自動駕駛路線,無人配送這一低速、限定場景總是要更快實作規模化商用的。

阿裡現階段已經實作了350台“小蠻驢”的布局,距離“1年擴充至1000台,3年部署達上萬台”的最新規劃也在逐漸靠近。雖然無人車營運過程中,還有很多難關要克服,但堅信産業鍊共生、共創、共赢,必将迎來全新發展局面。

繼續閱讀